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读中感悟 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e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动权 阅读感受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下放主动权,把自主阅读还给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语文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越俎代庖地不厌其烦地提问和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美好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正如一位专家说的:教师是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打碎,手中却拿着一小块问同学“这个花瓶美不美?”这个比喻也许有失偏颇,却也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不放手让学生去读书去感受的弊端。那么怎么消除这个弊端?唯一的途径就是放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例如在《瀑布》一课,几行短短的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的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本人在教学时,并没有代替学生去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吟诵,在吟诵中,孩子们自然地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全部的身心去体验语言情境,学生情感和课文产生了对接,虽然一时说不上瀑布到底有多美,但脑海中分明感受得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距离总理较远,对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情操了解甚少,难以体会当时的北京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总理去世的哀痛之情。为此,课前,我让每个同学准备了一朵洁白的花儿,课上,我边播放哀伤、低沉的哀悼乐曲,边用低沉悲痛的语气,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去世前后的情况。还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使学生迅速地被这沉痛的情景所感动,陷入了无限的哀思之中,激起了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
  三、重视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此外,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可以老师示范,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四、珍视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悟出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东村小学)
其他文献
“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华民族的思乡情结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思乡情结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思乡主题贯穿整个汉文化。笔者就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愁”字是主色调  “思乡”诗词,主色调就是一“愁”字。宗白华先生说:“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愁得以深沉”。离乡背井的游子,江湖漂泊,“哀乐之愁”就会油然而生。贺
期刊
【摘要】一个人心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智力的发挥和学习的效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脑细胞活跃,记忆就深刻,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心情焦躁不安,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疲倦而无所得。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如果学习者兴趣盎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就能产生“其进不已”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开动脑子,使沉闷的课堂成为乐趣的课堂,让学生变苦学为玩学、演学、唱学等,即是时代发展的要
期刊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均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核心是解题。实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目标明确,教师备课时、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标”,围绕课
期刊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从兴趣入手,从多方面多角度运用教材,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点。根据教材中心内容,挖掘出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引入兴趣,同时,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把握教学过程,激发兴趣。还要联系生活,延续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运用 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有趣味的东西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在语
期刊
【摘要】要上好农村小学生的体育课,就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善用表扬和激励等方法,就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 因材施教 师生关系 激励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小学生的喜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课的“厌学”现象,而且越
期刊
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表现,有利于学习、工作和交际。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教学生写好字呢?  一、从兴趣入手,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写字教学成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诗人灿若星汉,诗词浩如烟海。许多古诗词意境清新,富有哲理,语言生动,韵律优美,充满生活气息,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进行儿童语文和修养启蒙教育的重要题材。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让小学生走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韵,与古诗词更加亲近,夸越千年的鸿沟,跨越有限的课堂文化,在体味诗句韵律的同时,深受传统文明的熏陶感染。如何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使这些小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我
期刊
【摘要】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关键,是语言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良好语言环境的营造,得益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在于教师爱心的倾注,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本文主要论述了对新疆尼勒克县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双语学校语言环境的培育和营造,以及如何让双语学校的孩子在良好语言环境中愉快学习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双语学校 良好语言环境 营造和培育 愉快学习  民族地区的孩子
期刊
英语学习侧重于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而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感知环节。在外语教学中有的学生听力差,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自学生,即学生不重视听,很少花时间去练习。其二来自教师,只重视外语知识基本语言问题,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充足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因为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具体问题有:1.语音障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