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如何对待“差评”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没有电视台、报刊之类的公共传媒,也没有可以让人自由交流的互联网。所以,群众的意见反馈不仅量少,速度也慢。特别是对于许多高官大吏而言,面对处处惊雷的官场,这些又慢又少的信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时局判断和自身安危把握的需求。因此,他们常常主动向身边人打探消息,喜欢问:“外间有何议论?”
  而面对民意的“差评”,古代官员们又有怎样的反应?
  群众的意见成了执政依据
  民意评官的源头当是汉魏时代的乡议选士制度,从最初的选拔官员要听取群众评议,逐渐发展到考核官员时也要参考群众评议。
  官員要掌握民意,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呢?大体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自上而下,就是上起中央,下至州郡,都要定期派遣使臣、风宪官员等,分级分区巡行视察,听取群众对各级政府吏治官风的评价。
  西汉时,刺史巡行郡国,每到一地,必定先去官立学校,就当局施政得失等问题让学生填写问卷,然后以“招待所”为临时办公地点,通过调阅计簿文档、分头察访寻问等途径了解情况。为防止受蒙蔽,刺史总是把会见当地长官、当面听取汇报等安排在最后。
  汉成帝时,朱博任冀州刺史,负责常山、巨鹿、真定、中山等10个郡国的巡视。朱博刚刚上任没多久,就在巡视途中被四五百个群众包围在某县的“招待所”里,纷纷表达对当地官员的种种意见。
  这种方式为以后历朝所继承,邓小南所著《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一书中称,唐宋时期的中央使臣、监察官员在巡行考察地方吏治时,都很注意搜集群众意见,有人将之概括为“欲考吏治,莫若询诸民言”。
  自下而上,就是群众可以通过向各级官员或风宪官投书献状、当面陈述等方式,主动表达他们对本地吏治官风的看法和意见。在正统史家眼里,两晋南北朝多数时段的政治远比两汉乏善可陈,但后世常见的一些民意评官的形态与取向,多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官员们都很重视群众的意见,很多意见也成了官员执政的依据。
  用做实事取消“差评”
  纵观各个朝代,官员们对群众的意见大多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差评”。
  东汉灵帝时,朝廷卖官鬻爵变得公开化、制度化,一时卖官成风。冀州人崔烈,历任郡守,官居九卿,见大家都在买官,也动了心。他通过层层关系,弄到了“内部折扣价”,买了一个司徒之职。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通过“折扣价”买到了这一皇帝之下、众卿之上的要职,崔烈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虽说是个买来的官,但好歹也是三公首辅,崔烈也必须考虑一下自己在外的形象和群众口碑。
  一天,官居虎贲中郎将的儿子崔钧从官衙回到家里,崔烈拉住儿子问道:我如今位居三公,外间有何议论?崔钧回答说:您素有美誉,又历任卿守,出任三公本属当之无愧。不过,这次上位却让天下人大失所望。崔烈问:为什么?崔钧说:他们嫌这个“三公”满身铜臭!崔烈听后,气得浑身发抖,顺手拿起手杖追打崔钧。
  不难看出,崔烈到底底气不足,追打儿子,不过是来掩盖内心的惭愧罢了。
  从此,崔烈便一心要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在朝堂上颇为尽心。他觉得洗去铜臭的最好办法便是为群众着想,用做实事取消“差评”。
  “差评”太多可能丢官
  不要小看群众的“差评”,古代官员因为群众评价太差而丢官的,比比皆是。比如北魏的郦道元,就是那位撰写《水经注》的著名学者,在任东荆州刺史时,“威猛为治”,当地民众指责他施政苛刻严酷,结果被就地免职。
  汉成帝时,薛宣管辖的高陵县令杨湛和栎阳县令谢游都是极其贪婪狡猾之人,薛宣封“吏民条言”给杨湛,给他施加压力,让他自动辞职;薛宣又发公函给谢游,开门见山地说“告栎阳令:吏民言令治行烦苛”,意思是群众对你这个栎阳县令很不满意,反映你施政无方,法令繁琐苛刻。于是,谢游的乌纱帽也丢了。
  纵观历史,有明一代,特别是明代前期,可以说是民意反馈最为活跃的时期。朱元璋在面向全国人民、要求“户户有此一本”的《大诰》中明确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对本省各级地方官吏的施政行为与绩效进行测评,自己一定根据民众评议,表扬好的,降免差的,惩办有罪的。
