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语文公开课,一位老年教师上的六年级《一夜的工作》和一位青年教师上的五年级《桥》。虽然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课型都是阅读教学,且总的教学模式也大抵相同,反映出的问题也带有普遍性,听课下来有一些个人想法,在此与两位授课老师商榷。
一、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趋势——问题引领式,每次提出问题时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水平估计不足,多数问题难度较大,只有少数学生能理解,多数学生不明所以,这就达不到整体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读得不细、不透、不充分,难以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或回答问题是被老师牵着说话,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主动地阐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读书体会。
二、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是《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创设了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两节课都基本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一些宽泛的问题后,学生盲目地读书,教师缺乏深入地指导,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可能有所收获,基础差的学生,几乎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效果应该好得多。如《桥》一文教学时,提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关键时刻是谁站出来了,他有怎样的表现?……可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可以通过以优带差,整体提高学习效益。
三、设问科学有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基本保证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读文本、分析学生,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提出了:“周总理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在学生读书他讨论后,答出“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后,没必要提出一个关于细节的问题和“围绕这两点写了哪些方面?”可直接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这两点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通过小组合作读课文、分析探究,再进行汇报、讨论,教师点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必将人人有收获。
四、读书的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对读要求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新课标还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而阅读的个性化与阅读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阅读教学应注重“读懂、悟明白”,重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而不是教师带着学生去反复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有的是东张西望,有的恹恹欲睡,费时费力,效果差。读书的主体是学生,读的方法应给灵活多样,可以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抓住重点反复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重音、读出感情。通过读领悟情敢、感受人物品质、理解课文內容;通过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如临其境、与文本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桥》一文中,人们的惊慌失措,老支书的沉着镇定,学生均可通过读来感悟、领会。
五、深入研究教材,以学定教显风格
从两位教师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出,他们备课时或多或少受到了教参的束缚,方法、形式比较单一,新老教师的教学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大多缺乏创新与突破。笔者以为年轻教师应多花点时间阅读文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本,进而寻求一条有自己特色、又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老教师应多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长期依赖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必然导致因循守旧,教法落后,教学缺乏活力,难以形成匠心独具的个人风格。
六、倾注激情,感召学生
语文教学时一门充满激情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直接引发发学生的激情。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因该充分发挥自己年轻、精力充沛的优势,要敢于创新,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美好的东西能给人以享受,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者的语言感召力,姿态亲和力,会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优美的形象、优美的合作、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教法、优美的设计,定能打造出美丽四射的语文优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之日可待了。
一、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趋势——问题引领式,每次提出问题时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水平估计不足,多数问题难度较大,只有少数学生能理解,多数学生不明所以,这就达不到整体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而且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读得不细、不透、不充分,难以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或回答问题是被老师牵着说话,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主动地阐述自己的学习收获和读书体会。
二、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是《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创设了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两节课都基本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一些宽泛的问题后,学生盲目地读书,教师缺乏深入地指导,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可能有所收获,基础差的学生,几乎是在浪费时间。如果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效果应该好得多。如《桥》一文教学时,提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关键时刻是谁站出来了,他有怎样的表现?……可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可以通过以优带差,整体提高学习效益。
三、设问科学有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基本保证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读文本、分析学生,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提出了:“周总理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在学生读书他讨论后,答出“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后,没必要提出一个关于细节的问题和“围绕这两点写了哪些方面?”可直接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这两点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通过小组合作读课文、分析探究,再进行汇报、讨论,教师点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必将人人有收获。
四、读书的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对读要求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新课标还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而阅读的个性化与阅读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阅读教学应注重“读懂、悟明白”,重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而不是教师带着学生去反复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有的是东张西望,有的恹恹欲睡,费时费力,效果差。读书的主体是学生,读的方法应给灵活多样,可以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抓住重点反复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重音、读出感情。通过读领悟情敢、感受人物品质、理解课文內容;通过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如临其境、与文本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桥》一文中,人们的惊慌失措,老支书的沉着镇定,学生均可通过读来感悟、领会。
五、深入研究教材,以学定教显风格
从两位教师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出,他们备课时或多或少受到了教参的束缚,方法、形式比较单一,新老教师的教学结构没有多大区别,大多缺乏创新与突破。笔者以为年轻教师应多花点时间阅读文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本,进而寻求一条有自己特色、又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老教师应多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长期依赖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必然导致因循守旧,教法落后,教学缺乏活力,难以形成匠心独具的个人风格。
六、倾注激情,感召学生
语文教学时一门充满激情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直接引发发学生的激情。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因该充分发挥自己年轻、精力充沛的优势,要敢于创新,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美好的东西能给人以享受,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者的语言感召力,姿态亲和力,会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优美的形象、优美的合作、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教法、优美的设计,定能打造出美丽四射的语文优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之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