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在诗的意象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r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以含蓄取胜。诗人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借以表达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古诗的核心,诗人常根据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情意。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就可以更好地体会诗的内涵,让学生穿越时空,与诗人近距离地接触。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由人及景,由静到动,由光色到音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意象图。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来更好地体会诗的内涵?
  一、让学生栖居在“人”的意象中体会“闲”
  意象一般是附着在词语上的,在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在诗人的脑海中,由模糊、飘忽而渐趋明晰、定型,最后借着词语固定下来。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意。但是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单一的,而且通常诗人总是选取一组相似或相反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感情。那么这些意象之间的组合便成了解读诗的关键。因此在教学《鸟鸣涧》一诗时,我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第一行诗句“人闲桂花落”中“人”这一意象展开教学。
  师:再反复读这一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人”了吗?他在做什么?
  生:看到了,他在山间小路上散步。
  生:他站在一株桂花树下,正在欣赏桂花呢。
  师:真有闲情逸致。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生:忽然,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了。
  师:真的吗?多吗,落在哪儿了?有什么感觉呀?
  生:落在我的头上。
  生: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脚上,落在小路上了。
  生:我闻到了花香,我会伸出双手去接那纷纷扬扬飘落的花瓣。
  生:我听到花落的声音了。
  师:你能听到吗?为什么?
  生:四周静悄悄的,当然听得到花落的声音了。
  师:站在桂花树下的你,快乐吗?
  ……
  此时学生已不再是单纯在解释诗句的意思了,他们透过诗中“人”这一意象走进了万籁俱寂的春山,走在了幽静的山路上,站在了落花缤纷的桂花树下。他们循着花香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并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是一个多么美的意境呀,这是一份多么闲适的心情呀!我因势利导:“王维身处安定统一的盛唐,此时又居住在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中的‘闲’是悠闲、是闲适、是清闲、是自在、是快乐呀。我们一起来把这份感情读出来。”课堂上又响起一阵如痴如醉的读书声。
  二、让学生栖居在“山”的意象中体会“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形象赞誉。《鸟鸣涧》中诗人用极精练的笔法,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极幽静的春山月夜的图景。我在教学时除抓住“人”这一意象让学生体会“闲”外,还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入诗句“夜静春山空”中所描述的景象。首先通过反复读诗句,让学生从中找出“山”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运用“移觉”效果,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即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夜静春山空”所表现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与诗人一起伫立在空旷的山谷中,感受心灵的“空”。接着让学生画出“春山空”。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我怎样画?”“我画什么?”“我为什么这样画?”例如:
  生(举画):我这样画:你瞧,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夜色笼罩下,朦朦胧胧。一轮明月从山后探出半个脑袋,天边泛起了一片月色。“春山空”是因为四周太静了,静得连月光好像都有声音呀。
  生:我这样画:你看,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个鸟巢,几只小鸟在鸟妈妈的翅膀下安静地睡着。鸟妈妈也睡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因为太静,所以显得“春山空”。
  生:我画的是诗人站在山间小路上,在一株桂花树下。桂花树一动不动,忽然,一朵桂花飘然落下。诗人望着落下的桂花,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他想:多美呀,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我站在这里,好像站在世外桃源,没有别人的干扰,忘记了一切的烦恼,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多么惬意呀!
  ……
  多美的“春山空”呀,学生以不同的画面诠释着诗中“空”的意象,从各自的画里走进了诗人的心境—— “空”,心境洒脱,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执著迷恋,忘记烦恼,保持快乐的心情,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此时,作为教师的我都会为之一振,为学生栖居在“山”的意象中这样精彩的解读“空”而兴奋。
  三、让学生栖居在“鸟”的意象中体会“惊”
  “诗言情”,但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聪明的诗人往往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王维的《鸟鸣涧》也是这样,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意象,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使诗不枯寂。在教学 “月出惊山鸟” 时又该如何让学生通过“鸟”这一动的意象品出“惊”的境界?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师:多么幽寂的空山呀,诗人陶醉在桂花香中,他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忽然,他听到了什么声音?请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鸟儿从树丛中飞出来了,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师:空山一片静谧,鸟儿们早就进入了梦乡,它们怎么又叫起来了?
  生:月亮出来惊醒了鸟儿们的春梦。
  生:如水的月光唤醒了小鸟。
  生:周围太安静了,鸟儿们也想加入这静夜交响曲,与诗人一起感受这静谧的幽深。
  师:你读懂了鸟儿们叫声的意思了吗?
  生:浸在乳白色月光中的空山太美了。
  生:山林一片皎洁,眼前一片亮堂,让人惊叹!
