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策略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层面:校长重视,方案明确,组织得力,评价科学
  1.校长重视。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是要看校长的引领,一门课程的实施,也是离不开校长的大力支持。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定位是关乎课程能否常态化开展的决定因素:培训全体教师,从道理上给他们讲明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制定相关制度,比如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师管理制度等;建立听课、评课机制,给教师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2.方案明确。学校制定高中三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目标,使课程在循序渐进的开展过程中,有章可循,目标明确。其中,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方案;社区服务要采取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参照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有计划的进行,并形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每学年1周可获2学分。
  3.组织得力。学校各部门在校长的统一调配下,通力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研究性学习的管理与评价,课程处牵头,形成“分管校长—课程处—备课组—班级指导教师—课题组长”为主线的管理机构,学校各处室部门协调配合,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经过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经指导教师评审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后集中认定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发展处负责,根据制定好的评价和学分认定表进行管理与评价。
  4.评价科学。一个好的评价机制,就能凝聚一个个优秀的团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努力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推动课程的区域发展。学校课程处制定完善学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考核评价细则,充分考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意见,最后形成科学有效的办法。
  二、教师层面:乐于参与,指导到位,定期研讨,队伍稳定
  1.乐于参与。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稀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参与的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学会活动设计,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指导到位。学生开始小组活动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出建议,确保学生的研究顺利进行。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应主要体现在对活动主题、项目、课题进行论证上,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的点拨、督促、计划的调整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交流等方面。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进行反思、交流分享等方面。
  3.定期研讨。采取以专职教师为主,指导教师全员参与的集体备课的方式,筛选研究课题,开发课程资源,注重教师专业化的建设,不能满足于教师只教自己会的东西。建立高效的交流平台,比如QQ群,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每周安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在线回答教师的问题;引导教师从专业的角度钻研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4.队伍稳定。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建立自己的团队,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必须要保证人员的稳定。学校要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奖励力度,在评优选先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让青年教师能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深入下去,才能干出点名堂来。
  三、学生层面:善于发现,学会合作,真实体验,特色发展
  1.善于发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分组。教师利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法,给学生一个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有问题意识。
  2.学会合作。当今世界是多元发展的世界,需要合作意识,只有学会合作,才会取长补短,有所突破。选拔出一个组长,起好带头作用,能发现其他成员的优点,合理搭配高效完成计划任务,能包容不同性格、不同做事方式的合作伙伴,适当的时机能予以鼓励和谅解。让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小组成员完成的任务要进行小组内加工,各显其能。把学生合作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纳入测评项目,通过这样的评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3.真实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直接真实的体验,获得完整的生活。不能流于形式,指导教师一定要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不能不管不问,学生最后随便找点材料应付。评价学生的活动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实意义。
  4.特色发展。根据学生兴趣,因势利导,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在高中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只是为了多考几个学生,而忽视和放弃成绩靠后的同学,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面对高中生活。高中应该给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我们不仅需要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需要多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完整生活领域的课程。课程中选择和设计的活动内容,既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长远发展,满足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教学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下面,笔者就整体感知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中,对于新改稻田不能仅限于水稻种植。为了加速土壤熟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及保水保肥能力,须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水旱轮作。选择品种和作物生长季节需合理
运用DEAP2.1工具对海南省10个市县2012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定量对10个市县农业生产效率分析,阐述了2012年海南省农业生产效率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兴趣是可以激发的
试验选择泌乳前期奶牛15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5头,采用3×3重复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3种不同DCAB水平的日粮.其中对照组A(基础日粮,DCAB为83meq/kgDM),B组(DCAB为275meq/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