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范进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时间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范进
  作者简介:易倩(1994.10-),河南信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一、神情举止描写
  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考了三十多年,都是以失败告终。中举前,家里穷的揭不开锅,“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1],自己也只是穿着简陋,小说一开始描写范进是在寒冬腊月穿着麻布衣,头戴破帽,冻得哆哆嗦嗦的,非常可怜,及其寒碜。进入考场,因为年龄大,走路跌跌撞撞的,把已破旧的衣服也扯破了好几块[2],足以看出范进当时的生活处境。作为一名文人,一名儒士,在古代是非常注重自己的衣著,这里可以看出他只是一味地想中举。在初次得到中举消息时,还是一位邻居飞奔到集上通知他:“范相公,快些回去!恭喜你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而范进假装没听见,认为是邻里逗他,还在卖自己手中的鸡,被逼急了,他又脱口而出“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1]。我们可以看到范进总被这样的玩笑打击,说明当时社会将一个读书人折磨得如此丑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中举后,情形就像范进所追求的一样,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半辈子的清贫、清苦、排挤和欺辱都随之解决,自此得以翻身,走上了富贵之路。范进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邻里都叫他“范老爷”,岳父胡屠户对他毕恭毕敬,称他为“贤婿”“文曲星”;张静斋和他称兄道弟,送他房送他银两;邻里也送米送酒。可见范进此时的经济情况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更预先表示他今后将可能走上富贵之路。他把胡屠户称为“老爹”,甘愿和张乡绅称兄道弟,说明范进中举后开始变得腐败、被同化。
  二、内心状态的表现
  范进“立志”要考取功名,虽然屡试屡败,却永不放弃,终于中第。“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的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越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1]。”“噫”写出了范进的惊喜之情,道出了范进的复杂情绪。等到中举之后,他将岳父胡屠户称之为“老爹”,说明他压抑许久的内心终于得到解脱,邻里开始拍他的马屁,就连张乡绅也开始谄媚他,从此他变成了精神领导。他心里从此感觉飘飘然,一反以前唯唯诺诺的奴相,连走路都是挺直腰板、说话也底气十足。
  三、侧面烘托
  范进中举前,胡屠夫对其非打即骂。而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1]。”当所有人都让他来给范进治病时,胡屠户却说:“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1],最后用酒来壮胆打了之后,“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约约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果然是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了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1],写出了当时胡屠户夸张的心理。在范进中举后,送给胡屠夫银两时“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回来,往腰里揣”[1],一句中“攥”“舒”“缩”、“揣”一系列的动作描述,详尽入微,选词精巧,嘲讽味十足。与范进中举前母子的“千恩万谢”恰恰相反,令人回味无穷。胡屠夫前后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其庸俗自私、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文对张静斋的介绍,可谓简略,但他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1],却有“万贯家私”,这大概就是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像范进那样渴望中举的读书人吧,可见当时的世道是何等腐败。中举前,范进家里没有粮食,也没人管;范进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在寒风中冻得哆哆嗦嗦也没人关心;范进的老母饿的眼睛发黑,也没人送来一粒米。而范进中举后,张静斋便“空降”到范进眼前,称兄道弟,送房送钱又送奴隶,极尽操碎了心,十分真诚,暗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进一步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结党营私的丑恶现象[3]。
  综上,《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不仅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更直指当时的科举制度,限定人的思维,成为禁锢思想的工具。因此,要采用合适的人才选拔制度,使选拔公正公平,选出真才识。
  参考文献: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41-45.95.
  [2]朱万曙,王印东.《儒林外史》中的人文精神[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81-85.
  [3]陈斐. 盛世背后的末世乱象[D].曲阜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李零的《花间一壶酒》,颇有感慨,选书中精彩之处简单评论并抒发感想。人,有时想想过去,从过去中汲取养料,有时眺望一下远方,展望一下前方的绚烂,都会有益于我们更好的生活。让读者更加了解自己、认识世界。  关键词:糊涂与明白;经世致用  作者简介:宋鸽(1994.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现读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戏剧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中国电视相親节目曾经如春潮般的火热,席卷大江南北,但,终因部分相亲节目因低俗化,商业化,演绎化遭业内外人士口诛笔伐,不少类似节目只能偃旗息鼓,但,重庆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凡人有喜》却凭借“公信力”在该地区创造收视率和经营创收奇迹,本文主要以《凡人有喜》成功的特例就相亲节目的“公信力”的定位展开论述。  关键词:破资源瓶颈;真实;品牌;价值;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诗辩》围绕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提出学诗应“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通过熟读前人佳作培养诗歌鉴赏力。同时希望学诗者在对历代佳作的认真参读中,把握古人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思路,从而建立起以“兴趣”为最高目标的诗歌理想,创作出不着痕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优秀诗作。“识”(前提)、“妙悟”(方法)、“兴趣”(理想)三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诗方略,严羽希望以此来扭转江西诗派的不良诗风。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一部著名喜剧,写的是周舍骗娶“风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又在结义姐妹赵盼儿的见义勇为下,得以脱离苦海与安秀才成就美好姻缘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宋王朝的崩塌,士人逐渐接受了“破坏”拘束理学的草原文化,形成了元人进步的妇女观。他们“
有的人,有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清楚自己想要去到哪里,去干什么,如果豪情一点,可以努力表现成追求梦想、诗和远方,而如果真实一点、坦诚一些,却不过是随遇而安、无从选择的现实罢了,生活给予人的考验更多的是在你年轻弱小、孤单的时候,在可能充满诱惑的生活之前,別忘了,你得先过好独立生存这一关。而一个人又总免不了年少轻狂,以为一身武艺、可以仗剑走天涯,中原北望也不过是举手踏步之间,很少有人早早的明白和做好准备,
摘 要:在辛亥革命前,王国维曾一度醉心于西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研究。他运用康叔理论,整理我国哲学遗产,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译介论文。然而这次西学过程中,也使王国维由“学习”向“立论”的转变,其中,“古雅”说的提出,可视为王国维西学的一次反应。  关键词:古雅;王国维;形式;美  作者简介:陈齐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李佩甫曾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平原人:吃苦耐劳、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1]这是千年来扎根于土地的平原精神。但在城乡急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平原客们不得不从泥土中拔根而起,原本古朴坚毅的平原精神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面是对在城市中求活的渴望,一面是来自乡村故土的牵绊,平原客的精神轨迹是充满矛盾的,是憧憬与痛并存的。在渴求生存与留恋乡土的扭曲中,平原客终于迷失了,他们遭遇了由于失去根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编号:2017-ZZJH-072。  摘 要: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大量使用了精神顿悟技巧。《都柏林人》中,读者和主人公们的“顿悟”看似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灵光显现,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孤立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而是在小说情景中由人物自身心理活动变化而酝酿和引发的。乔伊斯巧妙地在精神顿悟出现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其主人公经
摘 要:配音与字幕是英文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文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说,英文电影的配音与字幕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还要尽量按照原著的表达去翻译。在英文电影汉译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其翻译主要通过直译、意译、音译和把其中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重观众的接纳度和评价。笔者认为,一部好电影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
摘 要: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笔者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其情感和思维的过程,通过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关键词:诗歌意象;白居易;王维;杜甫;情感  作者简介:张丹(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