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炒作背后的事实

来源 :电子商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9日,Gartner携手BEA打造一场盛大的SOA峰会。就在众多炒作已经把SOA推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时,Gartner和BEA此举倒是为SOA平添了几分实质性的内容。
  
  真实VS炒作
  
  SOA自推出以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虚虚实实之中,企业不免疑惑SOA究竟是真实还是炒作?
  事实胜过雄辩。Gartner全球副总裁兼研究主管Dion Wiggins此行中国,带来了一系列国外企业实施SOA的成果,向我们证实了通过SOA实现商业流程的融合,事实多于炒作。就拿DELL公司来说,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DELL目前在中国电脑销售量已经超过了联想。DELL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他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快速地做出反应,而在这一切背后,业务流程的充分融合才是真正的原动力。
  其实不仅仅是DELL,世界上很多大型企业都是SOA的忠实实践者,BEA、Cisco、IBM等等不必一一举证。他们用亲身实践证明了SOA并不是要不可及的概念。不仅如此,Wiggins还进一步解释道:“实施SOA并不是一项复杂浩瀚的工程。SOA不会改变企业现有的IT设施,他只是利用现有设施进行重新组合、重新架构来实现一些融合的功能。”当然,实施SOA,企业仍需要向IT厂商“索取”一些工具,比如WorkPlace、WebLogic这样一些集成解决方案。
  
  寻找最佳切入点
  
  “到2007年,在全球两千家大型企业中,商业流程融合(Business Process Fusion)将成为IT投资的关键推动因素”,这是Gartner曾经提出的一个预测。言外之意是未来企业的IT投资焦点将集中在SOA。
  相信很多企业都在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商业流程融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敢于去尝试通过部署SOA来实现商业流程融合,毕竟风险就摆在眼前。再则目前国内企业普遍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还没有这种自发实施SOA的紧迫感。相反他们认为待到SOA大器已成之时,再来介入更为安全。
  企业有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回过头看SOA的整个发展进程。从其诞生的初期,SOA就没有走一条技术上平稳的发展道路,而是随着一些应用案例的出现和媒体的各种宣传报道急速膨胀,随之达到了一个人人仰视的顶峰。然而与此同时,分歧也在逐渐暴露,人们发现SOA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把企业高高托起,直至达到那样一个预期的顶峰,于是乎,SOA短暂的辉煌过后就开始走下坡路,急转直下将人们带入幻想破灭的低谷。因此时至今日,人们对于SOA往往观望多于实践。Wiggins在SOA峰会上带我们回顾了这段历史,同时他也分析了SOA目前的发展走势,他说:“在经历了波峰,波谷之后,SOA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随着各种考核技术的不断完善逐渐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Wiggins甚至表示此时采用这些SOA技术,对企业而言将意味着最大的生产力。
  Wiggins提出的生产力制高点的论断暂且不说,但他勾勒的这条SOA的发展曲线对企业而言意义深远。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选择采纳SOA的时机肯定会不同。有目共睹,那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他们的竞争优势已经相当明显。相比他们,国内企业明显慢了半拍,但选择此时介入,我们同样能够赢得竞争力,并且风险已经很小。倘若再过个三五年,进入SOA的技术门槛将会更低,每个人对SOA都驾轻就熟,企业再去采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还会非常被动。
  