  明代前期,许多因违纪犯过等缘故受惩处的官员,全靠民众好评才能被解除处分。对此,《明史·循吏传》特别强调:太祖立重典从严管理官吏,州县守令常因小过而受惩,甚至被关进监狱,但如果听到群众对他有好评,就会让他官复原职,有时还给奖励。
  据清编各省通志及《明史·循吏传》的有关记载可知,从那时起,许多地区民意评官蔚然成风。永平府乐亭县主簿汪铎和县府工房书吏张进等,借劳役“设计害民”,索取贿赂,当地父老赵罕辰等44人以《大诰》为据,结团赴京。汪铎得知,快马加鞭,赶了40里路程追上大家,再三求情,由此可见地方官吏对百姓负面评价有多害怕。
  也有官员不以为然
  当然,还有一种官员对待“差评”的态度很常见,就是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晚清名臣张之洞登上高位之时,也曾有“老百姓怎么看我”这样一问。据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记载,1907年,张之洞以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入枢府,与袁世凯同掌政局。一次,他问幕僚高友唐:“外间对我有何议论?”高友唐答道:“近闻外面评论,说岑春萱不学无术,公(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
  张之洞听后,捻须一笑说:“我自问迂拙,说我无术,的确如此,‘有学二字,亦愧不敢当。不过较岑春煊、袁世凯多识几个字。袁世凯岂只有术,其术真是太多了。至于说端方有学有术,未免阿其所好,他不过弄点假碑版、假字画、假铜器附庸风雅而已。”
  不但为人臣者关心“差评”,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也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打探消息,洞察舆情。
  汉武帝晚年在传位的问题上伤足了脑筋,不但逼迫太子刘据自杀,还牵连很广,死者数万。汉武帝偏爱少子刘弗陵,即后来继位的汉昭帝。大家都知道他欲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汉武帝却把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赐死了。
  一天,武帝问左右:外间有何议论?左右回答说:外人说,既然立刘弗陵为太子,何故还要杀了他的母亲呢?武帝一笑,说:那群愚人懂什么。历代国家变乱,多因主少母壮,你们难道没听说过吕后的故事吗?
  虚假“民意秀”始终不绝
  不过,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大体制下,不是所有评价都会让官员知晓,更有甚者,有人还会通过伪造群众的评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太祖时,河南府新安县主簿宋圮因违法乱纪被朝廷捉去,与其“同恶相济”的该县典史李继业,为救同伙,也为自救,居然想到了打民意牌。
  他召集地方耆老刘汶兴等13人开会,要他们去南京向有关部门为宋圮说情。刘汶兴等人说“不敢去”,李继业马上以上交公粮时刁难他们相威胁。刘汶兴等人害怕,便说去是可以去,但是没盘缠。李继业说,那你们明天来找我吧,我给你们盘缠。等这13人第二天来领盘缠时,李继业却在官府装病,躲在里面不出来见人,只是讓人传话说,官人今天病了,你们自己先去吧。老人们只得自备盘缠,赴京去说违心话。真相揭穿后,不仅李继业,就连被他胁迫的刘汶兴等人也受到了惩罚。
  但各朝各代,这类“民意秀”始终不绝。宣宗时,永宁县税务局长(税课大使)刘迪宰羊置酒,求当地耆老给上级写信为他唱赞歌并乞留任;还有汉中府同知衙门的吏员们给上级投书,开列王聚种种政绩,推荐他出任知府,后来得知这是王聚设宴请客求来的。
  摘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成长,这力量无法抗拒。也许我们曾想过逃避,曾试着安慰自己到最后,我们都会臣服于这种力量,然后努力微笑,勇敢面对一切。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又笨又傻”。  每当我听到这句歌词,总不自觉地想起十岁时的日子。那时的我不懂爸爸妈妈对我态度上的转变?不明白老师更严格的要求,不习惯一个人上学放学的日子。每当我问爸妈:“你们为什么什么事都让我自己做?我还什么都不会啊!”爸妈会
期刊
我喜欢看热闹,比如马路上别人吵架什么的,这大概是个恶俗的爱好,不过也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星期我在上班必经的一个shoppingmall里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大厅的主管正在指责一个手下的清洁工。这是个比其他人更勤快的清洁工,总是在早晨用墩布拖两遍大厅(其实一遍就可以了)。因为他每次拖地的最后一个地方是公共男厕所,所以每当这个勤快的清洁工当班,整个shoppingmall的大厅就像被泡到尿里一样
