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料中的丰臣秀吉形象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d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侵朝战争的元凶丰臣秀吉形象的认识集中体现了参战各国对这场战争持有的立场。本文以《两朝平攘录》为例,选取其中关于丰臣秀吉的描述部分进行解读,分析日本情报是如何流传至明朝、又是如何变异的。其中违背史实的地方甚多,反映了明朝对敌情了解的匮乏程度达到了令人扼腕的地步。而作者笔下的丰臣秀吉形象大奸大恶,虽真伪驳杂,亦反映了明人对侵略者的痛恨。
  关键词:两朝平攘录;丰臣秀吉;形象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7-0008-04
  1 前言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野心持续膨胀,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政府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外敌的巨大威胁,为此不惜投入大量兵力参战。史称“万历朝鲜战争”。它始于1592年、终于1598年,对中日韩三国、对东亚乃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认识,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作为罪魁祸首,丰臣秀吉的形象在交战双方的描述中有着天壤之别。与日本方面极力颂扬的基调完全不同的是,丰臣秀吉在中朝两国可谓臭名昭著——他是下贱至极的奴仆、弑君纂位的佞臣、心狠手辣的刽子手、荒淫无度的暴君、杀戮无数的侵略者等。
  明人对丰臣秀吉的认识,可从《两朝平攘录》(以下简称《两朝》)中窥见一斑。首先,在江户时代日本出现的“朝鲜征伐”系列物语的出版热潮中,《两朝》被作为了解中方战时情报主要的材料源看待,其事实上具有了“准正史”的功能;其次,《两朝》中关于丰臣秀吉的传记或与史实相符、或差异极大,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日本情报的掌握情况;另外,这些描述借助了一定的文学表现手法,将一个阴鸷、毒辣、荒淫的当权者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这种材料选择和文学性描述中所包含的倾向性,正好体现了明人对战争、对侵略者深恶痛绝的心理。
  2 关于《两朝平攘录》
  《两朝》的最早版本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根据《壬辰之役史料汇辑》中吴丰培所作后记可知:“所名两朝,乃记隆庆、万历两朝五件军务要事,即顺义王、都蛮、宁夏、日本、播州。”[1]《两朝》卷四的日本卷主要记述了明朝1592、1598年明朝两次派兵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经过。
  关于作者的情况,长期以来就多被认为是“经历不详”“生平无考”[2]。但据《明曲家诸葛味水考》(裴喆2010)所述,诸葛元声大致生于1537年,卒于1614或1618,除了《两朝》以外,他还以 “味水外史”、“东海澹仙”等名号创作了文集《味水集》、杂剧《女豪杰》(已佚)、戏曲论著《西厢记序》等,可称明曲大家。诸葛元声在万历九年或因主公获罪而隐姓埋名前往云南谋生,万历四十五年始离滇。[3]
  诸葛元声博学多才。《滇史》卷首序文称:“余友诸葛生, 博洽士也, 别去三十余年, 近一再会于故里……”[4];商濬在其所校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版《两朝》序中也说道:“余乡诸葛先生, 淹贯古今, 独数奇不侯, 且与燕阳先大人同藉谊交欢, 时时相与抵掌国家大礼、大戎一切典故,洒洒若悬河靡有殚也。”[5]《云南通志》说:“诸葛元声, 不知何许人, 万历间隐名为诸昌贞至郡, 以卖笔为业。一日见郡中诸生会课, 阅其艺, 曰:‘诸公文固佳, 但题旨尚未透彻。’ 援笔改正数艺, 群相推服, 因请入书院教授生徒。”[6]
  在说到第一次蔚山攻城战(1598)中,明军指挥杨镐围攻加藤清正眼看就要获胜、却因误信其求降之言而停止攻击并疏报朝廷时,作者悲叹到:“余是时在刘家营,一见经理前疏,大惊顿足,惜哉,国事去矣!……旁者犹哂余言,三日而败绩之音至。”[7]这段文字体现了诸葛元声杰出的军事判断能力,也反映了他与朝中大臣有着密切的交往、以及他对朝鲜战争极为关注的情况。这里的“刘家营”,指的应是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的刘铤的营地。
