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英语教学中朗诵和背诵的必要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本不开口读英语,其原因还是平时缺乏练习,课堂上老师教的课后不能及时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从而导致好多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课文。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重视朗读,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试就朗读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朗读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多数初中学生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听力水平差,而且难以迅速提高。解决这一问题方法之一是多听录音,二是养成经常大声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学生大声朗读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自己的耳朵,大脑就会做出反应,表明学生不仅在读,同时也在听自己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训练,学生的听觉神经也就习惯了这种信号,当别人发出这种信号时,他就会明白,从而锻炼了听力。试想如果你连单词的正确发音都读不出,又从何谈起听懂这个单词的意思呢?因此,学生在朗读语言材料时,对词汇、语言、语调等朗读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朗读能够提高口语水平
  目前,初中生学习英语的通病就是开口难。有的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笔译,或阅读长篇文章,却被几句普通的问候语憋得面红耳赤、满头大汗,这主要是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与内容所限,还有课后学生羞于开口。因此让学生在课外经常朗读所学课文是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朗读是说的前提,只有读得通畅,才会有说得流利。学习者如能坚持经常朗读文章,到需要说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近几年初中英语升学考试都有了口语测试,要求初中毕业生能用英语朗读材料、回答问题、情景对话和进行话题简述,要求学生运用英语和别人交际,让别人听懂你、理解你。大声朗读是提高口语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声朗读可以赶走胆怯,消除羞怯心理。忘情地朗读会让人自信,有了自信,我们可以在与他人交流时英语口语又可以逐步提高。
  三、朗读能够提高理解能力
  学习英语的目的,一是为了能够与别人进行交际,二是为了能够阅读文章。在阅读文章时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看了半天,眼睛还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脑一片空白。特别是遇到较长或难以理解的句子时,更是这样。此时不妨低声把句子读几遍,这样可以集中你的注意力,促使你继续阅读,同时通过语感还会给你一些启发,难句也往往变得容易理解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朗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语言就必须培养语感,语感对学好一门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语感就是凭一种直觉,一种对语言对象能够比较直接地、迅速地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潜在逻辑理智因素积淀下来的境界,是构成一个人英语素质的核心因素。因此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它和所有一般的心理现象一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培养而产生起来的,它是在经过以人为本的语言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因此,人的语感是经过长期规范朗读训练逐步养成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有了正确的语感才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这不是简单的词汇加语法,在英语课文中有许多有趣的对话和句型,有深刻的内涵,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大声朗读,反复消化,才能领会其真谛。比如,英国人不说:“The taste of this apple is very sour .”而只是说:“This apple taste sour .”不说:“We shall be thinking of you when you are gone .”而说:“We shall miss you when you are gone.”这些都是习惯使然,也就是我们说的语感,任何一个死啃语法或靠一部词典的人是无法学到的。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落实“让学生多读课文,感受语言的境界,获得语言感受——朗读是活生生的,如同给作品生命”等教学理念。
  五、朗读可以增强学生记忆力
  人们常说小时候的记忆力很好,在中小学时背过很多课文,至今过目不忘。实际上在中小学所背诵的课文大多数是在熟读的前提下进行的。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在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的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由于在朗读的同时做到了眼见、口说、耳听这三个步骤,所记的东西当然要比看或写所记的东西牢固得多。用朗读的方式记单词和句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It’s time to get to school .I want to get to school early today,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 time to do something.(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和动词want to do something(想做某事),而且只有记得多才能为以后的写和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朗读可以内化学生的情感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其他文献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些年,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考试常常能拿高分,但要让他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却很难;在进行课堂口语练习时,有的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十分害羞,不愿积极参与口语活动;有的学生虽然参与积极性较高,心里或许也想得不错,但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不知怎么表达;还有的学生自由讨论会话时语言流畅,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表达时出现许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课改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也就是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笔者以为,作为历史教师,善于把握和创设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