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似琥珀情如诗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部散文集的作者是一位退休少将。
  那么,我们称他为将军,实际上不合军中“规矩”——正如我们不必称一位退休的军长为军长,然而在军中,一位将军即使退休了,别人也还是会称他为将军,军中有军中之习惯,况且,将军是他终身的荣誉。
  但,当我们评价一位退休将军的文学写作时,换一种称谓似乎更能拉近文学与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因为此时,以上两种关系,有助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本人及其写作理念。
  可究竟该怎样称谓作者呢?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称他为“同志”更适当些。“先生”“兄”或“弟”这类文人之间的尊称和睦称,不适用于此序。
  首先要说明的是,武平同志这一位退休的将军,可不是我此前接触较多的“文职将军”,更不是“文艺将军”。
  他是在这样或那样的野战军中,从士兵逐级晋升为将军的人。
  当兵第六年,武平同志由班长被提升为排长。从那时起,他成了一个带兵的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大队长(特种部队)、师长……他是一步一个踏踏实实的脚印,经历了一番又一番的磨砺,才成长为优秀,更优秀的带兵的人的。
  关于他在军中的成长与成熟,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归途拾光》这部散文集中有很真诚较详细的自述,不赘言。读这部散文集,我最深的感受有两点:军队真是一所大学校啊!从士兵到将军,武平同志的军中成长史,决定了他的散文风格必然是现在这样的。
  我初识武平同志,是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举办的一次年度颁奖会上。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获奖,《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为他举办研讨会。王蒙,刘庆邦和我参加了研讨会。
  王蒙同志对他的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归纳起来可用“真情实感的记录”“豪迈精神的表达”来概括。
  “如果武平将军的散文居然不是此种风格的,我反倒有些奇怪了。”——记忆中王蒙同志当时说了这句话。王蒙同志的话代表了包括我在内的大家的一致读后感。
  大家认为——中国自古有军旅词,戎边诗的文学传统,武平同志的散文,油然地体现了这一文学传统,与岳飞、辛弃疾、韦应物、陆游、苏轼们表达“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豪迈精神一脉相承,此种精神是军队之魂,军人之魂,是武平同志这位受士兵爱戴的带兵的人和那些不怕苦,不怕死的士兵们的共同意志和信念。
  早在古代,庄子对于文事就曾说过:“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代的王充也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精”指去伪存真。他们的话,已不仅仅是在总结修辞要义,同时也指思想境界。“诚”固可嘉,但也要看以“诚”在表达什么。君不见,时下对文艺作品的推荐或推销,动辄贯以“真情奉献”云云,而其内容,却往往在表现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方面不遗余力,极尽能事。
  武平同志的散文,诚在表现军人的赤子之心方面,真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坦荡方面。
  如在《触摸理想》一篇中,他率真地写道:“我从入伍那天起,能提干当个军官是我的理想。哪怕是让我扫厕所,掏大粪也行。当兵六年,当我终于成为一名军官,我的理想又变了。当连长成为我的新理想,甚至内心深处最高的理想。”
  这种真和诚的表达,毫无虚饰,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关系。他在另一篇散文中写道“我们那个时期的军队,提干是没有走后门送礼这一种不良现象的。”
  他的话验证了两点:一、后来军中的腐败之风确乎成弊;二、习主席任军委主席伊始,严抓军中腐败现象实属必要。
