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探索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健全人格和导师制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育人实践,探索了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提出了导师选聘、培训、工作内容、原则、履职措施、多元化评价考核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 健全人格;本科生导师制;人格培育;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32-03
  健全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3]。导师制是一种通过学生主体性实践体验,来共享和传递隐性知识的育人方式,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4-8]。
  应用化学专业是理工类高校普遍开设的理科类专业。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灌输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能力轻素养、重知识轻人格”等不足,功利取向严重,大学生人格缺失现象令人担忧。
  我院自2015年開始在应用化学本科专业A1411班开始实施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相关报道。现将我院探索与实践情况进行总结汇报,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关注。
  一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1 健全人格的涵义
  健全人格是指在知(科学文化知识)、情(情感、情操、情趣)、意(意志、品格)、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四方面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理想化的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是具有自由性与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及社会性的人格[9-11]。
  2 本科生导师制含义
  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并未有统一的定义、内涵和相关规范。综合分析相关文献[12-18],笔者认为“导师制”是指教师在人格是最高学位的育人理念指导下,在双向选择——师生结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从健全人格建构的角度,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实施教育引导,形成一个能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师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作用充分发挥融合起来的工作机制。
  3 应用化学专业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育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目前,受诸多功利主义因素影响,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兴趣不高、专业认识片面、学习被动、目标迷茫、心理脆弱、跟风盲从、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等人格缺失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全面发展。
  导师制通过“师生结对”,集双向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育于一体,努力达成“专业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融通、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平衡”[19]。导师制的推广与运用,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班组制、学分制“教→学”单向传授,实现了“教?学”双向传递,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传统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功利主义教育取向向“传递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转变。有利于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实施针对性、个性化和亲情化教育引导,在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兼顾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侧重于学生人格、品行的引导,将健全人格和专业能力培养作为本科生培养的根本理念。
  二 基于导师制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措施
  要保证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必须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包括导师选聘和培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见图1)。
  1 明确职责,科学选聘
  导师的职责重在学生人格塑造和品质培养,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受导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引导和教育。导师作为顾问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兴趣爱好的发掘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人格健全的塑造者,引导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同时实现教师自身全面专业化发展[20]。
  通过制定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察导师之德,评导师之才,辅以培训,聘任上岗。导师选聘重点考察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按照导师的职责胜任要求,选拔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格、自由精神、渊博学识的优秀教师充实导师队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我院优选博士党员教师(同等条件下,任课教师优先)担任导师,让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
  导学实行双向选择。选聘过程依次为:发布导师制选聘通知——公布师生基本信息——师生互选【每生按志愿批次,可填选3名导师;指导老师按照学生选聘情况,组织谈话面试等形式,确定授导学生(为保证效果,每名导师最多指导6名同学)】——学院审核协调——公布导学关系结果。建立和公开导师资源档案,让学生了解导师相关信息(如兴趣爱好、学术专长、研究成果、教学水平与品德修养等),以便学生选择心仪的导师。建立和公布学生综合信息档案(由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提供),让导师了解学生基本信息(人格测试结果、学习基础、兴趣特长、性情品格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等)。通过充分接触和了解,较好地保证了兴趣相同、爱好相近、目标一致的师生组合成理想的“导学”小组,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 强化素质,培训学习
  导师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关键前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当“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高尚的师德感化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因此,师爱魅力(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人格魅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观有爱、诚信、公正和廉洁、从善如流、谦虚好学)、学识魅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形象魅力(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姿态表情等,体现职业美、现代美、仪表美和教态美)是导师最重要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实行导师制,学院通过自主研学、集中研讨、专家讲座、主题沙龙等形式对全体导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和学习,重点学习人格、心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与实践内容,考核合格者聘任上岗,以提升导师的综合素质。
  3 多措并举,务实效果
  明确工作内容。作为本科生导师,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密切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围绕“知(传授知识、专业引导、专业规划等)、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习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感疏导等) 、意(受挫教育、感恩教育、红色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等)、行(行为规范教育、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科实习实践活动、爱心志愿者活动等)”四方面提供针对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明确工作原则。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坚持四结合,即“思——专结合,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专结合,在通识课程中开展共性教育,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德育与智育结合;知——行结合”,做到“知识——能力——人格”并重,人格塑造优先。
  创新工作举措。导师履职主要措施包括:(1)通过谈话、谈心、辅导、听报告、观看录像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了解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1];(2)通过个别关注、心理辅导、经济资助、介绍助学岗位等形式解惑帮扶:重点关注三困学生(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及经济困难),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学习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能力和感恩意识;(3)通过下寝室、深入学生活动、组织晨跑、读书会、感恩主题教育、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开展好习惯教育:关注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纠正坏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早起、锻炼、文明、诚信、感恩、守时等好习惯;(4)通过专业导论课、优秀校友报告、产学合作等措施进行专业引导,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心,合理进行专业规划和人生规划[22];(5)以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为载体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注重在多维互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如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实验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运用ATDE教学模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23];(6)通过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研究、指导学生積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互联网+竞赛等)、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乡万村环保行活动等),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4 多元评价,正向激励