  据此推测《两朝》的信息来源:诸葛元声写作《两朝》依靠的是自己的“博洽”以及与朝中大臣的友好互动关系,也有可能从朝鲜战场上听闻到了一些情报。
  《两朝》参考了其他的文献是确定的。比如,开篇就引述了《通鉴前篇》《墨谈》和《国语》中所论述的日本的方位;关于日本男子“凶狡无信”“黥面文身”女子“衣如单被,穿其中以贯头”“女治容者黒其齿”的描述与我国自西汉以来关于众多版本的“倭人传”相似;关于倭刀、倭兵、倭法、倭俗、倭船等的介绍及倭人入寇经过均可见于其他相关文献;而关于日方的最新情报如天皇更替情况等,又可见于先行的《虔台倭纂》《全浙兵制考》《经略复国要编》等文獻中。
  《两朝》何时传入日本无法确定,但它对日本近世以后出现的朝鲜战争作品的影响极大。《朝鲜征伐记》(堀正意1644)《朝鲜太平记》(马场信意1705)等文献中都有直接引自《两朝》的内容。举《朝鲜征伐记》(堀正意1644)为例,明军内部交涉、军队调动、朝廷合议等日方不可能知道的情况基本与《两朝》记述一致;关于朝鲜由来的文字与《两朝》中相应语段几乎一字不差;日方和谈使者内藤如安在北京接受明朝官员盘问时、双方问答的具体内容在行文上与《两朝》一致等。
  3 《两朝》中所见的丰臣秀吉形象
  3.1 出身贫贱的奴仆
  《两朝》中关于丰臣秀吉的生平及事迹记述如下:
  初以販魚,醉臥樹下。信長出獵,吉驚起沖突。欲殺之。復以吉舌辯,留之養馬。名木下人。秀吉善上高樹,人呼為假精。信長每攜之出兵,無不勝者。因大寵愛,賜之田土,改名森吉。凡助信長計算二十余州。信長恃功大勢盛,遂弒國王自纂立。秀吉以信長纂成,賞己輕,多怨望。信長知之,恐其叛己,因加獎田地,令為攝津鎮守大將。有參謀阿奇支者得罪信長,命吉統兵掩殺之。已而信長又為部將明智所弒。秀吉方攻阿奇支,聞變,遂與部將行長等乘勝舉義兵誅明智。   《两朝》中对此情报来源进行了交代——或为海商、或为渔民的陈申、许仪后、朱均旺等人在战争前夜将日本即将入寇的情报报告给了明朝政府。其中因被倭寇掳往日本11年后才逃回的苏八的陈报在《两朝》中有记载:
  萬歷十八年蘇八隨征至金柏川海,親見關白。左頰上有黑痣,面似犬形,約年六十余。又雲關白乃民間仆,本名方白古登,在銀山大頭目世子四也屯部下,隨征有功,悅之,賜名十吉次郎,諂事其主,累出必捷。遂以為大將軍兼相事,更賜姓羽柴,名築前。因見四也屯年老,糾頭領十八人殺之,逐其子而自立。仍占銀山地方。萬歷十六七年間藉故主余威,兼並諸國,然非盡戰勝,皆虛聲恐嚇,黃金詭間得之。
  苏八称“关白左頰上有黑痣,面似犬形”,应为亲眼所见。但之后关于其生平的表述存在诸多问题,应为目不识丁的苏八听闻而来。比如:“方白古登”的汉语读音与日语“関白殿”的发音相近;“十吉次郎”与秀吉原名“藤吉郎”的日语发音一致;“筑前”并非人名;秀吉亦并未带人刺杀“四也屯”(信长);而秀吉以“黄金诡间”夺得天下的说法,也许是来源于丰臣秀吉为了炫耀财富、笼络人心、曾两次给大臣们发放大量金银的传闻。[8]
  1593年停战讲和期間,福建巡抚在其上疏万历皇帝的《请计处倭酋疏》中有如下的内容:
  本月十五日、又據許豫同夥商人張一學、張一治將到關白城郭偵探事情開報、中與許豫同者不開外、一稱平秀吉始以販魚、醉臥樹下、有山城州倭酋名信長、居關白職位、出山畋獵、遇吉沖突、欲殺之、吉能舌辯應答、信長收令養馬、名曰木下人、又、吉善登高樹、呼曰猴精、信長漸賜與田地、改名曰森吉、於是助信長計奪二十余州、信長恐吉造反、加獎田地鎮守大堺、有倭名呵奇支者、得罪信長、刺殺信長、吉統兵乘勢卷殺參謀、遂占關白職位。[9]
  《两朝》等文献所载的丰臣秀吉的信息源头便在于此。显然,张一学等获取情报的途径主要还是道听途说加上主观臆想。
  首先,沿海地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渔业,“贩鱼”之说大概是出自比较稳妥的一种猜测:“醉卧树下”应是来自丰臣秀吉的姓氏“木下”。谍报人员根据其姓氏便创造出了以“醉卧树下”为开篇场景的一篇传奇小说。而秀吉由于个子矮小、长相机灵常被旁人称为“猴(Saru)”,这里处理成他因“善爬高树”因而得名“猴精”倒也十分巧妙。文中的“呵奇支”应为明智光秀的姓氏发音“Akichi”。明智刺杀信长为史实,而《两朝》误将“阿奇支”和“明智”视为两个人看待了。
  但这种谬误也并非《两朝》首创,在此之前已有涉及丰臣秀吉生平的部分文献,见表1。
  可见,在明朝间谍将一些或真或假的情报带回国内之后,丰臣秀吉形象的基本架构便在各种文献中被搭建起来了——出身贫贱的奴仆和弑君纂位的奸臣。
  3.2 阴狠毒辣的奸臣、刽子手等形象
