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了将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多元个性化教育融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加强专业与行业和国际的接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达到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建文(1964-),女,河北鹿泉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刚(1981-),男,河北行唐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河北科技大学教研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30-02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学生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缺乏个性化培养。一个高校乃至一个专业是否有独到的特色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个性鲜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摆在传统专业的一个新课题。[1-4]作为河北省的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点及国家专业改革综合试点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我校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突出特色教育,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个性化实训平台放入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探究新形势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构个性化教育平台
自2010年开始,我们对本省的金属材料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生产企业及专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共建,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为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并设置了四个模块的个性化教育平台——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科研训练与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平台。其中“行业资格认证”平台是针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在全国开展的“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行业认证一项设立的。它包括“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材料热处理工程师”、“高级材料热处理工程师”三个级别的认证,其中“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面向在校生或刚刚步入热处理行业的新人开展的一项行业资格认证。我专业借助此平台对有此意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他们具备有关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热处理设备、工程材料、材料性能、失效分析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理论知识与相关基本技能,并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每年的定期考试,考取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平台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生产厂进行跟班实习或短期上岗培训的实践平台,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际生产一线的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也得到锻炼,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工作适应期。科研训练平台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等研究项目等,吸收研究兴趣浓厚的专业学生进入不同的科研项目,通过专业老师的科研指导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平台主要针对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对考研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进行集中强化训练,提升考研的出线率。个性化教育平台的开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需求,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二、个性化模块的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培养计划中增设的“个性发展教育”平台的内容、目的及要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其能够按照个人兴趣择需选择。在学生的大三阶段开始就“个性发展教育”这一环节,专门对本专业的学生作详细的介绍,包括各个平台的具体内容、训练目的及基本要求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选择。其中“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平台自2010年开始启动以来逐渐得到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认可,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为了促进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加深对培训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考证率,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又将认证培训与生产实习挂钩。学生在实习阶段,教师结合生产现场的设备、产品、工艺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原来走马观花的实习参观变成实地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习现场的实际产品、生产设备及工艺及操作来学习,加深了学生们对专业设备、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培训与实习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既达到了实习目的又提高了培训的效果。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考证率逐年递增,2012年报名学生的考证率超过80%。实践表明,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极大增加了我校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试自信心,也为他们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竞争进入一些大型企业中赢得最终席位增加了有利的筹码。
顶岗实习也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也更强。近几年来,在推行“个性化教育的顶岗实习”这一实践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顶岗实习。一是学生提出意愿,自主联系签约单位进行,再者由本系教师联系专业生产厂推荐学生参加,时间1~2个月。无论哪种形式均要求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校内专业教师、一位实习企业导师。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实习,有企业导师负责,同时与校内导师保持联系,校内导师定期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实习结束,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回校进行汇报。其中在2011年系里推荐了5名学生到热处理专业厂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员工吃住在一起,分别在可控气氛渗碳区、感应淬火区、调质区三个工段进行了实习,学生不但熟悉了一些热处理设备的使用及工艺,还在企业导师的要求与指导下编制了一定渗层深度和硬度要求的20CrMnTi试样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卡,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工艺进行处理、检验测试、组织分析等各项评定。在实习结束,学生回校进行了汇报答辩时感触极大,认为通过顶岗实习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如何做人与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此次实践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体会到了课本上的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专业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目的更明确。同时在吃苦耐劳方面也受到很好的教育,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了很好的准备和锻炼。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跟班工作,使其对企业的组织机构与职能、企业的生产方式及专业设备、专业操作与技术要求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安全、组织、纪律及生产各个方面等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培训,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早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都是一次极好的热身。
三、结语
河北科技大学开展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及顶岗实习等多元化培训的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促进了专业与行业和国际的接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就业适应期,对当前探究培养学生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文,马静,孟永强,等.高校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42-44.
[2]沙桂英,武保林,国旭明,等.材料工程学科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S1):49-52.
[3]陈卫平,郑薇薇,蔡培阳,等.地方院校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84-93.
