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与宽恕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读过一部武侠小说,我便勒令自己与这等书籍绝交。
  这类作品在我看来,堪比含毒的精神甜果,初吃很过瘾,复吃则上瘾,多吃必中毒。
  一个少年或少女,在梦想初绽的年龄,目睹自己的父亲被人谋害,之后的全部人生,便简化成了两个字:报仇。复仇,既浓缩为他们活着的唯一内容,又演化为他们活着的终极目标——这是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哀痛?于是乎,人生就在穷追不舍中度过,生命在打打杀杀中耗损,及至消灭仇人,陨落自己,了却一笔血债为止。
  这样的生命逻辑,貌似无愧于“忠孝”二字,但其价值何在,意义何归?
  冤冤相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私刑解决私仇,以血刃清算血恨,究其实质,皆为蛮荒丛林的古旧法则,与现代文明的人际理念,差之千里。
  衡量文明跃升与生命进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于如何对待“恨”和化解“恨”上。
  “恨”是人性中的毒药,自己酿制,最终也必将自己吞食。“恨”的毒性,不一定能毒死所“恨”的对象,但很容易将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以肯定的是,“恨”的种子一经在心田发芽,便宛若春天的韭菜那般疯狂恣肆地生长,繁殖力超乎寻常,割掉旧的一茬又会长出新的一茬。割割不断,生生不息,枝枝蔓蔓的“恨”,足以将人的心灵紧紧地裹缠,让其动弹不得。被恨意俘虏的心灵,犹如坐拥黑牢,从此暗无天日,再也难以沐浴阳光与甘霖。
  “恨”是深入骨髓的病菌,一旦附体,便成顽疾,很难疗治。“恨”的母体为“仇”,是由“仇”分娩的;但“仇”,又是由“恨”孕育的——两者既血脉相连,又互为基因,更彼此推波助澜。要解除“恨”,就要釜底抽薪,将心中淤积的仇怨的冰凌,予以逐步消解和彻底融化。地雷摘除了,爆炸的几率就降低了;心暖起来了,“恨”意也就稀释了。
  相比之下,宽恕,也许是人的精神领域,最为有效的融雪剂。宽恕犹如暖阳,既能把一切霜冻化为乌有,又能把任何一个幽暗的角落彻底照亮。宽恕更形若对症下药的救心丸,能把人坠落悬崖的心灵救赎,能促使人执迷不悟的灵魂得以复苏。
  被“恨”折磨,并被“恨”牵着鼻子狂奔的复仇,毫无疑问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唯有宽恕,才能回头是岸。宽恕,貌似是在原谅仇家,其实是在原谅自己。
  相较于人性中的其他美德,宽恕是所有美德中至高无上的巅峰。巅峰,是由宽厚的胸怀和伟岸的人格铺垫与托举的。宽恕散发的巨大光泽,既辉映古今,又辐射四方与四季。
  《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老师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陪伴终身?孔子回答:有,那个字就是“恕”。
  “恕”和“容”是近义词,但两者内涵的尺度有著很大的不同:“容”只限于是对异己的包容与不计较,而“恕”,则是对仇家的体恤与放弃追究。如果“容”是一座宽大的仓储,可以接纳储存各类喜欢不喜欢的物品,那么“恕”则是浩渺的苍宇,能够将整个大千世界一并囊括,其中包括善,也包括恶。“容”即使再宽阔,但终究是有边界的,而“恕”却无边无际。
  宽恕,不是枉顾原则,丢掉是非;亦不是对暴虐的放任,对罪恶的纵容,而是在罪错已经铸就的情况下,面对残局,自身所释放的一种善意。罪错造成的恶果,犹如水泼于地,已无可挽回,与其沉浸于梦魇,纠缠于过往,执着于惩罚,毋如着眼于未来,抬头仰望天蓝,低头俯视草绿,既饶恕过对方,也释放出自己。
  人活一生,草木一秋。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人可以庸庸碌碌,满足于吃饱穿暖,享受平凡的幸福;也可以豪情万丈,以改天换地为己任,立志于彪炳史册,但绝然不可滑落仇恨的迷津,误入复仇的歧途——那样的话,既是对自己的无情辜负,更是对世风的再度伤害。
其他文献
想快点到壶口的心情是急切的,但这里的黑夜阻挡了一切,我们从壶口收费站下了高速,只听见黑夜里高原那黑色的呼吸。连续的行车也确实困乏了,就在壶口镇上找了一间农家乐安顿下来,简单的吃过洋芋擦擦,收拾上床,却怎么都睡不着,睡梦中一直听见黄河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  晨曦的微亮从高原的头顶散射过来,我们立即看见一片黄色的被幔横铺过来,浪涛好像不大,像微风吹皱的一池春水,从上游的山谷中跳跃而下,一浪接着一浪,
期刊
山很寂静,连风声都没有。  他进了山,就像过去的五十多年一样。  走过青石板砖,在两百多级台阶处转入一条小路。那是他自己开出来的路,原本那儿长满了野草和荆棘。他又不由自主地想要走正步,刚抬起一点儿,针刺般的疼痛使他放下了腿。他苦涩地笑笑,弯下腰锤了捶腿。这腿病好些年了,十几年前他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迈正步了,连走路都有些困难了。人终究是老了,他想。  所幸目的地不远,很快就到了。他打开了手中一直攥着
