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让学生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教育,它只是让学生继承前人的现成知识,并且在教学上各学科实行孤立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与物理学、化学与物理学、地理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知识相互脱节,使得每一部分的教学都留下一些知识的空隙、有待深入认识的问题,这样必然会限制人们思维的发展,尤其是限制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导致教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物理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将物理与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结合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制定适合于各学科所着重培养诸方面创新能力的相应教育方法。对于物理来说,关键是如何在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并且将物理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
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同诸多因素有关,但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存在超越知识的创造力。创新教育不能与知识传授分离开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运用科学方法而实现的,如果离开了基础知识来谈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学生又如何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学会学习”,实现创新教育。但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到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产生并不是同步的,学习成绩并不等于创造力。
创新不能与知识分离开来,所以我们要在物理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仔细深入地去研究物理学科学科体系的本质。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理科学的内容是由物理知识、观念和方法,以及实验基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一块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使用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加“讲授”为主体模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抑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导学,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地加以引导。
2.指导学生设计“设计性实验”。
“手脑结合,是创新教德育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脑和手是必须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水平,而我们的实验本身就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另外,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鼓励并教会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疑开始。”判断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是否积极主动,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而且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以及问题的价值。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还不会质疑和问难,就说明学生还不会思考,他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质疑,主要是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那些似乎没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我们要适时地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故事。为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一样,科学方法的掌握也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努力、尝试和体验才能得到,为此我们必须设计一些实验或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进而培养其创新性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世纪我国要列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当肩负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时代的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结合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制定适合于各学科所着重培养诸方面创新能力的相应教育方法。对于物理来说,关键是如何在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并且将物理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
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同诸多因素有关,但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存在超越知识的创造力。创新教育不能与知识传授分离开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必须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运用科学方法而实现的,如果离开了基础知识来谈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学生又如何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学会学习”,实现创新教育。但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到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产生并不是同步的,学习成绩并不等于创造力。
创新不能与知识分离开来,所以我们要在物理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仔细深入地去研究物理学科学科体系的本质。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构成自然界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理科学的内容是由物理知识、观念和方法,以及实验基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一块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更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使用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加“讲授”为主体模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抑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导学,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地加以引导。
2.指导学生设计“设计性实验”。
“手脑结合,是创新教德育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脑和手是必须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水平,而我们的实验本身就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另外,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鼓励并教会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疑开始。”判断学生学得如何,学得是否积极主动,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而且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以及问题的价值。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还不会质疑和问难,就说明学生还不会思考,他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质疑,主要是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那些似乎没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我们要适时地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故事。为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一样,科学方法的掌握也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努力、尝试和体验才能得到,为此我们必须设计一些实验或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进而培养其创新性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世纪我国要列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当肩负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