  《两朝》没有满足于对丰臣秀吉描述浅尝辄止。在接纳前述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即使不能认定这些是《两朝》所创,也至少可以认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堆砌材料、以塑造出一个“大反派”的角色。
  (1)“奸”——弑君纂位的奸臣。前文所引的苏八情报中已有“因見四也屯年老,糾頭領十八人殺之”的表述。为了深化秀吉一代奸臣的印象,作者还不忘加入其迫害信长后代及排挤天皇幼子的表述:“信長雖死,有三子皆長成,秀吉皆廢之而自立。信長大子名禦茶銑,以罪迸居遠島。”“天正王幼子即位,欺其孤弱,視若贅旒。公卿有勢力者逼為己用,使之孤立無助。” “四也屯”(织田信长)并非为秀吉所杀,但秀吉排挤信长后代、架空皇权等确有其事。因而这里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偏差,但也并非全为妄言。
  (2)“色”——荒淫好色的昏君。标准的昏君形象自然少不了“好色”的论调。《两朝》中的秀吉首先是强夺人妻:“見京都富民妻媚,奪而為妾。”“聞豐後王之妻甚美,命載入京都。其妻守義不至,即命其王往朝鮮,以他故殺之。”其次又建造了供自己寻欢作乐的场所:“築城池四座,名眾快樂院。大樓閣有九層,粧黃金,下隔睡房百余間,選民間美麗子女,拘留於內。每夜常東遊西臥,令人不知,以防暗害。”
  (3)“狠”——阴狠毒辣的刽子手。《两朝》在突出秀吉“性媱嗜殺”这一点上着墨最多。首先体现在作战时,法令既严、手段又毒。“(征关东时)多以金行間,以殺立威。”“其慘酷暴虐,殺害諸州,奪其都邑,質其子女。”“(征萨摩时)有不服者,計割耳,二十四馬載回,誅戮殆盡。”“(侵朝时)罄國而行,父子兄弟不許一人留家。”“法令最嚴,绑釘殺戮,無所不用。兵行有進無退,即遇湯火,不許回盼。回顧者子婿皆斬。”“退後者不論王侯將軍,斬首族滅。”
  其次,为了一些无端小事便会杀人而这更能体现秀吉的阴险狠毒 :“其刑法無笞杖,犯罪不論輕重,皆殺之”“有一婢入寺遲回,疑其有奸,將和尚人眾五十三人盡行绑釘在市。” “有張網者誤羅其鷹,將張網及左右看者二十四人俱殺。” “初時丈量田地,有守園人說此半畝是山,我自立新開為園。遂惱其大膽出語,將母妻弟婦盡行吊死。”
  (4)“狂”——狂妄霸道的侵略者。为了突出秀吉这一形象,作者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画面感极强,彷佛作者亲见:
  “如琉球、呂宋、南蠻、佛郎機、暹羅,皆逼令奉貢,往日本生理。”“關白喜曰:以吾之智,行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國不亡。”“唐之天下在吾袖內也。” “老叟(秀吉)怒曰:天朝遣使封我,我且姑忍之。朝鮮決不許和。天使亦不須久留,明日可上船,我當再調兵馬前往朝鮮廝殺。”
  如果秀吉真的如此一无是处,则何以解释其征服日本、指挥日军在朝鲜战场上势如破竹的行为?也许是考虑及此,《两朝》也偶发夸赞之语:“秀吉多智略,刚果有断,能脅以恩威,又善用人”“所向無敵。”但此时亦不忘附上解释,提醒读者秀吉的作为乃因其不择手段威逼利诱所得:“所奪各州,必質其子弟,皆威計所逼,非心服也。”“非盡戰勝,皆虛聲恐嚇、黃金詭間得之。”另外,秀吉在与沈惟敬见面时虽霸道异常,但言语间仍称 “天朝”、“天使”,这不像是一个侵略者该有的言辞,也许是作者或是沈惟敬等人为了维护明朝的体面或是个人的自尊心而虚构出来的。
  4 结语
  《两朝》所载信息是作者凭借自己的“博洽淹贯”借鉴先行文献、并在与朝中权臣密切交往的过程中获取的。虽然所引文献有前后矛盾之处,但能以多个事例将战争对手国的最高将领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丰满,这在明清时期其他文献中是不多见的。
  《两朝》关于丰臣秀吉记述的特点是:(1)参考了其他文献,其中的信息来源是明朝谍报人员;(2)内容较其他文献为多,描写更为细致;(3)文学性较强,突出表现了丰臣秀吉狠辣、荒淫的形象。(4)所述情报真伪混杂,但即使是谬误极大的记述,也具有意义:它往往是真实信息的变异,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战争对手国了解的匮乏程度,读之令人扼腕。
  尽管是“朝鲜军记物语”的引用源,但《两朝》中描绘丰臣秀吉的文字基本没有被日本的文献所引用。日本国家层面塑造的、民间层面流传的丰臣秀吉形象完全与中朝两国截然不同。这当然是因为立场的不同。同样,中日韩的学者们在认识历史的时候或许也会存在一定的立场。要想全面认识这场战争,就需要抛开成见、开诚布公、取长补短,实现学术研究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M].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203.
