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明的诗【山东】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小明,男,1990年3月出生,山东五莲人。习诗两年有余,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星星》《飞天》《山东文学》《四川文学》《时代文学》《奔流》《北方文学》《中国诗歌》等。
  道德经新编
  道可道
  函谷关早被风沙覆盖,归于无。
  那青牛后来被一个漆匠骑走,下地耕田,抟扶摇于青天。五千言不用改朝换代就能写完,你却一简再简,简化为沙子。一转眼沙子又长成了石头,坐满天空。春风化雨这些年,木头做的山门都发了芽,推也推不开。
  到了,别再问我什么是道了。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
  一场雨均匀地落满人间,所有寺庙开始撞钟。一声,两声,三声,万物声。
  沉默了两千七百年的大钟有点不知所措,披在身上的字跟着雨水抖落,黑的,白的,黑得发白,都掉进土里,没了回声。一些没烧完的香从炉里冲了出来,跟着雨水入土为安,人间烟火就这么散去吧。守了几生几世的静笃,在一场雨里才能找到归处。
  雨没停,所以钟声没停,一粒灰烬里的种子却忍不住了,它要提前破土。它还要等到钟上的文字脱落干净,省得砸伤自己。有四个字是不用等的: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
  水从山上下来,落到最低的平原,青草和收成相互争宠。后来青草泛滥,淹了庄稼,农人不得不锄草。草没除净,庄稼倒没了。
  水还在往下游,下游不缺水,缺灾。下游的人很懒,从不下地,这下有的忙了。忙到秋天,开始相信人间至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秋天深处,我们才是信徒。
  崆峒问道
  占卜,选吉,刚过完得意忘言的年纪,轩辕氏就跋山涉水而来。
  广成子没变,手中棋子却被磨成陈年老玉,顺着崆峒山滚落,一阴一阳,然后坐忘。
  “又来了?”
  “嗯。”
  一杯茗尽,日落黄昏,广成子今天什么也没说,轩辕氏就下山了,再没来。
  据说,那日黄昏之后,天没黑。
  百日筑基
  大风刮了三天三夜,松针昏昏默默,入土,下落不明。没了六根,松树差点被刮倒。石頭们交头接耳,终于不用抱着它了。还差一天,十月怀胎的日子越来越远。那块石头,已经彻底禅定,此后风雨,若有若无。
  继续坐那吧,对面是我,你不得道,我必得道。
  金木水火土
  一口大鼎在世俗中破土而出,吐故纳新,福泽众生。
  香火过于旺盛,首山铜被烧落,重阳节那天庙里着了火,没有水救。
  大火烧了4700年,烧得破庙无影无踪,稽首,然后灰飞烟灭。人间化为道场,男人,女人,相生相克一辈子,也该收场了。
  一场迟来的大雨把人拉出旧梦,这一觉,所有人忘记了怎么说话,火跟着哑住。
  那粒种子终于决定发芽,从鼎的底部长到人群中间。再过几年,它就会忘掉那些生自己养自己的尘埃,落定。
其他文献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喜欢冬天了,年轻时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春天的诗情画意,夏天的火热幽趣,秋天的浪漫情调;多少年过去,那些闲情逸致早已被日子打磨得千疮百孔;春耕夏锄秋收,疲惫的心平和了。感激自然恩赐的所有悲喜,因为劳累之后,日头就会暖暖地照在冬日农家的炕头上,许多故事都在冬天里开始风生水起了,像病蚌把珍珠孕育,山村的冬日默默把人生的故事珍藏在炉火的温暖里。  那时候,农家都买不起火炉,母亲喜欢生火盆。
期刊
王川,1965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联合日报》。在《青年作家》《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文学》《当代小说》《海燕·都市美文》《现代语文》《翠苑》等杂志报刊发表文学艺术评论、诗歌、随笔、散文300余篇。作品入选《2007-2008诗歌选》《精美散文诗读本》《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9诗歌》《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诗歌》《美华华文文学论》
期刊
如果用种植一株植物的过程来比作写诗的过程,姜了只是一个掘地人,挖好坑,插下苗,此后与君无关。读他的诗歌,或喜,或悲,或感动,或麻木,或启迪,或懵懂……都是你自己的,不是诗人强加的。姜了做的只是冷静、客观的呈现,他像这个时代的史官,忠实地记录下世间百态,人情世故,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功过是非留读者评说。  为了忠实地记录,诗人打破了诗歌本该有的韵律、节奏、起承转合,用一支凌厉的笔做片段式的刻画。因为