  当连长也得有当连长的素质。武平同志当上连长之后,将一个伙食很差的连队,改变成了食堂办得令全团羡慕的连队,证明他的爱兵,他的带兵有方略。王蒙同志对此篇散文赞赏有加,甚为喜欢。
  而他作为连长,自身军人本领也十分过硬。打靶时为战士讲射击要领,亲自示范,接过长枪,数枪点射,环环不离九。
  恕我岔开几句——或许有读者困惑了——书序嘛,何必谈作者呢?这乃因为,作者此书乃是往事之侧记,人生之自白啊!但我又认为,此书既是作者的人生自白,却又不仅仅是一人之人生自白,未尝不也是许许多多原本是农家子弟的军人共同的人生自白。武平同志身上,有他们的影子;他所侧记的往事,很大程度上必然也是他们共同的经历。也可以说,武平同志通过自己的追忆,为像他一样的军人们进行了义不容辞的汇报性讲述——讲给自以为了解军人,实际上并不是多么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他们的精神和风骨,以及他们的友情观、爱情观、亲情观的人们听。在以上方面,毫无疑问他们具有相似性,简直也可以说具有共性。那么,也可以说,武平同志的散文集,具有军人之天职的诠释意义。
  现在,武平同志的新作《归途拾光》收录了《记得那年桃花开》《知了情》《水流自尽》《乙未之痛》《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等篇章。以上散文,或回忆童年和少年生活之片段,或回忆手足情,或回忆父母情、父子情;在我看来,篇篇都是散文佳作。
  像许许多多“50后”中国人一样,武平同志自然也是挨过饿的,母亲一手牵着他,一手端着碗,在村口与乡亲们望眼欲穿地期待着送救济粮的人出现——而所等到的,只不过是每人每天三两的救济粮。在完全没有副食的年代,每天三两口粮,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生命的定量。而父亲,将家园附近几棵老榆树的皮都剥光了,捣碎,煮成浆,赖以充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社员,那也是要出工干活的。而小小年纪的他,不理解大人们的无奈,每每饿得躺在地上打滚,哭喊着要吃馍……
  入伍后的他,明明各方面表现优秀,明明入党愿望十分强烈,其愿望却一再受到冷淡对待。为什么呢?只因为有人发现,黑板上几个随意而写的零乱的字,组成了一条“反动标语”——不是一个人的字体,是两个人的字体;但其中一人是他。于是,他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成为监视对象,笔记也被暗中进行了郑重其事的对比……
  近年,我们的某些同胞,因为对现实有意见,有不满,往往便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说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一无是处,一团糟;自己明明是过来人,却将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美化得理想国似的。仿佛中国之改革开放,简直是从理想国一下子跌入了没有希望的阶段。
  这是不客观不实事求是的。
  中国的现实问题当然不少,但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一点绝不应被抹杀。同样,从前之中国,腐败绝不像后来这么严重,但也并不是什么理想国,普遍的贫穷和“极左”现象,往往也使许多中国人苦不堪言。
  故,可以这样说,新加入的几篇散文,对于今日之青年,具有史性地、客观地、把握发展主流地看待自己国家的参考书的意义。
  一位可敬的退休将军的回忆可信性更有说服力。
  最后要谈的印象是——我觉得武平同志,肯定是爱读书的人。
  何以见得?
  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有这样一小段回忆——当他由排长而升为连长离开所在老单位时,只带三样东西:行李、日用品、一箱子书。
  而他的几篇回忆小时候生活的散文,文字特别优美,描写细腻,堪称美文——证明他肯定也曾是文学青年,被好的文学影响过。
  他当连长时,文书偷偷与县里的姑娘谈上了对象。当年的军纪,这是绝对禁止的。一经查证坐实,会被开除军籍,遣送回老家的。
  但他没有那么做——与指导员统一思想,决定将事捂下,不向上级汇报。对文书进行了严肃批评后,又主动走访那姑娘的父母,暗中促成了一桩婚姻。
  这种敢为下属担当的极人性化的做法,不见得肯定与好书籍好文学的影响有关,也可能是善良之天性使然。但有一种关于人的真相是——一个人的善良,父母所遗传的先天的善良基因固然重要,但好書籍好文学所给予的后天影响同样重要。
  向优秀的中国现役军人和曾经的优秀军人由衷致敬!
  祝一切好人之人生终得幸福!