[4]罗军明,鲁世强,张国光,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航空特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33-3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建文(1964-),女,河北鹿泉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建刚(1981-),男,河北行唐人,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河北科技大学教研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30-02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学生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缺乏个性化培养。一个高校乃至一个专业是否有独到的特色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个性鲜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摆在传统专业的一个新课题。[1-4]作为河北省的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点及国家专业改革综合试点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我校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突出特色教育,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一系列个性化实训平台放入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探究新形势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构个性化教育平台
自2010年开始,我们对本省的金属材料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生产企业及专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共建,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为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并设置了四个模块的个性化教育平台——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科研训练与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平台。其中“行业资格认证”平台是针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在全国开展的“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行业认证一项设立的。它包括“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材料热处理工程师”、“高级材料热处理工程师”三个级别的认证,其中“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面向在校生或刚刚步入热处理行业的新人开展的一项行业资格认证。我专业借助此平台对有此意向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他们具备有关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热处理设备、工程材料、材料性能、失效分析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理论知识与相关基本技能,并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每年的定期考试,考取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平台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生产厂进行跟班实习或短期上岗培训的实践平台,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际生产一线的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也得到锻炼,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工作适应期。科研训练平台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等研究项目等,吸收研究兴趣浓厚的专业学生进入不同的科研项目,通过专业老师的科研指导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平台主要针对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对考研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进行集中强化训练,提升考研的出线率。个性化教育平台的开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需求,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二、个性化模块的实践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培养计划中增设的“个性发展教育”平台的内容、目的及要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其能够按照个人兴趣择需选择。在学生的大三阶段开始就“个性发展教育”这一环节,专门对本专业的学生作详细的介绍,包括各个平台的具体内容、训练目的及基本要求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选择。其中“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平台自2010年开始启动以来逐渐得到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认可,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为了促进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加深对培训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考证率,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又将认证培训与生产实习挂钩。学生在实习阶段,教师结合生产现场的设备、产品、工艺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原来走马观花的实习参观变成实地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习现场的实际产品、生产设备及工艺及操作来学习,加深了学生们对专业设备、专业基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培训与实习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既达到了实习目的又提高了培训的效果。经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考证率逐年递增,2012年报名学生的考证率超过80%。实践表明,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极大增加了我校金属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试自信心,也为他们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竞争进入一些大型企业中赢得最终席位增加了有利的筹码。
顶岗实习也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也更强。近几年来,在推行“个性化教育的顶岗实习”这一实践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顶岗实习。一是学生提出意愿,自主联系签约单位进行,再者由本系教师联系专业生产厂推荐学生参加,时间1~2个月。无论哪种形式均要求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校内专业教师、一位实习企业导师。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实习,有企业导师负责,同时与校内导师保持联系,校内导师定期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实习结束,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回校进行汇报。其中在2011年系里推荐了5名学生到热处理专业厂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员工吃住在一起,分别在可控气氛渗碳区、感应淬火区、调质区三个工段进行了实习,学生不但熟悉了一些热处理设备的使用及工艺,还在企业导师的要求与指导下编制了一定渗层深度和硬度要求的20CrMnTi试样的渗碳热处理工艺卡,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工艺进行处理、检验测试、组织分析等各项评定。在实习结束,学生回校进行了汇报答辩时感触极大,认为通过顶岗实习首先在思想观念上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如何做人与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此次实践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体会到了课本上的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专业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目的更明确。同时在吃苦耐劳方面也受到很好的教育,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了很好的准备和锻炼。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跟班工作,使其对企业的组织机构与职能、企业的生产方式及专业设备、专业操作与技术要求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安全、组织、纪律及生产各个方面等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培训,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早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都是一次极好的热身。
三、结语
河北科技大学开展的“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及顶岗实习等多元化培训的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促进了专业与行业和国际的接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就业适应期,对当前探究培养学生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文,马静,孟永强,等.高校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42-44.
[2]沙桂英,武保林,国旭明,等.材料工程学科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S1):49-52.
[3]陈卫平,郑薇薇,蔡培阳,等.地方院校材料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84-93.
[4]罗军明,鲁世强,张国光,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航空特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33-3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