期刊
乡村警事之风暴潮之夜  深秋来到了。北方刮来的风,告诉大家寒冬已经不远了。相对于其他时节,派出所除了日常工作,也和其他乡镇干部一样,更加侧重于乡镇防火工作。现在植树造林都搞得好,山上植被茂密。有时候父母都感慨,他们年幼时,山上哪里能有这样多的草木,烧火做饭用的草木是要用心去收集的,不像现在满山的草都没人要。就是这满山的草木,让大家时刻不敢疏忽于防火。  天气预报说今夜有风暴潮。派出所所在的乡镇是半
期刊
编者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谓名著,大多离生活太远,有其生命力和时代性,又往往不是一遍能读懂的,所以名著的魅力大多在作者去世若干年后,以耀眼的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穿透时空。读名著就像品茶,需慢慢回味。  经典名著历经历史的长河经久不衰,依然充满魅力,就是因为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意义,或者是思想上的共鸣,或者是文字上的余香。  名著不会因为岁月变迁和时光推移而改变对人心的触动。
期刊
编辑荐语:  关注王光垒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光垒是个典型的八零后,他的岁数正好是我迄今为止参加工作的长度,他对文学充满了满腔的热爱,我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四处求学的自己。这是其一。其二,王光垒在烟台开发区富士康公司工作,这本身也是一个关注点。关注当代年轻的蓝领工人的思想动向、业余生活、文化爱好、人情交往等等这也是我从事工商联非公经济企业领导工作的职责所在。  我与光垒只是
期刊
每次都说自己太忙好像很虚伪吧?呵呵。没办法,真不知道该换个什么理由,只得继续虚伪。(出汗中……)  最初看到此次任务,我本来“担心”是要探讨姜了的另一组作品。哦,那已经不是一“组”了。我是说囊括了他很多篇作品的一个帖子,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至今还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读完那个长帖。《梵高》这一组只有不多的几篇,这对我来说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我更为喜欢的姜了作品不在这一组里。当然,即便是这样,这
期刊
曲晓义,男,1995年9月出生,毕业于山东交通运输学院。牟平作家协会会员,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现于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问苍天  西风吹落了几片秋叶  断了几许情愁  蒙蒙细雨拍在脸上  我仰问苍天  何日  我能东山再起?  扫视着周围的断壁残垣  踏着战火洗礼过的黄土  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苦楚  七年戎马以战败而收尾  何日  我能卷土重来?  耳边只有猎猎风声  
期刊
姜了,男,本名姜振凯,1973年生。辽宁台安人。辽宁作协会员。写诗写广告语,多年行走于网络,在百余家文学网站论坛发表作品。作品见于《诗刊》《词刊》《星星》《北京文学》及军事文学期刊《西南军事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战士文艺》等百余家报刊。获“武酒坛藏”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李白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李白亮堂大唐  李白的白 白得炽热 而大唐滚热  李白在大唐里炽热  炽热得耀眼
期刊
临湖听风  湖是上帝踩在大地上的一个脚印,也是大地上的一个秘密。时间久了,居住湖畔的人也会成为这个秘密的一部分。日兮夜兮,朝兮暮兮,人成为了湖的一部分,自然也就走进了它的心。它的心里藏着许多事。譬如一群鱼的歌与哭,是怎样在寂静的夜晚荡漾成一圈圈涟漪?譬如一丛草的怕与爱,是如何在夏季葳蕤在秋季枯败?譬如一只青蛙的吟咏,一条水虫的呓语,一葉小舟的孤独,如何被夜色笼罩,定格成不可猜度的心事?  在陆上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