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本质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论述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的目标及其策略,也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中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对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课改
1自主学习概述
1.1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形成的行为。
1.2自主学习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对于自主学习的本质,许多心理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Vygotsky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自我指导过程。以Skinner为代表的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以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则从行为、环境、个体的内在因素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自主学习。以Flavell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综合上述几项观点的基础上,Zimmerman认为,当学生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都是一个积极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2.1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学生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与主要内容后去自主学习,加强上机操作练习,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
2.2信息技术课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开阔教学内容选取的视野。信息技术课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3信息技术课教学进程中的异步性
由于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更新周期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各种知识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致使无法形成稳定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教学要求的“三统一”的特点,从而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异步性。
3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制定每节课的任务前,创设一个情景。如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中的《制作海报》,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中,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把用word制作好的海报呈现给学生看,海报制作的精美、好看,当学生在欣赏制作好的海报并发出感慨时,教师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效果做起来很容易,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3.2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按“任务驱动法”的思想编制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一系列探索,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在《制作海报》一课中,设置任务和拓展任务,以留给学生发展和创新的空间。所以,教师要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预期目的。
3.3优化教育评价方式,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4.1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程序
图1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流程
4.2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的设计与制作
一、教学目标:
1.操作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学习,初步掌握表格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2.交流目标:能诚恳与人交流,并能从中获取正确的方法能正确、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乐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协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了解表格的基本设计方法。
2.学会利用绘制基本表格。
三、教学难点:
绘制表格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具体“任务”把自己喜爱的商品调查结果在电脑里做成表格着手用独立探索学习和交流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讲解、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件CAI、笑脸标志60个、头饰10个、五角星等。要求学生进行商品的价格调查结果,并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运用。
六、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每一位同学完成一项调查任务调查自己喜爱的商品的价格。调查内容包括商品名称、价格。调查范围商场、超市、小卖部等。调查方式以询问、查看价格标签为主。 七、教学活动程序
(一)、激起构建任务
老师课前布置了一个小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能把你们喜欢的商品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吗?
1.展示调查结果。
①简单评价。
②这个同学的调查结果是用文字方式呈现的,有和他不同的呈现方式吗?
③展示用表格方式记录调查结果的。
④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回忆生活中的表格。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格的设计制作。(板书课题)
(二)、初步探究
1.观察表格基本结构。表格中横着的叫“行”,竖着的叫“列”。
2.数一数,这个表格有几行几列?(了解表格的行与列是根据内容决定的,避免后面上机时表格制作的随意性)
3.如果把你的调查结果设计成表格,该是几行几列?先想想,同桌再互相说说。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设计出表格框架。怎样在计算机里做出这个表格呢?
1.小组讨论。
2.上机尝试并提出遇到的困难。
3.指名讲解,教师梳理。
4.学生独立制作表格框架输人内容。
5.请先完成的同学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学生互助。
(四)、教师小结
(五)、拓展创新
4.5案例分析与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施教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融合,以整体的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又注重把握“过程与方法”,并最终达到获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为目的,因此,在上课中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识。
结语
信息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不至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为自己服务。为了让信息时代的学习者能够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信息技术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课改
1自主学习概述
1.1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一般是指学习者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形成的行为。
1.2自主学习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对于自主学习的本质,许多心理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Vygotsky为代表的维列鲁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自我指导过程。以Skinner为代表的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以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则从行为、环境、个体的内在因素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自主学习。以Flavell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综合上述几项观点的基础上,Zimmerman认为,当学生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都是一个积极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2.1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学生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与主要内容后去自主学习,加强上机操作练习,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
2.2信息技术课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该开阔教学内容选取的视野。信息技术课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3信息技术课教学进程中的异步性
由于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更新周期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各种知识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致使无法形成稳定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教学要求的“三统一”的特点,从而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异步性。
3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制定每节课的任务前,创设一个情景。如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中的《制作海报》,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中,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把用word制作好的海报呈现给学生看,海报制作的精美、好看,当学生在欣赏制作好的海报并发出感慨时,教师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效果做起来很容易,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3.2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按“任务驱动法”的思想编制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一系列探索,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在《制作海报》一课中,设置任务和拓展任务,以留给学生发展和创新的空间。所以,教师要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以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预期目的。
3.3优化教育评价方式,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4.1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程序
图1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流程
4.2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的设计与制作
一、教学目标:
1.操作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学习,初步掌握表格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2.交流目标:能诚恳与人交流,并能从中获取正确的方法能正确、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乐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协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了解表格的基本设计方法。
2.学会利用绘制基本表格。
三、教学难点:
绘制表格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具体“任务”把自己喜爱的商品调查结果在电脑里做成表格着手用独立探索学习和交流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讲解、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件CAI、笑脸标志60个、头饰10个、五角星等。要求学生进行商品的价格调查结果,并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运用。
六、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每一位同学完成一项调查任务调查自己喜爱的商品的价格。调查内容包括商品名称、价格。调查范围商场、超市、小卖部等。调查方式以询问、查看价格标签为主。 七、教学活动程序
(一)、激起构建任务
老师课前布置了一个小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能把你们喜欢的商品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吗?
1.展示调查结果。
①简单评价。
②这个同学的调查结果是用文字方式呈现的,有和他不同的呈现方式吗?
③展示用表格方式记录调查结果的。
④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回忆生活中的表格。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格的设计制作。(板书课题)
(二)、初步探究
1.观察表格基本结构。表格中横着的叫“行”,竖着的叫“列”。
2.数一数,这个表格有几行几列?(了解表格的行与列是根据内容决定的,避免后面上机时表格制作的随意性)
3.如果把你的调查结果设计成表格,该是几行几列?先想想,同桌再互相说说。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设计出表格框架。怎样在计算机里做出这个表格呢?
1.小组讨论。
2.上机尝试并提出遇到的困难。
3.指名讲解,教师梳理。
4.学生独立制作表格框架输人内容。
5.请先完成的同学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辅导,学生互助。
(四)、教师小结
(五)、拓展创新
4.5案例分析与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施教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融合,以整体的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又注重把握“过程与方法”,并最终达到获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为目的,因此,在上课中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使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识。
结语
信息时代,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不至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为自己服务。为了让信息时代的学习者能够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信息技术教育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