  [2]罗克彬.播州杨氏史籍编年[M].贵州人民出版,2014.
  [3]裴喆.明曲家诸葛味水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91-94.
  [4]诸葛元声.滇史[M].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1994.
  [5]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M].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
  [6]靖道谟.云南通志[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12.
  [7]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M].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156.
  [8]小濑甫庵.太阁记[M].岩波书店,1996:163.原文:「天正十三年初秋比、金子五千枚銀子三万枚、諸侯大夫等に施し給へり……朝より晩に至て事尽にけり。此後又其沙汰に及び給へり。」
  [9]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第400卷[M].中华书局,1962:4336.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可能太高深了一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课加以研究、打磨和反思,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磨课”,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一、“磨”教材和学生  我们五年级备课组的集体
天灰蒙蒙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滴在窗上晕开……己亥年末,庚子新春,新型冠状病毒重击武汉,席卷全国。我望向窗外,抬头,长夜漫漫。被疫情弥漫的中国大地上,一批批铁骨柔情的巾帼英雄,如同那黑夜中最亮的星。  请缨白衣巾帼,宣誓一腔热血  面对没有硝烟,没有炮火的战场,无数白衣天使主动请缨,含泪宣誓,坚定逆行,抗击疫情。她们,褪去华裳,第一次剪断青丝;她们,节省时间,第一次穿上了成人尿不湿;她们,连续
摘要:文章采纳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大邑中学课间健美操的开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解健美操在四川省大邑中学的利用以及发展,得出了健美操在中学课间活动中影响力度不够的结论,同时提出意见以及建议。对四川省大邑中学的课间健美操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健美操;课间活动;四川省大邑中学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2177(2018)18-00
中职教育的模式是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的模式,目前中职生一般是学技术然后就业,没有升学压力,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是钻研的太深,只是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注重实际应用。中职数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待事情,让学生懂得身边的事物包含着许多关系、规律和道理,并且应该怎样去认识它们。因此,“做中学”教育理念可以应用到中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来。  那么,将如何把“做中学”教育理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中国唐山,继2012年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后,我们再次相聚中国,以“不断变化的技能——全球趋势与本土实践”为主题,共同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全球趋势和热点议题,共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开发大计。各国代表的到来,为继续推动落实《上海共识》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促进各国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中国职业教育深化
生成的反馈材料是指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情况,诸如疑问、正确、错误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等。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向“教师引”转变,就必须关注学生,重视学生“学”时生成的信息材料,特别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反馈材料,有意识地所以把它纳入教学过程,为教学服务。面对即时生成的材料,教师该如何组织反馈呢? 笔者反馈的顺序的角度谈谈生成性学习材料反馈的一点思考。  一、从学生解题能力入手,从低到高
课改十余年,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言论汗牛充栋。对此,杜威早有论断,他说:“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散漫地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  儿童学习语文,是否也该持这样的观点?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然地发展出来的。我们并不能因为语言不是教的,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听之任之。我们必
摘要:《骆驼祥子》和《活着》分别为老舍和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主题具有共通性,都寄寓着二位作家广袤而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现象、人的生存价值进行探讨。而小说里社会背景、主人公人生经历、行为价值选择、悲剧成因等方面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比较价值。本文对两部作品的共性整体把握,从探讨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出发,解读两部作品的苦难书写,进而比较其生存困境产生的根源与现实意义,并从中发掘二
中国古典诗歌以含蓄取胜。诗人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借以表达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古诗的核心,诗人常根据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情意。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的内涵,让学生穿越时空,与诗人近距离地
“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先后实施了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一二级分离以及器箭分离四次分离。“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