  解读SOA实施策略
  
  业务部门害怕IT部门,IT部门也担心业务部门,这是很多公司实施IT项目的通病。
  而SOA的实施不可避免会带来某些业务流程的改变,因此在企业中更会面临两难。
  在这次SOA峰会上,很多企业都流露出这样的担忧。当记者就此咨询BEA公司首席技术推广人程朝晖时,他表示实施SOA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要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他说:“企业应该首先将现有的应用进行分类,找出那些最需要和客户或供应商进行共享的应用,作为优先集成的对象。第二步寻找出影响业务的瓶颈,考虑将采用哪些新的业务流程来通过融合化解这些瓶颈。接下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现有的应用可以被转换为面向服务的业务应用,最后就是把工作交给一个值得信赖的服务提供商”。
  不难发现,SOA的实施过程将对业务部门和IT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业务人员不得不改变某些传统的业务习惯去适应新的服务架构,而另一方面企业的IT部门则必须真正的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迫使自己使用“业务的语言”来思考问题,部署IT。因此,SOA实施成功与否不在于技术,不在于架构,而重要的在于人思维模式的转变。保证SOA的成功实施,企业应给予更多的行政力的支持。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的升迁途径是干而优则仕,这使得处于上层的人往往缺乏良好的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这种情况对其他行业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随着职业经理人的兴起而得到改善,但对于总是需要高技术技能的CIO来说,却永远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第一代CIO,注定将是特殊的一代人才。因为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明了CIO的含义的时候,他们就需要担负起CIO的职责。他们必须完成一次由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蜕变,而这
期刊
从2003年中正式推出安腾2产品,直到年底在全球范围启动“英特尔安腾2解决方案出击”,英特尔对这款产品的推动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第二代安腾处理器是目前英特尔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具价值的挑战。  在安腾2发布后的几个月内,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打下了一片江山。但是对于英特尔来说,在HPC领域的成功并不意味真正的胜利,如何进入大规模的企业级应用,并且提供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无疑是2004年的首要任务
期刊
相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这个词在中国出现得早一些,国内的用户也比较熟悉。不过,无论是客户关系管理,还是电子商务,在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定义,而且这些词本身也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实际应用情况而不断演变,从而让人总有些捉摸不定的感觉。另一方面,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虽然在实际概念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为同样是在互联网时代被热烈谈论的两个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企业决策
期刊
摘要: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干净新能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受到广泛的青睐。这使得太阳能光伏发电事业在国内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太阳能的工作原理之一就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次是太阳能热电站则是利用汇聚太阳光的工作原理,把水烧至沸腾变为水蒸气,然后用来发电。太阳能资源作为宝贵的可再生新能源,已经成为太阳能研究太阳能选址的重要依据,从实际应用出发以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为基础,简单
期刊
2003年是公认的存储年,在这一年中,根据IDC的最新数据,从2002年到2007年的综合年增长率(CARG)将保持在51.1%。这样的数据增长量已经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存储设备市场。在2003年,只要我们稍加注意,我们还会注意到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将目光投入到存储解决方案这一领域,他们意识到,只有软硬结合、全面集成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满足用户所面临的业务需求和日益复杂的行业应用。  于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电能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电能负载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电力电子设备,它们造成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含量增多,在进行电力计量的过程中,电力系统的谐波严重影响着电力计量的准确性,因此,怎样才能消除电力系统的谐波,保证电力计量的准确性是相关部门一直研究的重点,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谐波产生的原因、它对电力计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电力计量的发展提供
期刊
【摘要】:作为供电营销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用电检查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表现在窃电检查方面。随着法制化建设的有效开展,用电检查的过程应当借助法律途径对窃电行为予以严厉打击,防止窃电行为的扩大化。然而,当前无论是窃电主体还是窃电手段都日益复杂化,这也给反窃电工作造成了一定困境,在反窃电过程中切实做到知己知彼,这不仅是对供电企业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同时更是对供用电秩序的有效保障。基于自身工作实践,本文针对用
期刊
摘 要:现代配电网系统中交联聚乙烯电缆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电缆终端头的制作是成为日常频繁而重要的一项工作,其制作工艺水平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供电可靠性。本文通过总结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的一般制作方法,结合现场实际运行经验,对影响电缆终端工艺水平的因素加以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措施,对电缆终端现场制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交联聚乙烯电缆;终端;制作方法;改进工艺  一、交联聚乙烯电缆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电力系统电路中运动终端基本情况、基本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关键词:电力系统;运动中断;电路  一、电力系统运动终端概述  电力系统远动终端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基础设备。它安装于各发电厂、变电所内,负责采集所在发电厂或变电所表征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模拟量或数字量,监视并向调度中心传送这些模拟量或数字量,执行调度中心发往发电厂或变电所的控制和调节命令。  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对电网的监视
期刊
金蝶近期显得忙乱,只因其正在疲于应对媒体的负面报道。事情的源起是7月10日,某网站的一则“IDG将投资于金蝶公司的资金全部撤离”消息,随后又传出金蝶裁员消息,金蝶一下被置于事件的漩涡。  此前,IDG分别在1998年至1999年间向金蝶注资人民币1000万元,并占有金蝶上市公司25%的股权。2001年金蝶上市之后,股份稀释为20%。金蝶国际上市一年后,IDG开始减持股份,2002年4月12日,I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