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首歌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凌寒老师的《与蓝色牟平的蓝色情缘》中的“有些地方,有些人,似乎一直静静等待着,等待着合适的机缘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这段文字。是啊,在深情岁月里,人的离合聚散,也许冥冥中早已有了安排。正如张爱玲所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爱情如此,世间的因缘也是如此。
  在人生的路口,总有太多的萍聚萍散,若有一段美丽的邂逅,那是一件顶顶美丽的事情。第一次看到《昆嵛》还闹了一个笑话,同事问及在读何书时,我指着书页脱口而出“昆仑”。一个语文老师读了一个别字,着实让人不爽,大家忍俊不禁,我自然也羞红了脸。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注定,读罢2015年《昆嵛》合订本,心中真的矗立起了一座高山。书中的文章、书中的山水、书中洋溢出的那种昆嵛精神,都给我“昆仑”般磅礴大气的感觉。
  我喜欢书中一直讴歌赞美的昆嵛山。虽然海拔不高,但给人以巍峨峭拔之感!今年五一,和朋友登上了泰礴顶,攀上了九龙潭。高峻的泰礴顶,虽历经沧桑世态,流转变迁,依然像一位儒雅的高士,旷达高远!远看九龙瀑,更像一位绝代佳人,翩然飘逸。
  我更喜欢书中的那份情怀,虽是乡土题材,但字里行间让人触摸到的是一份高雅而温暖的情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繁芜的世俗中,还能有焦红军主编这么一位舵手,还能有凌寒、周军等这么一群人,在浮华的喧嚣中,能保持心中一片洁净之地:将乏味的日子,过到浓淡相宜,浓得有韵,淡得清远;将平淡的人生,演绎得典雅浪漫,有情有义。许多琐细的故事,渺小的生命,在他们的笔下,都有了别样的风情。我被书里那些平凡的乡人、那些烟火般的温暖深深地感动着。他们笔下的村庄秀丽,民风简朴;虽无如花美眷,但人物亦善良清丽;即使是草木,在他们的笔下皆有了灵性,山水亦懂人情。
  我特别相信缘分,愿意将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并且再也无法割舍的风景、事物、人情都视作缘分。正如《昆嵛》杂志的出现,她一如昆嵛山脚下那大片的薰衣草,芬芳了我人生的旅程,装点了我的心情,我亦会以我精致而浪漫的情怀陪她到天长地久。突然想起焦主编在《昆嵛》三周年庆典的一句话:“《昆嵛》杂志就像我的孩子,我的下半生只做这一件事,我会好好对待我的孩子,等有一天我不能陪伴她的时候,我也要给她找一个好人家嫁出去。”他用朴素而真诚的家乡话道出了他对《昆嵛》的挚爱,他视她为自己的孩子,视她为自己掌上明珠般的女儿。《昆嵛》显然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他生命的延续。什么叫真诚感人?不一定都是那些豪言壮语,更不一定都要去赴汤蹈火,世间那些最朴素的、最真实的东西,原本就是最感人的。
  爱流淌在时光的路上,相逢是首歌。我因此找到让思想绽放的沃土,讓灵魂高贵的芳甸。举目眺望前行的路,满怀着憧憬和希望,不管生命的时光有多长,不管生命的路上有多少坎坷险阻,我都会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策马扬鞭,奔向远方。和《昆嵛》共成长,和《昆嵛》齐收获。
  相信我一直在努力!
