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行为抉择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行为表现会令我们感到不适:比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公园里攀折花木,或者发现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再如遇见老弱病残乘坐已经满员的公交车而无人让座。
  一些人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令我们感到厌恶甚至气愤,这并非我们为人太过挑剔苛责,而是作为受过教育的文明人应该具有的正常态度,是一种在良知作用下的合理情绪反映。意即对此类现象,我们本应会表现出鄙夷和挑剔。
  对于诸如此类的社会不良现象或行为,人们往往拥有相似的情绪体验,但是行为表现却大相径庭,比如有的人选择木然无视,有的人会选择蹙眉沉默,还有人会义正词严地进行规劝制止——过后,往往会和身边的同事朋友聊一聊,表达自己的愤懑与感慨,或者只字不提。崔久霞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种:当时沉默,过后感慨。
  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对所遭遇的社会不良现象或行为会产生上面情绪反映和行为抉择,但作为特定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还可以思考更多。
  人们的“良知”或者“公德”意识从何而来,虽然有古代圣哲归之为人的“天性”,但更是后天的教育使然。在当代,学校教育承担了使人们获得这种公德意识的大部分任务。尤其是教师,作为职业要求,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道德教育不仅限于学校范围,也外延到社会生活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不仅限于学校范围,也外延到社会生活当中。
  因此,我对崔老师的疑问是:她在自己的遭遇过程中,是否意识到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职能了呢?我们可以尝试用假设来思考:
  假设之一,如果脚扭伤的是另外一个同事,崔老师作为同伴,和他一起上车后,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让座,崔老师会怎么做呢?是无视、沉默,还是会对学生们说点什么呢?她是否会为了受伤的同事能安全乘车,而对学生们提出一些请求呢?作为一个施助者,我想崔老师会为受伤的同事说一些话,做一些事的。但毕竟受伤的是崔老师,她自身作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是否可以为了自己而向学生表达一个请求呢?如果她表达了,那么,假设之二,崔老师因为身体不便而对那些挤身而坐的、低头不语的、偷瞥伤者或扭头面向窗外的学生们发出一个请求,学生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会不会至少有一个学生起身让座呢?我们宁愿相信这种可能的存在吧?更进一步,我们会更相信面对伤者的请求,会有更多的学生陆续起身让座。事实上,即便崔老师没说,但她因急刹车而尴尬地倾身而倒时,有一个小女生让座了。有鉴于此,
  假设之三,当有人起身让座之后,崔老师可否抓住这个时机当即对这个女生表示感谢呢?是否可以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当其他学生分享到教师的感谢与感激时,是否会心有触动呢?教师捕捉到这种心灵触动后,可否鼓励学生也有类似的行为表现呢?如果崔老师适时说点什么,车上的尴尬气氛与学生的行为举止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以上三个假设,我都没有从崔老师提供的文字中看到。对于此种遭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社会不良现象,或者一个缺乏社会公德的教育问题。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有一种敏感:这个现象或者问题,其实是可以当作一个教育机会去表达出来、展示给学生的。
  此种遭遇对常人而言,他们判断是社会不良现象,是公德问题无可厚非,对教师而言,其实它有变成教育机会的可能。沉默不语,让问题始终成为问题,而没有变成教育机会。所以崔老师感慨不已,随后依旧将这个“问题”与同事交流,“只有一个小女孩肯主动让座”让同事们感到很生气,并与崔老师一起继续感慨。
  假设之四,崔老师如果将小女孩的表现与同事交流,并对该生的班主任传递感激之情,甚至将此情通过某种途径表达给她的家人以及更多的人,会怎样呢?这是一种必须吗?还是不必那么做呢?是否会有一些同事协同崔老师将这个亮点放大、触动更多人的心灵呢?在崔老师的遭遇中,她的感受有郁闷,也应该有感激,这二者都是可以当作感慨而去向他人抒发的吧?选择哪种感受去抒发呢?让同事或更多的人去分享哪种感慨更有意义?
  崔老师在反思中,也谈到了文明礼仪教育,认为“孩子们都非常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却极少有行动的勇气。”学生们的勇气可以被激发吗?激发勇气的教育环境在哪里?课堂、学校、崔老师与学生们尴尬相遇的校车上……是否有激发学生表达文明礼仪的勇气机会呢?
  洛克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通过崔老师的遭遇,我并不认为校车上的学生心中缺乏美德,也不认为他们在行为上缺乏表现良好文明礼仪的动机——毕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非常明白”这些了,他们或许缺乏表现的勇气,然而给他们这种勇气的,可以是谁呢?可以是崔老师吗?如果我们可以将一个教育问题看做一个教育机会的话,崔老师应该可以反思一下以上诸多疑问的。
  问题即机会,生活即教育,校车即课堂。你我是常人,也是具有教育敏感性的教师,如何抉择?与您共勉。
  (北京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 韩景贵)
其他文献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哲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无论你是喜欢他,还是反对他,只要你打算成为一个哲学家,必然不能回避他,他就是伊曼纽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康德的哲学贡献:所有康德之前的哲学之流在他这里汇合,所有康德之后的哲学从他这里流出。  可就是这样一个巅峰人物,却有着极为传奇的人生:这传奇不是他经历丰富,而是经历至简,以至于从来没有离开东普鲁士那个叫哥尼斯堡的小城市。康德也没有结婚,自然没有
2011年11月17~18日,温康纳(常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常州香树湾花园酒店隆重举行2011德国温康纳公司短周期压机新技术推介会暨二期厂房落成典礼。参加这次活动的嘉宾有来自德
抵达首尔是在中午,头天夜里在香港机场耗尽的能量使得我们倒头就睡,醒来已是华灯初上。弘大夜市据说就在附近,出了门,踩着北纬37度深秋舒适的晚风,我们一路走去了。弘大附近
摘要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在特殊的族裔背景和异质文化环境下创作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作品主要以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为主题,展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为背景的社会中少数族裔女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和边缘化生活状态。论文通过对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作品分析揭示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多元文化杂糅的产物。  关键词:少数族裔 女性作家 身份认同 边缘创作   一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   美国少数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南方电网公司全面服务大众创业,大力推动万众创新,推进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打造企业改革发展新引擎,众多创新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1987年学术年会于11月10~14日在西昌市召开,省科协冯彬彬副主席亲临会议指导,参加会议的有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代表
路透社尽管由于高额智能手机补贴导致利润率走低,Verizon却乐见其成,他们认为自己正在捆绑住大批潜在移动互联网用户。Verizon Communications首席财务官Fran Shammo在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