  师:多么浪漫、和谐、明快、柔和的“月出、鸟鸣”空山美景啊!让人称奇,让人惊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变换着角色,时而是站在“鸟儿”角度,感受“眼前”的景色,时而又站在诗人的角度,品味夜色中大山的空灵之美。诗人陶醉了,学诗的人也陶醉了。你瞧,月儿悄然爬“出”山头,皎洁柔和的月光把“鸟儿们”惊醒了,时断时续的清脆的鸟鸣声伴着隐隐约约的山涧的流水声,那是一首梦幻般的小夜曲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又让学生细细揣摩诗人的心情,因为眼前的景色太美了,美到使人忘却所有的烦恼,忘却周遭的一切,让人没有一丝丝的杂念。又因为诗人心中没有杂念,心境一片澄明,在他看来眼前的落花、流水、鸟鸣、月色都是多么澄明清澈。请大家捧起书本,轻轻地诵读,走进这令人入情、忘我的美妙的诗境里。
  可见让学生栖居在诗的意象里,既可以改变传统古诗教学中学生就诗句字面的意思理解诗句这一模式,又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心中,使学生穿越时间隧道与作者近距离地接触,达到真正读懂诗的教学效果,从而领略古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栖居在诗的意象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学识、睿智与气度;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大气的胸襟,提升自我,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来自全球的数据表明,PCV2的亚临床感染经常会在母猪群中发生,且可能会损害母猪的繁殖性能。但是,现在兽医和农场主可以通过对母猪群接种与断奶仔猪相同的疫苗来控制PCV2的感染风险。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7-0018-03  有的猪病原体,能在不引发猪生病或死亡的情况下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毫无疑问,国际上通称为PCV2的猪圆环病毒2型就属于
岛屿气象台预报说,贝贝小镇今晚将有一场流星雨降临。豆丁和阿美正在搭建露营帐篷。镇长开着皮卡车,沿着盘山公路运来了一台爆米花机器。你看,车斗里还有其他小伙伴。  快来,大家伙儿准备在山顶举办一场音乐会。  夜行的神秘嘉宾  镇长停好车,豆丁帮镇长抬爆米花机器。阿美看见车斗里还有很多零食袋,也抢着去帮忙搬下来。镇长擦了一把汗说道:“乐队还有个乐手没到呢,那个家伙,去敲了好几次门,还睡着!”   “镇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可能太高深了一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课加以研究、打磨和反思,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磨课”,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一、“磨”教材和学生  我们五年级备课组的集体
天灰蒙蒙的,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滴在窗上晕开……己亥年末,庚子新春,新型冠状病毒重击武汉,席卷全国。我望向窗外,抬头,长夜漫漫。被疫情弥漫的中国大地上,一批批铁骨柔情的巾帼英雄,如同那黑夜中最亮的星。  请缨白衣巾帼,宣誓一腔热血  面对没有硝烟,没有炮火的战场,无数白衣天使主动请缨,含泪宣誓,坚定逆行,抗击疫情。她们,褪去华裳,第一次剪断青丝;她们,节省时间,第一次穿上了成人尿不湿;她们,连续
摘要:文章采纳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大邑中学课间健美操的开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解健美操在四川省大邑中学的利用以及发展,得出了健美操在中学课间活动中影响力度不够的结论,同时提出意见以及建议。对四川省大邑中学的课间健美操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健美操;课间活动;四川省大邑中学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2177(2018)18-00
中职教育的模式是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的模式,目前中职生一般是学技术然后就业,没有升学压力,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是钻研的太深,只是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注重实际应用。中职数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待事情,让学生懂得身边的事物包含着许多关系、规律和道理,并且应该怎样去认识它们。因此,“做中学”教育理念可以应用到中职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来。  那么,将如何把“做中学”教育理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中国唐山,继2012年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后,我们再次相聚中国,以“不断变化的技能——全球趋势与本土实践”为主题,共同探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全球趋势和热点议题,共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开发大计。各国代表的到来,为继续推动落实《上海共识》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促进各国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中国职业教育深化
生成的反馈材料是指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情况,诸如疑问、正确、错误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等。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向“教师引”转变,就必须关注学生,重视学生“学”时生成的信息材料,特别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反馈材料,有意识地所以把它纳入教学过程,为教学服务。面对即时生成的材料,教师该如何组织反馈呢? 笔者反馈的顺序的角度谈谈生成性学习材料反馈的一点思考。  一、从学生解题能力入手,从低到高
课改十余年,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言论汗牛充栋。对此,杜威早有论断,他说:“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散漫地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  儿童学习语文,是否也该持这样的观点?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然地发展出来的。我们并不能因为语言不是教的,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听之任之。我们必
摘要:《骆驼祥子》和《活着》分别为老舍和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主题具有共通性,都寄寓着二位作家广袤而深沉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现象、人的生存价值进行探讨。而小说里社会背景、主人公人生经历、行为价值选择、悲剧成因等方面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比较价值。本文对两部作品的共性整体把握,从探讨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出发,解读两部作品的苦难书写,进而比较其生存困境产生的根源与现实意义,并从中发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