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专心的去听讲,才能自觉主动的去接受学习。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所以本文,在此探讨如何激发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激发 兴趣
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适当添加“趣味”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天真活泼,一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呆板、单调、流入俗套,学生的心智与情感的浪花就难以激起,甚至表现出对数学的厌学情绪。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摈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开拓新颖的教学模式上,使得数学课堂更为灵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中的素材时,通过观察、提炼,把生活问题抽象成为了数学课堂研究的对象。这样既拉近了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还扩散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小数”这一知识的存在,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着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2、巧设例题,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十分有趣的。作为教师,要根据这一出发点,把一些例题、习题“巧”作改变,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在学习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项工程,甲单独干10天完成,乙单独干5天完成,两人合干几天完成?”就这道题而言,“一项工程”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甲”和“乙”两个代名词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也不直观,而小孩子对挖甜菜、收玉米等生活中的实事比较熟悉,只要我们把这道题稍做改动,学生就比较理解了,例如:“有一块甜菜地,本班的第一组学生要十天挖完,第二组要五天挖完,第一组和第二组合起来要几天完成”,这样一来,既学会了解这类题的方法,又把他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思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二、在课堂上的互动
1、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开展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形式纷繁多样,也可采用竞争游戏形式。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从他们的特点与兴趣出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的教法要符合学生的学法,要在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快乐,从而增添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我们在课改实验中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彩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
[2]曹美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教研版),2009.
[3]谢桂芳.论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激发 兴趣
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适当添加“趣味”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天真活泼,一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呆板、单调、流入俗套,学生的心智与情感的浪花就难以激起,甚至表现出对数学的厌学情绪。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摈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开拓新颖的教学模式上,使得数学课堂更为灵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中的素材时,通过观察、提炼,把生活问题抽象成为了数学课堂研究的对象。这样既拉近了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还扩散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小数”这一知识的存在,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着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2、巧设例题,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十分有趣的。作为教师,要根据这一出发点,把一些例题、习题“巧”作改变,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在学习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项工程,甲单独干10天完成,乙单独干5天完成,两人合干几天完成?”就这道题而言,“一项工程”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甲”和“乙”两个代名词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也不直观,而小孩子对挖甜菜、收玉米等生活中的实事比较熟悉,只要我们把这道题稍做改动,学生就比较理解了,例如:“有一块甜菜地,本班的第一组学生要十天挖完,第二组要五天挖完,第一组和第二组合起来要几天完成”,这样一来,既学会了解这类题的方法,又把他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思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版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二、在课堂上的互动
1、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看谁解得快,看谁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提起学生学习精神,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开展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形式纷繁多样,也可采用竞争游戏形式。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从他们的特点与兴趣出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的教法要符合学生的学法,要在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快乐,从而增添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我们在课改实验中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彩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
[2]曹美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教研版),2009.
[3]谢桂芳.论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