  为务实导师制实施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图2),把对导师的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对“导”的内容、形式和目标的评价[24]。
  对业绩突出的优秀导师予以重奖,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以优厚的政策和待遇正向激励师生。
  5 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近2年的实践探索,通过问卷调研及人格测试。结果显示:95%以上师生支持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育人模式。我院大学生人格健全率明显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受挫能力、创新意识、专业信心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正确的四观(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我院大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乡万村环保行活动获得教育部表彰,在全省化学实验大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在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为江西省高校首次突破),学生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因实施效果显著,本教学育人实践模式受到江西教育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和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2017年5月6日教育新闻、江西教育电视台2017年5月5日教育新闻http://www.jxetv.com/contents /12/17417.html、江西教育电视台2017年5月18日http://www.jxetv.com/contents/12 /17430.html?from=singlemessage) 。
  这是因为,在本人才培养机制中,导师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四观,学生就能自主学习、自我改造;拥有了自主学习和自我改造能力,学生的专业知识、心里素质、思想品行、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就会协调全面发展。
  总之,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一项艰巨、细致而伟大的系统工程。导师制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以知识传授为方法,人格传递为实质,有助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和教师全面而专业化发展。虽然笔者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和同行们携手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9]陶春元,曹小华.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2):72-76.
  [2][10]陶春元,曹小华,严平,徐常龙.化学实验教学中健全人格培育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35(4): 4-7.
  [3][11]魏晓林,肖化平,张春小.浅谈导师制对本科生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5(13):29-30.
  [4][12]陈仁仁.创新本科生导师制 重塑现代大学教育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16(3):64-69.
  [5][13][19]王家寿.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定位与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56-57.
  [6][14][20]李倩.学生成长导师制下的后进生转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59.
  [7][15][24]齐延龙.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13):40-41.
  [8][16]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3):70-73.
  [17]范迅,常维亚,吕建明,邢鹏,赵莉,朱郴韦.以创新教学为载体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26-28.
  [18]陈力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长效机制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6(5):33-37.
  [21]张康华,曹小华,徐常龙,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2-103.
  [22]严平,曹小华,吴传保,等.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导论课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36(20):60-65.
  [23]张康华,曹小华,谢宝华,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1,32(2): 33-35.
其他文献
针对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党员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否有效地开展分党校学员的实践教育,在提高党校学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党校学员的党性认识,确保党员质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开展党员的实践教育,可以丰富党内生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模范意识,避免出现“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一 党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开展实践教学是增强党员服务意识,树立党员形象的有效途径 
期刊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嘉兴五芳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多年,在整个校企合作中,采用了三种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取得了专业在合作中发展、企业在合作中获利、学生在合作中能力提高的三赢结果。   第一种模式: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人员长期入驻学校,实现校中厂校企合作教学。   第二种模式:企业提供场地和设备,学生去企业工作实习,实现厂中校校企合作教学。   第三种模式:学校短期提供实验室,企业和
期刊
一 有关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最开始起源于德国大学,并且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成为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在1977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郭汉民教授为了实施发展素质教育,开拓新的方法,决定从外国大胆引进,并且进行了修改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一种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从此之后,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从各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
期刊
上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其小说《野性的呼唤》里面,使用极其形象的描绘手法,塑造了一只有着丰富感情和思维,行动极其敏捷的狗,取名巴克。这只人性化的狗在其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主人。有自私自利的主人,把巴克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通过各种各样残酷暴虐的方式试图驯服它。人们对于巴克的控制以及驯养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恶劣关系。另一方面,巴克所处的狗的社会内部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欺压
期刊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
期刊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3]。我国现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培养的毕业生占全国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4-5]。由
期刊
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以及高校内部广泛关心的问题。如今高校的科研实用性不强,与教学脱离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无论是高校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对科研的性质做一个明确的定位。高校科研的作用并不是弱化教学的功能,而是要为教学服务,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科研的教育性”界定  我们知道高校科研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自由性。其中,教育性是高校
期刊
一 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教育   1 责任及责任感   责任指的是每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以及对自己的选择或过失所承受的后果。它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责任的核心内涵即其内在的规定性,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通过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转化为信念、意志,进而内化为个体认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责任感也称责任意识或责任心,属于道德情感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
期刊
[摘 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水平和个人发展成就的总体描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实证性、务实性、导向性、标识性和激励性。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该培养“厚德明法、通情晓理”综合素养突出的创新性应用型基层法治人才。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期刊
[摘 要] 根据调研发现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足、培养方式低效、实践训练缺乏等方面。培养问题的存在与就业难形成正相关关系,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 就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