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5月— 2016年5月收治的1 324例(2 119个椎体)OVCF患者增强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骨水泥分布形态。其中147例因椎体再骨折接受2次及以上手术,椎体再骨折率为11.1%,105例患者发生包含1个或多个邻近椎体骨折,邻近椎体骨折率为7.9%。按椎体中央垂线、双侧椎弓根内缘垂线将椎体分为4个区,根据骨水泥在4个区的分布分为五型:Ⅰ型为1~4区;Ⅱ型为2~3区;Ⅲ型为1区和4区;Ⅳ型为1区和2区或3区和4区;Ⅴ型为1区或4区。由3名骨科医师随机对40例患者的X线片进行分型,进行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并统计各型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结果

分型的可信度平均为92.5%,Kappa系数平均为0.850;前后两次分型的可重复性平均为95%,Kappa系数平均为0.900。Ⅰ~Ⅴ型发生再骨折的邻近椎体分别为26椎(3.5%)、16椎(4.5%)、29椎(7.3%)、40椎(9.9%)、41椎(18.1%)。Ⅴ型中出现10例同一椎体再骨折和5例脊柱侧凸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4%、2.2%。

结论

应用该种椎体增强术后骨水泥分布分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好。骨水泥分布Ⅳ型和Ⅴ型发生邻近或同一椎体骨折及远期脊柱侧凸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类型。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和出行方式转变,因交通事故、意外跌倒和运动娱乐等原因导致的创伤性脑损伤(TBI)越来越常见,TBI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TBI的流行分布、致伤原因和变化趋势对TBI的预防和康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TBI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基于医院数据,缺少全国性、高质量的脑外伤调查或监测数据,导致对TBI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笔者检索并分析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TBI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硬通道微创穿刺对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开颅前减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1月— 2016年10月收治的303例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并脑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6例,女97例;年龄12~77岁[(43.6±20.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87例,6~8分11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99例)和对照组(104例)。研究组采用一次性颅内
目的探讨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行损伤段脊髓及坏死组织清除、功能生物材料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对术中所收集损伤脊髓标本,根据损伤时间分为急性损伤期(≤3 d)3例、亚急性损伤期(4~14 d)3例和慢性损伤期(>14 d)1例。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比较后路经肌间隙入路与开放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6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切口,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传统开放入路组(B组),每组20例。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1~60岁[(41.5±9.6)岁]。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8~58岁[(39.1±13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不同疗程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 2017年7月收治的95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 70岁,伤后24 h内入院;(2)经X线片确诊为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Ⅲ型或Ⅳ型;(3)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认知能力正常,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术后配合进行6
期刊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及很多较大骨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症状性PE很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而随着静脉的回流,DVT也可能随时脱落形成新的PE。对于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预防已经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膝关节镜术后VTE问题尚未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虽然膝关节镜术后VTE的发生率较低,且各研究间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