  祝武平同志此书受到军内军外更多的读者喜欢!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类型的爱,有许多表达爱的方式,但大部分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当我问他为什么把我送到远离他的学校时,我父亲这么对我说。他接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旨在分离的爱,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是我作为父亲对你的爱。把你送出去,就是为了你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成长得更好,让你终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在内心深处,我知道父亲非常爱我,但我仍然很难接受这种爱的表达,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分离和
期刊
“信步青石板,有乌香盈袖,黛瓦粉墙,恍若隔世。”  这便是我对乌镇的初步印象。之前,我去过一次乌镇,没有拥挤和热闹。黛瓦粉墙、老街、老房,满足了江南对我的一颗少女心。静步西栅,偶尔,我也闻到了七里香的芬芳。  可现在,眼前的江南小镇变得拥挤又热闹,商业化的一条龙服务让我有些不适。可乌镇一直活在我的心里,舟桥相连是它的脉络,黛瓦沧桑是它的年轮,隐隐飞桥隔野烟,石帆西畔问渔船。乌镇真正让人觉得宁静安然
期刊
残砖破瓦筑起一座老城,斑驳的城墙绘出往昔的浮华,萧瑟的古柏印出往昔的喧嚣,脱漆的雕窗映出往昔的旖旎。再回首,老城旧街人尽散,空巷旧阁茶已凉。  ——题记清韵·雨巷  破晓之初,氤氲薄雾缭绕着青砖翠瓦堆砌而成的弄巷,抬眸遥望,泼墨天幕处笼罩着几片飘渺幽云、夹杂着几缕蒙蒙细雨,徐徐微风和着秋日的潮濕气息拂面而来。我踱步惆怅在这悠长昏暗的弄巷,四周萦绕着些许老树,树干遒劲有力直指天穹,然老树枝头已无绿叶
期刊
仅读过一部武侠小说,我便勒令自己与这等书籍绝交。  这类作品在我看来,堪比含毒的精神甜果,初吃很过瘾,复吃则上瘾,多吃必中毒。  一个少年或少女,在梦想初绽的年龄,目睹自己的父亲被人谋害,之后的全部人生,便简化成了两个字:报仇。复仇,既浓缩为他们活着的唯一内容,又演化为他们活着的终极目标——这是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哀痛?于是乎,人生就在穷追不舍中度过,生命在打打杀杀中耗损,及至消灭仇人,陨落自己
期刊
又是黄昏,我伫立在学校门口,张望着。路的尽头无限延伸,两侧的树伸出它们枯黑光秃的枝桠,将我目光所及处框起,像是个荧屏,上映着那些不属于我的故事。我就这么久久地张望着,寂静地等待着那个与我有关的她出现在荧屏里。  忽的记起小时候,每次她来迟,我都会着急得哇哇大哭,现在想想,觉得真是可笑。不过那个时候,我很喜欢她像哄小孩一样哄我,因为我本来就是个小孩啊!  她先用手温柔地给我拂去眼角的泪水,然后说:“
期刊
我总是躺在床上,把雪白的天花板当做一张白纸,不停地在上面写呀写,从清醒写到睡着,从现实写到梦境。一觉醒来,它们从天花板掉落到稿纸上,每一个字飘去每一个方格。于是,一篇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我对生活始终抱有期待,期待某一天醒来,我的生活也落在恰好的位置。  写作是我的一个梦想,是让我充满热情的梦想,但它并不是最初的梦想。第一次接触“梦想”这个词,还是在小学的一堂作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我的梦想”
期刊
温酒几杯,闲话未满,旧年在猝不及防的霜雪中倏忽而逝。檐上寒雪未化,白蒙蒙的天际,无春阳暖意。  暮冬,或许是最好的留白之作,时间的刻度似乎变得模糊了许多,像墨笔滴落的松烟在素宣上逐渐晕染的浓淡那般。流水隐了形迹,只有漂萍和远帆。蓦然忆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寥寥几笔,水墨隐约的空灵之感展卷而来,天地深远无边,使人惟觉世界的明净。  我常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想起这篇散
期刊
这世间,从来如此——再浓重的筵席,也敌不过天高云低,晚来风急。  桃红柳绿,旦夕翻身之间,才惊觉,这一朝年岁竟业已见底,仿佛踮脚便能张望到来年沉甸甸的日子。  二0一八,红尘滚滚,上帝收走了好些人。  而我仍是这俗世里一枚敲钟的僧。  此间年月,虽故事无多,却心有所感。是以岁月为凭,时令为证,纸笔为记。惊蛰  江南春雨,总是绵长的。  自菲律宾旅归后,这雨便似个碎嘴寡妇,未有停歇之意。一连十余日,
期刊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出示相关材料,提出具体问题,要求考生针对具体人物、事物、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并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这便是所谓“分析性写作”。从近年来考生作文分析问题的实际来看,在选点、分析等环节,有许多误区制约着考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分析性写作的难点有哪些?具体要如何突破?  稿件整体很好,导语部分稍显简单。建议老师从2018年《考试大纲》中对“分析性写作”的定位切入,阐释分析性写作的
期刊
1  我从小就喜欢游泳,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大清河白洋淀里游,后来又到海里游。中国所有海我都游过了,世界的海——波罗地海、大西洋、太平洋我也游过,而且是无论春夏秋冬。  我特别喜欢海,不但喜欢在海里游泳,还爱看海。每到一处,我必定要去海边。  都说是“蓝色的大海”, 其实不然,海不都是蓝色的。我看到的国内最漂亮的海,秦皇岛鸽子窝海是绿色的,那真是一种特殊的绿。芬兰和俄罗斯相望的芬兰湾是淡棕色的海。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