期刊
小时候,仲夏之夜,我们兄妹几人总是用凳子搭几块门板在屋前的露天睡觉,从来没有挂过蚊帐。蚊子总喜欢咬我们这些睡得很沉的小孩,每當我们准备睡觉,母亲就端来一把椅子坐在我们中间,手拿一把扇子,给我们三个兄妹轮流扇,一扇又一扇、一遍又一遍地轮换着帮我们赶蚊子,一扇就是一通宵。耽误了磕睡,她只好在午休时在地上放一块门板将就着补休一下。记忆中其他小朋友身上往往被蚊子叮得全身都是疙瘩,而我们兄妹小时候基本没有被
期刊
报纸上登载,重庆的朋友预备为老舍兄举行写作二十年纪念,这确是一桩可喜的消息。因为二十年不算短的时间,一个人能不斷的写作下去,并不是容易的事,我也想写作过,——在十几年以前,也许有二十年了,可是开始之年,也就是终止之年,回想起来,惟有惘然,一个人生命的空虚,终归是悲哀的。  我在青岛山东大学教书时,一天,他到我宿舍来,送我一本新出版的《老牛破车》,我同他说,“我喜欢你的《骆驼祥子》”,那时似乎还没有
期刊
不久前,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的新闻被爆出,一时间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等等层出不穷,可“闺蜜干政”这词儿还是第一次出现,让人感到无比新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闺蜜干政”的情形,只不过那时候还没人在意而已。这位干政的“闺蜜”大大有名,就是著名才女、历史学家班昭。她不仅续写了《汉书》,更在东汉和熹太后邓绥临朝执政的时代深度参与政事,协助太后处理国务,成为“闺蜜
期刊
老财主终于梦想成真:白眉老道传了他点金术。  从此,他住金屋,坐金椅,端金碗……  园子里开金花,长金树,树上有金鸟……  他抱着儿子,传他点金术:手指一点,咒语一念,金光一闪,糟糕,儿子变成了金子。他猛然发现,在点金术的世界里,花没有香,鸟不会叫,儿子不会喊爸爸……他,后悔了!  桃子秤砣  春风轻轻吹来,桃树浑身痒痒。桃花钻出来看,痒得笑红了脸。好心的蚂蚁排着队,在桃树身上爬来爬去挠痒痒。可越
期刊
那时候,每每与成功人士交往,我都会满怀憧憬,模仿他们,学习他们。  我总会想:“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他们那样的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特别会与他人打交道。他们经常面带笑容,讲究礼法,举止得体。  面带笑容,得体地与人寒暄,这既是一种良好的自我介绍,也是让他人了解你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面带笑容跟他人说一句“早上好”,这就宛如展现了自己的简历。通过
期刊
初识小不点,真的很偶然。  我在插画群里吆喝了一声,约插画。然后就喊来了小不点。  一开始,小不点给我看了她的绘画风格,很有自己的画风,色彩丰富、阳光明媚,挺适合我约插画的要求。于是把插画的几条具体要求以及稿酬标准一并发她,她很乐意。我很开心。毕竟,一幅插画的稿费并不算太高,当然单色的更低一点。而且还要根据插画要求,发线稿,上大颜色,成图,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要改,而且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合作,小不
期刊
把曹操与孝道联系起来,在许多人看来很是勉强。曹操,从安徽亳州走向黄巾起义,后纵横乱世,成为一代枭雄,统帅魏军,又驰骋三国大地,杀人如麻,连政治表情也只有一种,就是冷酷无情。他只要杀人,就是没有罪状,也会假造罪状的。有关资料还透露一个信息:曹操夜以继日与宠妃合欢,床边还卧有一把利剑,吓得宠妃个个胆寒。这样一个人物会有孝道之心?  曹操,就是那个魏武帝。要知道,这个霸王还有另一面,他是书法家、文学家。
期刊
老子:骑青牛而出函谷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的最终归宿,一直是个谜团。  有一种说法是,老子101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大多数人认同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下落不明了。大多数人接受出函谷关这一说法,出了函谷关又去哪里了呢?有可能经流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