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伦森的绘画艺术鉴赏思想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oryanz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伯纳德?贝伦森是美国著名的绘画艺术鉴赏大师.他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科学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莫雷利等人的“科学鉴定法”,主张以艺术鉴赏作为艺术史的经验基础,同时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要求超越科学鉴定的局限,将科学鉴定上升到艺术鉴赏的层面,并融于艺术史研究.由此,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艺术史研究做出了卓绝贡献.贝伦森的艺术鉴赏实践,对他的艺术史论及其研究方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其他文献
对于宣城梅氏家族的山水画创作,学界往往以“实景山水”的标签蔽之.本文认为“奇观山水”似乎是更适合他们作品的脚注,同时亦考察了梅氏画家“奇观山水”创作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中所包蕴的仙山意涵.
艺术到底拥有什么样的力量?它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吗?哪怕就改变那么一点……rn在过去的时代中,无数人尝试就这个问题给出过自己的答案,但无论答案多么具有说服力,依然缺乏一个通过现实来验证的机会.rn突然而至的疫情,让2020年初的艺术展览安排集体受到影响,却也制造出来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时间段,让这一多年来萦绕在艺术从业者们心中的大问题获得了被思考、被验证的机遇.
期刊
16世纪中期的尼德兰在政治和宗教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但在理解文化和艺术的标准上,人们有着共同的期待和广泛的一致性.在混乱的时局中,伦理道德、惩恶扬善成为比历史精神更重要的主题,通过文艺的各种形式传播正确的道德理念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尼德兰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的著作《愚人颂》创造的“愚人”形象拓宽了文学和艺术的表达主题范围.在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笔下,这广为流传的“愚人”文学形象得到了视觉呈现,他运用讽刺的文学手法描绘出“愚人”的形象以批判教育,呈现出一种与《愚人颂》全书极其类似的荒诞氛围.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有上帝、有神的意义在里面.在文艺复兴早期,欧洲的艺术家即开始将素描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形式,素描不再仅仅是为后期进行油画或壁画创作所作的基础习作.意大利、荷兰和德国等地的艺术家将素描变成了一种探索自然与人类的新语言.艺术家发现,通过素描可以直接地自我表达,从而发展出独到的个人风格.对艺术家而言,素描成为探索世界、发现世界以及直接反映自身想法与感受的手段.它可以最直接地展现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是事半功倍的媒介形式.
期刊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在人们心中,江南是烟柳画桥、杏花春雨,是梅雨绿潭、钓台春昼……“江南”,更像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悠久、温润、画意、富庶等诸多美好.无论是江南的景、江南的物,还是江南的人、江南的诗,江南这片土地拥有令整个民族魂牵梦萦的独特魅力.
期刊
“不可见者”是关于伦敦无家可归者的纪实摄影项目(图1).我试图寻求伦敦的人因何流浪、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及流浪汉群体与当今英国社会之间的联系.rn在这三个月中,我遇见并采访了33名流浪汉,其中包括4名女性和29名男性.其中17人来自英国,15人来自欧洲其他地方,1人来自欧洲以外.接受采访的大多数人都在40岁左右,30岁以下的有7人,还有3人拒绝透露年龄.就受教育程度而言,获得了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人.
期刊
伊丽莎白?西达尔的名气常常笼罩在拉斐尔前派的名气之下,她是米莱斯笔下溺水的奥菲利亚,是罗塞蒂的专属模特以及妻子,是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缪斯女神.但是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她同样是一位女性艺术家.本文以拉斐尔前派相关人物为线索,收集有关西达尔的只言片语,来重新将这一被人遗忘的身份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徐生翁(1875—1964),出生于绍兴檀渎村,因出生后不久寄养于外婆家故随母姓,名李徐,字安伯,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复姓徐.学书早年从颜字入手,转而取法汉魏碑版,广收博取.早期书风简约俊朗,清新劲健,中年涉猎钟鼎、彝器、简牍,用笔渐变内敛,笔力雄浑、高古、奇崛,显现天真书风.晚年其学识和见识臻于佳境,迸发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最终自成一格,可谓烂漫天真、人书俱老.此次展览,精选百余件徐生翁的书画作品,其中以书法居多,尤以对联为多,分别从李徐时期、李生翁时期、徐生翁时期,展示其强烈的艺术风格.
期刊
现代水墨发展已四十余年,产生了诸多实验水墨、现代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概念,诸多概念的轮番更替之下,艺术抽象问题随之被遮蔽,现代水墨对于抽象问题理论的窄化与偏离,也导致水墨批评方面产生概念挪用与混乱.重新探讨现代水墨的“抽象”问题,一方面重新考查“实验”概念替代“抽象”概念的具体历史语境,另一方面,正本溯源,梳理艺术“抽象”“物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为水墨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伊芙琳 ?韦尔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1350—1500》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艺术家、赞助者、观看者和使用者几个方面再现14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品元语境,从而抛弃了瓦萨里建立的线性艺术史写作方式,展现了一个精彩而复杂的艺术社会.诚然,社会学的写作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语境,但我们仍需要继续去“观察”,在美术史的立场上去进行某种艺术价值相关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