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有几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初中学段尤其重要,初中学生在心理、生理的不断变化和日趋成熟的个性无不决定着其一生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而言,语文教学在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潛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张扬他们的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其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和高尚情操,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的良好教材。也为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三、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课内课外双重阵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标》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通过这类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初中学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段,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关键期,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同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潛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张扬他们的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其中有很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和高尚情操,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的良好教材。也为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三、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课内课外双重阵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标》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通过这类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初中学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段,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关键期,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同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