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探索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异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区域优化发展、特色发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样板。认真总结、提炼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对于江苏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以重工业为主导向内地倾斜,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苏南,承担了支援全国重点建设的任务,本地工业潜力反而未得到有效发挥;在农业方面,先后实施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整治洪泽湖大堤、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引淮入沂、引江济淮等工程,到1974年全省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高产稳产农田占了总面积80%以上。这一时期江苏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改善了解放前区域差距过大的现象。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79年—1993年),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区域优先发展政策,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江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先后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发展要求,苏南成为投资和建设的重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同时,苏北也涌现了以户办、联户办、村办、乡办四轮齐转“耿车经验”为代表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尽管这一时期,江苏注重“加快发展苏北”,但由于经济技术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南快北慢”现象比较突出,苏南、苏中、苏北占全省GDP比重由1978年的2.8∶1.6∶1扩大为1993年的4.4∶2.1∶1。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八大前(1994年—2011年),区域共同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明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未来15年经济社会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为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未来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2001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200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促进苏南加速提升、苏中加速崛起、苏北加速振兴”。可以说,缩小南北差距成为这一时期江苏区域发展的主要议题,苏北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9年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基本格局;从2007年开始,苏北县域经济增长分别快于全省经济增长率和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率。2011年,苏北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1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2017年,提出并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旨在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实现区域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2019年7月,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这一时期,江苏不仅注重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强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协调发展,更强调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协调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各区域之间呈现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发展短板弱项明显改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短板,是必须首先攻克的难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就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好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2008年起,又先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脱贫奔小康工程,到2015年底,全省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十三五”以来,聚焦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到2018年底,全省累计有199.4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72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达标,经济薄弱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幅缩小。70年来,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演变过程。1978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比重为48%、23%、29%,比1952年分别提高2.7個、-3.3个、0.7个百分点,变化并不明显。改革开放后至新世纪初,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距逐步拉大,2005年苏南GDP占全省比重上升至历史最高值62.6%。此后,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苏中苏北追赶步伐明显加快,到2018年底,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62.6%、17.6%、19.8%演变为57.2%、20.1%、22.7%。自2013年起,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前100名,是唯一所有设区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2018年全国百强县评比,江苏占26席(数量最多),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10、9、7席。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先后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等地方法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等政策文件,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截至2018年底,全省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化总体实现度达到90%以上,其中乡镇、街道、建制村和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实现度分别达97%、98%、87%、89%;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实现度达98.1%,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分别为96.28、94.42、92.06,呈现“南高北低”态势;苏南苏中苏北发展指数分别为90.28、91.19、91.51,呈现“南慢北快”态势。   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江苏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带动辐射长江中上游,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宁镇扬同城化步伐加快,南京特大城市能级和城市首位度不断提升。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迈上新台阶,与南通、泰州跨江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沿海地区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与周边城市的互动融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先后获批,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得到国家批复,成为淮河、大运河流域共同行动纲领,合力推动跨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启示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历史性。江苏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探索创新和生动实践,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
  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江苏始终把区域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因时因势提出不同内涵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重大改革举措,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苏北发展协调小组自2001年成立以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强化政策支撑,建立健全多级管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区域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才能增强区域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久久为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政府主导,有效激励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资源再分配、利益再调整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以改革创新举措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从江苏实践来看,省委、省政府着重做好战略规划和制度供给,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市场准入门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对苏北实施土地、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为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打破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和利益藩篱,切实提高区域开发质效。此外,注重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五方挂钩”等激励性政策工具,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造血”为要,切实增强落后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四化同步”,不断增强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向苏北大力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以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苏北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南北共建园区为主要载体,促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集聚为抓手,强化南北科技人才交流,加大苏北科技人才培养与储备力度,优化苏北的产业链、创新链,为苏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坚持南北共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2001年,明确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结对关系,围绕园区共建、劳务培训、人才交流、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内容开展南北挂钩合作。2006年,进一步作出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简称共建园区)的重大決策,借鉴苏南发展经验,强化产业协同推进与高端要素承接,补齐苏北发展短板,增强发展韧劲。目前苏北共有南北共建园区38家。此外,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薄弱地区还有7个共建园区,享受苏北共建园区扶持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园区快速发展,已成为省内区域合作的关键纽带、南北产业联动的主要载体、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提高政策精准度有效性。针对苏北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2008年启动实施“一市一策”,比如,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盐城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等等。2018年,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差异化指标,引导各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发改委)
  责任编辑:陈学科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改革开放历史洪流中,苏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主动创新、大胆实践,成为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开放型经济的开路先锋。面对土地、生态瓶颈和产业调整“阵痛”,苏南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掀起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高潮,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南实
期刊
9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决定,将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发展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國联合声明》。“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最高程度的一种战略伙伴关系。
期刊
9月10日,加拿大公布一项针对北极地区的十年战略计划,内容包括加强军事部署,以及因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外界尤為关注该计划提及的加拿大将对北极西北航道行使主权,因为,此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把西北航道视为国际水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圈的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常态化运营越发引起全球关注,但目前现行的北极法律制度却无力解决各国在北极地区的争端。
期刊
9月11日,联合国发布报告《现在就是未来:科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有倒退风险,须在改變人与自然关系、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紧急行动,改变目前的一些发展模式(如单凭刺激物质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该报告提出了20条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其中粮食与能源是两大重点领域。
期刊
“河长制”是无锡市政府应对“太湖蓝藻”危机的一项制度创新,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无锡“河长制”的实施是太湖水环境治理取得巨大成效的制度保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在媒体的广泛宣传下,“河长制”这一制度创新得以“品牌化”,一些省市纷纷效仿,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转移。2016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深改组第28次
期刊
9月12日,欧洲中央银行祭出降息加购债新一轮超宽松货币政策,意图为不景气的欧元区经济注入“强心剂”。欧洲央行希望,通过重启量化寬松政策,再辅以前瞻性指引、长期再融资操作等,给欧元区提供更多流动性,进一步压低融资成本,促进居民家庭借贷。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欧元区经济的症结并非流动性不足,也非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问题,而是国际贸易低迷与制造业萎缩,因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多只能暂时镇痛,无助从根
期刊
2019年,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大火情,引发全球关注。亚马逊雨林的命运攸关全人类的福祉,全球各国本应共商救火及保護对策,但西方社会与巴西政府却在此时上演“骂战”,甚至以法国为首的部分欧盟国家将生态问题作为“干涉贸易和阻碍贸易协议的借口”,反对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达成的协议,巴西总统博索纳罗表示同意接受外援,但反对外部干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更应
期刊
进入新时代以来,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的“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靠智能制造走向未来的实践之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无锡雪浪、鸿山、慧海湾等特色小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步伐里诞生,成为无锡市委、市政府树立全球视野,进入世界格局,引领国际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中国高铁不仅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速列车,也是展现中国制造水平“高精尖”、科技升级“巨变”的最美代言人。同时,作为实现区域互联互通载体之一,高铁契合“一带一路”倡议核心议题,可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新需求。可以说,中国高铁“走出去”,已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为世界铁路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9月3日,泰国政府宣布从曼谷东北到呵叻府的高铁将
期刊
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对负责审批或指导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负责事中事后监管;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要加强审管衔接,把监管责任落到實处,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对已经取消审批但仍需政府监管的事项,主管部门负责事中事后监管;对下放审批权的事项,要同时调整监管层级,确保审批监管权责统一;对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主管部门要加强核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