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问题研究

来源 :社会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推进价格改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本文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客观实际出发,根据职工物质生活变化的状况,综合分析了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对价格改革的承受能力总体上是逐步提高的;但职工收入的不均衡变化使不同职工群体的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连年的物价上涨给职工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同职工群体因此而受到的损失程度也是不同的。本文还对1990年出台的几项重要价格改革措施对职工生活的影响作了分类和综合的研究,进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他文献
<正> 广东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自1982年起,实行了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社会化变革,建立了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由全省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筹集、支付离退休费用,管理保险基金,使职工养老由企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十年来,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
我国从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转变不仅有效地减缓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对我国家庭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地区差别,论述了人口态势对中国家庭模式变化的作用途径,强调人口变动是研究中国家庭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作者曾多次来华,通过深入中国社会实地了解和与中国社会学家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员广交朋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本文中,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对当前日本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随笔、游记到对中国的专门社会学调查与研究,分三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方法论上深刻地指出了日本社会学界在对中国社会研究中现存的弊病。
本文讨论的是:私营企业家的体制资本对私营企业家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什么影响,以此从一个方面透视中国大陆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基本结论是:体制改革所引发的市场体制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制度结构和机会结构,仅就进入市场经济来说,更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了改变社会地位和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但是,再分配权力的主导地位和自由流动资源的缺乏,使得那些拥有体制资本的私营企业家在发展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本文指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形成两条主要途径:一是离土不离乡,二是离土又离乡。80年代,第一条途径由于转移成本偏低而吸纳了千百万贫困农民,推动了乡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发展。90年代,第二条途径以其比较利益更优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今后十年内,“民工潮”及其转移风险均呈上升趋势,从而是一个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跨世纪难题。 “民工潮”的源泉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动因是产业与地区比较利益,主要形成方式是连锁迁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首先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低成本转移渠道,跨社区流动需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农业剩余劳动力流
在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中国工资出现五大变化趋势:一、近十年间,企业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递增4.3%;二、随着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劳动力市场对工资分配的调节作用增强了;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异将逐步缩小,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各类人员以及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会逐步加大;四、中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国企业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开始相互接近;五、中国政府对企业工资宏观管理的方式,将从按企业身份管理为主转变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为主。
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课题组本文指出城镇企业富余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存在已成为影响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也成为深化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作者认为:我国国情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