期刊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他年少怀有志节,读书论兵,喜好谈论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他心存恢复之志,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但他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依人作客。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识,亦与陈亮、岳珂友善,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因其无功名,《宋史》无传,生平
期刊
一道闪电与一架彩虹  很久以前,在一个熊孩子的熊时代,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我认识了一个非常捣蛋的熊孩子。他捣蛋的程度,借用当时村子里对付熊孩子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个熊时代,对于曾经和正在做孩子的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而我与那个熊孩子的传奇故事,真实,新鲜,有趣,惊险,当然还有神秘……  即将要步入老年的我,虽然与那个熊孩子相隔了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但在漫长的文学人生旅途上
期刊
提起读书,人们脑海中总不免浮现出一种近似高尚意义的动机和行为来,这使得读书本身带有了理想主义色彩,仿佛具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清雅姿态。实际上,我们似乎忘记了,最迟从6岁入学伊始,书与读书,就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生活常态,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天天如影随形。  读书变成一件高雅趣事,多因书本身囊括的天地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经济、法律、自然、伦理、社会、生物、数学、哲学、艺术…
期刊
抬头,绿意浓浓。窗外那棵与母亲合力种下的树,已伴着我走过九载。时光悠悠,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一片遮天绿荫,那个小学稚童也长成了高中校园里成熟稳重的少女。  还记得九年前,我第一次遇见老师、同学,第一次看见粉笔在黑板上留下痕迹,感觉是那么新奇,小小的心里仿佛播下了一粒种子,像那窗前院子里花盆中的树苗抽出的幼小枝条一样,柔软,却很坚韧。  江南多雨,但也总有干旱时。我四年级时,曾有一次接连数月不见半滴雨
期刊
父亲来信了。  我颤抖地捧着温热的信封,从中小心翼翼地拿出单薄的信纸。信上写道:“我身体平安,不用挂念我。在学校里不要调皮,专心学习。自己要独立,照顾好弟弟,也许年底我会回来一趟。”读到此处,伴着晶莹的泪光,我又看见那发胖的、挑着担子的身影。  一年了,也就这一封信,一封浮于表面的信。  这个家早在三年前就已支离破碎,想走的女人,终究是离婚了,一个人拉着行李箱,悄悄地走了。  我和弟弟到底还是他的
期刊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类型的爱,有许多表达爱的方式,但大部分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当我问他为什么把我送到远离他的学校时,我父亲这么对我说。他接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旨在分离的爱,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是我作为父亲对你的爱。把你送出去,就是为了你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成长得更好,让你终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在内心深处,我知道父亲非常爱我,但我仍然很难接受这种爱的表达,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分离和
期刊
“信步青石板,有乌香盈袖,黛瓦粉墙,恍若隔世。”  这便是我对乌镇的初步印象。之前,我去过一次乌镇,没有拥挤和热闹。黛瓦粉墙、老街、老房,满足了江南对我的一颗少女心。静步西栅,偶尔,我也闻到了七里香的芬芳。  可现在,眼前的江南小镇变得拥挤又热闹,商业化的一条龙服务让我有些不适。可乌镇一直活在我的心里,舟桥相连是它的脉络,黛瓦沧桑是它的年轮,隐隐飞桥隔野烟,石帆西畔问渔船。乌镇真正让人觉得宁静安然
期刊
残砖破瓦筑起一座老城,斑驳的城墙绘出往昔的浮华,萧瑟的古柏印出往昔的喧嚣,脱漆的雕窗映出往昔的旖旎。再回首,老城旧街人尽散,空巷旧阁茶已凉。  ——题记清韵·雨巷  破晓之初,氤氲薄雾缭绕着青砖翠瓦堆砌而成的弄巷,抬眸遥望,泼墨天幕处笼罩着几片飘渺幽云、夹杂着几缕蒙蒙细雨,徐徐微风和着秋日的潮濕气息拂面而来。我踱步惆怅在这悠长昏暗的弄巷,四周萦绕着些许老树,树干遒劲有力直指天穹,然老树枝头已无绿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