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主持人评论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翟振武教授和杨凡博士对人口均衡给出了较为规范的概念。他们用很大的篇幅,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发展的历程说明: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发展不均衡,而人口政策的目标就是纠正不均衡,引导人口走向新的均衡。因此,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思路不仅必要,而且在实践中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1引言 生育革命无疑是中国当代最重大的社会变革之一,其影响之广泛、之复杂、之深刻、之长远,堪比中国现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生育革命曾发生在许多国家,但是,中国生育革命的动力结构与众不同,这种特殊性源自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结构。发达国家的生育革命是由现代化引发和驱动的,
文章调查分析了南县12个乡镇计生办负债总体情况、负债来源、负债原因和负债结构,剖析了乡镇计生办负债对计生工作的种种影响,提出了破解乡镇计生办负债难题的原则和措施,通过集中清资核债等方案科学化债在南县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对化解乡镇计生办债务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文章对人口均衡的内涵和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口均衡具有复合体、辩证统一体、多元立体等特征;人口均衡理论实现了现代人口科学的重大突破,是构建人口发展的“引力中心”,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中国人口发展相继经历了“生存型”、“增长型”、“发展型”均衡态;实施“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城乡一体化”、“主体功能区”等战略是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已经发表30周年,而中国的计划生育在这30年里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道路。尽管中国奇迹般的生育率剧降发生在1970年代,但是国际上对中国计划生育的认识主要是以1980年《公开信》为标志的“一孩政策”。如果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公开信》在我国计划生育中是继往开来,是“人口领域改革开放的号角”(邬沧萍,2010),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
文章以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集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关系为分析视角,根据个体行为模式理论分析框架,以我国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34项公共政策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个体行为层次的结构,即认知或态度维度、情感维度、行为意向维度,来分析相关公共政策在个体层面上的体现、功能与效果,发现目前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公共政策基本涵盖个体行为层次的不同维度、初步形成个体行为改变引导机制,但存在影响程度不均衡、动力不足和途径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探索符合个体生育行为改变机理、促进出生性别比正常化的公共政策“帕累托改进”的
本文基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农村独生子女调查数据,利用效用最大化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不仅考察了个体因素、经济与社会政策因素对生育选择模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生育选择的预测概率、离散变化以及Odds Ratios等多角度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大小等进行了定量测度分析。并从中推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的生育意愿、计划与行为的改变,探讨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对中国未来人口变动趋势产生的影响和政策意义。
当今中国的人口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人口迅速转变带来的各种人口后果陆续显现,未来人口形势的变化也比以往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讨论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均衡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应《人口研究》编辑部之邀,笔者在此对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及其要义做一个初步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背景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人口居首,因为人口发展自身的状态以及个人和家庭的行为方式决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因此,必须将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构筑一个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有保障的幸福社会离不开对人口政策的深刻反思、人口规律的牢固把握和人口发展的优化促进。政府高层和学界都认识到,复杂有加的人口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是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提法,是切实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