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借助错答 解决问题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9-0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回答,这让教师头疼不已。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知识点琐碎,教学任务重,为了不耽误教学进程,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卯足了劲,对学生的错答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直接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封杀的不仅是学生的嘴,还有学生灵动的数学思维。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错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借助错答,梳理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答往往是不经意的,也是学生真实思维的反映,教师要将错答当做思维的起点,善加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并配上相应的底,怎么围才能使圆柱的体积最大?有学生回答:用20厘米的边做圆柱的底面周长,用30厘米的边做圆柱的高,体积最大!针对这个错答,笔者并没有直接评判,而是让这个学生展开探究:如果底面周长是30厘米,高是20厘米,围成的圆柱体体积是多少?你发现什么?学生计算后得出:用30厘米的边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用20厘米的边做圆柱的高,围成的体积最大。此时学生提出,是否用较长的边做圆柱的底面周长,用较短的边做圆柱的高,围成的圆柱体体积都较大?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列出了一组相差较大和一组较小的数据进行验证:长100厘米,宽10厘米;长30厘米,宽28厘米。经过计算后学生发现了规律所在:较长的边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较短的边做圆柱体的高,围出来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这样借助学生的错答,教师指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循着一定的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将数学思维引入深处,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错答,开拓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回答问题看似思维活跃,其实有时候是思维中断、深感迷茫的表现。因而,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中断的有利时机,借助错答,为学生铺路搭桥,通过持续的分析、讨论和思考等活动,借此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构建充满智慧的思维课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时,笔者设置了一幅雷达图(如图1),帮助学生理解确定位置需要明确的三个要素:方向、距离和角度。那么如何确定角度呢?笔者让学生用量角器尝试测量。学生将量角器放在东西方向上,量出D点的角度为110度,这个结果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呢?立刻有学生回答:不对!笔者提问:你认为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来了。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量角器摆放的位置对吗?学生发现,摆放的位置不应该在东西方向上,而是要和主方向(即南北方向)重合。那么,如何改变这一错误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认为:要先确定主方向,然后和主方向重合。D点所处为南北方向,因此要先将量角器和南北方向重合,再测量。先根据估量,可以估测这个角度会不会超过90°,还可以采用180°-110°=70°的方法,求出D点的方向为东偏北70°。
三、借助错答,引导实践,让学生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时候会成为束缚,带来片面的思维定势,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影响。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学生的错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验证猜想,将思考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鸡兔同笼》后,笔者出示问题: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立刻回答:“有两种方法!”“不对,应该有三种方法!”还有学生回答:“应该是4种!”“5种!”“8种!”此时笔者借助学生的错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到底有多少种方法呢,你怎么证明?学生立刻动手,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列出表格,有的用图形画出来。原本笔者想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引导,没想到学生的错答形成了自然的课堂生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找到列举的问题策略,顺利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错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借助错答,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释放课堂教学的精彩。
(责编 林 剑)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9-0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回答,这让教师头疼不已。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知识点琐碎,教学任务重,为了不耽误教学进程,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卯足了劲,对学生的错答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直接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封杀的不仅是学生的嘴,还有学生灵动的数学思维。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错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借助错答,梳理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答往往是不经意的,也是学生真实思维的反映,教师要将错答当做思维的起点,善加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并配上相应的底,怎么围才能使圆柱的体积最大?有学生回答:用20厘米的边做圆柱的底面周长,用30厘米的边做圆柱的高,体积最大!针对这个错答,笔者并没有直接评判,而是让这个学生展开探究:如果底面周长是30厘米,高是20厘米,围成的圆柱体体积是多少?你发现什么?学生计算后得出:用30厘米的边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用20厘米的边做圆柱的高,围成的体积最大。此时学生提出,是否用较长的边做圆柱的底面周长,用较短的边做圆柱的高,围成的圆柱体体积都较大?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列出了一组相差较大和一组较小的数据进行验证:长100厘米,宽10厘米;长30厘米,宽28厘米。经过计算后学生发现了规律所在:较长的边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较短的边做圆柱体的高,围出来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这样借助学生的错答,教师指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循着一定的思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将数学思维引入深处,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错答,开拓思维,让学生分析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回答问题看似思维活跃,其实有时候是思维中断、深感迷茫的表现。因而,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中断的有利时机,借助错答,为学生铺路搭桥,通过持续的分析、讨论和思考等活动,借此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构建充满智慧的思维课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时,笔者设置了一幅雷达图(如图1),帮助学生理解确定位置需要明确的三个要素:方向、距离和角度。那么如何确定角度呢?笔者让学生用量角器尝试测量。学生将量角器放在东西方向上,量出D点的角度为110度,这个结果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呢?立刻有学生回答:不对!笔者提问:你认为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来了。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量角器摆放的位置对吗?学生发现,摆放的位置不应该在东西方向上,而是要和主方向(即南北方向)重合。那么,如何改变这一错误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认为:要先确定主方向,然后和主方向重合。D点所处为南北方向,因此要先将量角器和南北方向重合,再测量。先根据估量,可以估测这个角度会不会超过90°,还可以采用180°-110°=70°的方法,求出D点的方向为东偏北70°。
三、借助错答,引导实践,让学生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时候会成为束缚,带来片面的思维定势,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影响。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学生的错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验证猜想,将思考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鸡兔同笼》后,笔者出示问题: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立刻回答:“有两种方法!”“不对,应该有三种方法!”还有学生回答:“应该是4种!”“5种!”“8种!”此时笔者借助学生的错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到底有多少种方法呢,你怎么证明?学生立刻动手,有的用小棒摆,有的列出表格,有的用图形画出来。原本笔者想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引导,没想到学生的错答形成了自然的课堂生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从而找到列举的问题策略,顺利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错答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借助错答,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释放课堂教学的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