  刘郁林,大学本科毕业,烟台二中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爱好文学、读书、写作。
其他文献
王川,1965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联合日报》。在《青年作家》《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文学》《当代小说》《海燕·都市美文》《现代语文》《翠苑》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艺术评论、诗歌、随笔、散文300余篇。作品入选《2007-2008诗歌选》《精美散文诗读本》《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9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诗歌》《美华华文文学论》
期刊
如果用种植一株植物的过程来比作写诗的过程,姜了只是一个掘地人,挖好坑,插下苗,此后与君无关。读他的诗歌,或喜,或悲,或感动,或麻木,或启迪,或懵懂……都是你自己的,不是诗人强加的。姜了做的只是冷静、客观的呈现,他像这个时代的史官,忠实地记录下世间百态,人情世故,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功过是非留读者评说。  为了忠实地记录,诗人打破了诗歌本该有的韵律、节奏、起承转合,用一支凌厉的笔做片段式的刻画。因为
期刊
乡村警事之风暴潮之夜  深秋来到了。北方刮来的风,告诉大家寒冬已经不远了。相对于其他时节,派出所除了日常工作,也和其他乡镇干部一样,更加侧重于乡镇防火工作。现在植树造林都搞得好,山上植被茂密。有时候父母都感慨,他们年幼时,山上哪里能有这样多的草木,烧火做饭用的草木是要用心去收集的,不像现在满山的草都没人要。就是这满山的草木,让大家时刻不敢疏忽于防火。  天气预报说今夜有风暴潮。派出所所在的乡镇是半
期刊
编者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谓名著,大多离生活太远,有其生命力和时代性,又往往不是一遍能读懂的,所以名著的魅力大多在作者去世若干年后,以耀眼的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穿透时空。读名著就像品茶,需慢慢回味。  经典名著历经历史的长河经久不衰,依然充满魅力,就是因为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意义,或者是思想上的共鸣,或者是文字上的余香。  名著不会因为岁月变迁和时光推移而改变对人心的触动。
期刊
编辑荐语:  关注王光垒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光垒是个典型的八零后,他的岁数正好是我迄今为止参加工作的长度,他对文学充满了满腔的热爱,我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四处求学的自己。这是其一。其二,王光垒在烟台开发区富士康公司工作,这本身也是一个关注点。关注当代年轻的蓝领工人的思想动向、业余生活、文化爱好、人情交往等等这也是我从事工商联非公经济企业领导工作的职责所在。  我与光垒只是
期刊
每次都说自己太忙好像很虚伪吧?呵呵。没办法,真不知道该换个什么理由,只得继续虚伪。(出汗中……)  最初看到此次任务,我本来“担心”是要探讨姜了的另一组作品。哦,那已经不是一“组”了。我是说囊括了他很多篇作品的一个帖子,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读完那个长帖。《梵高》这一组只有不多的几篇,这对我来说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我更为喜欢的姜了作品不在这一组里。当然,即便是这样,这
期刊
曲晓义,男,1995年9月出生,毕业于山东交通运输学院。牟平作家协会会员,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现于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问苍天  西风吹落了几片秋叶  断了几许情愁  蒙蒙细雨拍在脸上  我仰问苍天  何日  我能东山再起?  扫视着周围的断壁残垣  踏着战火洗礼过的黄土  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苦楚  七年戎马以战败而收尾  何日  我能卷土重来?  耳边只有猎猎风声  
期刊
姜了,男,本名姜振凯,1973年生。辽宁台安人。辽宁作协会员。写诗写广告语,多年行走于网络,在百余家文学网站论坛发表作品。作品见于《诗刊》《词刊》《星星》《北京文学》及军事文学期刊《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战士文艺》等百余家报刊。获“武酒坛藏”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李白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李白亮堂大唐  李白的白 白得炽热 而大唐滚热  李白在大唐里炽热  炽热得耀眼
期刊
临湖听风  湖是上帝踩在大地上的一个脚印,也是大地上的一个秘密。时间久了,居住湖畔的人也会成为这个秘密的一部分。日兮夜兮,朝兮暮兮,人成为了湖的一部分,自然也就走进了它的心。它的心里藏着许多事。譬如一群鱼的歌与哭,是怎样在寂静的夜晚荡漾成一圈圈涟漪?譬如一丛草的怕与爱,是如何在夏季葳蕤在秋季枯败?譬如一只青蛙的吟咏,一条水虫的呓语,一葉小舟的孤独,如何被夜色笼罩,定格成不可猜度的心事?  在陆上看
期刊
葛小明,男,1990年3月出生,山东五莲人。习诗两年有余,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星星》《飞天》《山东文学》《四川文学》《时代文学》《奔流》《北方文学》《中国诗歌》等。  道德经新编  道可道  函谷关早被风沙覆盖,归于无。  那青牛后来被一个漆匠骑走,下地耕田,抟扶摇于青天。五千言不用改朝换代就能写完,你却一简再简,简化为沙子。一转眼沙子又长成了石头,坐满天空。春风化雨这些年,木头做的山门都发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