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策略浅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理直气壮地坚守“语言训练”这块阵地,积极探索语言训练的规律,不断实践和创新语言训练的途径和方式,通过扎实有序、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懂得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二是通过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美好。这恰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然而,笔者观察、审视一些教师的语文教学,发现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进行扎实有序的语言训练。交流、研讨活动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过分注重人文情感教育,出现了“泛人文化”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有悖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坚守“语言训练”这块阵地,积极探索语言训练的规律,不断实践和创新语言训练的途径和方式,通过扎实有序、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文本语言,引领学生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务必要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上下功夫,同时要注重学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这是语文教学之“魂”。语文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挖掘语言与情感训练因素,通过朗读训练与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指导的时候,可以紧紧抓住课文中富有特色、内涵丰富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品味句子的用词之精当、意蕴之丰富、思想之含蓄,借此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散步》一文,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美和人文精神之美的天地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融为一体。教学过程中,余老师围绕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特点的把握,以两个“支点”为依托来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于是,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给文章拟定一个新的标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地进行点拨和评价,并对课文原有标题的特点进行分析。
  设计这一阅读实践活动,一是为了检验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结果,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情感的领悟;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二是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引领学生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知、去品味、去思考,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刻,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并使之受到情感熏陶。
  二、贯彻“三为主”思想,瞄准语言训练点,进行“咬文嚼字”训练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教学思想一直被广大教师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思想强调的是: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使之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满腔热情地投入语文阅读实践中去;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好设计、引导、点拨、评价等工作,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生硬灌输,或者是越俎代庖,剥夺学生自主阅读机会,以自己的感悟代替学生理解;三是“咬定文本不放松”,组织学生开展扎实、有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综观许多名家大师的经典教学案例,审视他们在语言训练方面选择的切入点及运用的指导、评价策略,我们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大凡选入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都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师要在研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语言训练因素,瞄准训练点,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其中,教师尤其不能忽略的就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譬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先学”,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紧紧围绕课文中的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深度理解。笔者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设,引领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结合具体语言情境,用心揣摩、品味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写作的主旨,领略了大散文家高超的表达技巧,又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好思想的感染与启迪。
  三、创新教学设计,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发展学生自主感悟能力
  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一大凭借。文言文融内容美、语言美、形式美于一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好多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然而,好多学生对文言文缺少感情,甚至是讨厌文言文。为此,教师要通过正确的阅读指导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教师尤其要注重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文中关键的实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懂课文,领会作者写作主旨。文言文实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是教师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上的疏通、整理,对于学生不懂的内容再进行交流、研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能感悟的良好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狼》一文,采用了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设计两幅错误的“杀狼图”,让学生对这两幅图画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对课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找到了图画上的错误,也就表明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相关实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拓展,其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同一文言实词不同意义的辨析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既注重了过程,也关注了结果,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此案例给了我们这样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会”的过程,都不可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离不开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有了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也就有了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阅读训练;二是在阅读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训练价值,这种训练价值体现在辨析、分析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上。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时刻将语言训练放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置之度外”,唯其如此,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有依托和希望。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加功利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本质。因此,初中作文教学必须回归作文的本质,遵循作文写作的规律。基于此,本文从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导致中职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中职教学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使用多种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中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怎样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目前中职教师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外阅读;阅读习惯;有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师生课堂交流最为重要的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水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语文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希波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教学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不断深入,我国各学校都开始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初中学校也都一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就是在向学生们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良好道德素质。因此,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还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本篇文章就主要研究一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