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过程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ui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经历、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发挥学生在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在此,笔者就如何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发生过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以需要为前提,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应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为学生要学的,使要学的内容自然地纳入知识结构中。
  例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每天吃2千克的大米,两天吃多少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接着又问“3天吃多少千克?10天,50天呢?”……学生开始写得很高兴,2 2、2 2 2……太简单了!可没过多久,随时着相同加数个数的增加,又逐渐厌烦了,感觉到又枯燥又累。学生已有知识在这里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了,原有的旧知识和新的需要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在这在这关键时候,老师设计了这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不要写那么多个“ ”和“2”。就能表示出10天、50天……吃了多少千克的大米?这一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心中的求知欲望被激活了。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用乘法来表示的方法,然后先让学生试着用新学到的乘法算式表示。学生的这一试,却惊奇地发现,用乘法算式表示“求相同加数的和”既简单又快速,既使遇上再大的数也不怕了。
  这一前一后的体验,着实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加法到乘法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感悟到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也领略到乘法的优越性,体验到了乘法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必然。
  
  二、以猜想为基础,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以猜想为基础,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适度的帮助下,让自主探究,从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先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入手,让学生回忆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观察。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与长和宽有关、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关后,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有的同学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还有的同学直摇头,说不知道。这时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并说出理由。讨论后,一个小组汇报说:我们组认为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我们昨天在学习半径时就知道,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半径越长,所画的圆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长;另一个小组汇报说:我们也认为圆的周长的确与半径有关。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一段线,线上还吊了一个小球,右手捏着线的一小段,将小球绕了一圈,稍停一会儿,右手又捏着比刚才还长的一小段线又绕了一圈。然后说,大家看到了,第二次我手捏的线段比第一次长。也就是第二次绕的圆圈的半径更长,绕出来的圆圈自然更大,周长也更长,这就证明了圆的周长的确和半径有关。还有一个小组汇报说:“我们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边说边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组画的三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直径越长,它的圆越大,自然周长也就越长。这就证明直径与周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接着,教师又提出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圆周长与半径或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于是各小组同学量的量,算的算,终于得出圆的周长确实和半径或直径有关。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从而推出公式“C=πd或C=2πr。”
  这种数学问题设计,以猜想为基础,进行探究、验证的学习方法,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以生活为背景,探索数学规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因此,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探索规律,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更能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如,人的身高和物体的高度,在一定的光线下,总会出现影子,这是生活的基本常识,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蕴藏着数学规律。在教学正反比例知识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首先,老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影子(如在日光、月光、灯光下都会出现影子,某些液体中的倒影等)。接着出示课件:父子俩一高一矮迎着朝阳走地乡间的道路上,身后投下了一长一短的两个影子。
  师问:通过观察身高与影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师问:是不是影子长,物体的高度就一定高?
  生答:不一定,中午时,高的物体影子不一定比早晚时敌的物体的影子长。
  师:影子的长度和物体的实际高度有没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到操场实地观察、测量,再得出结论。
  学生实地操作:六人一小组,将长竹竿、短木棒及学生的身高和影长同时测量出来,发现:在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将测量得出的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数据,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物体高度和影子长度的和、羞、积都不同,只有商(或倍数)相同。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
  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内,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关系,这是一个数学规律,大家能不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或测量某些物体的高度?
  学生们肯定回答:“能”!
  师:好,我们现在就用这个规律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学生们兴致勃勃,小组合作,量的量,算的算,很快就算出了学校旗杆的实际高度。
  这种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为背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将自己得出结论运用于实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繁锁的计算,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能有效增大课堂知识容量,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欲望。但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了。为了使这种辅助教学手段能更好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仍需认真反思、查缺补漏。    一、反思现状,有效“查缺”    1 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开放的网络资源给教师带来了方便,大容量的多媒体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都很重视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刘文章的构思、写作技巧、写作形式做了大量的讲解,但学生往往~动笔却还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的思维没有展开,头脑中没有浮现出写作的形象和内容,因此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在一节作文课上让学生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尚未领略到健康的价值,所以他们的体育运动意识不够自觉,尤其对跑、跳形式的田径运动不太感兴趣,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上以偷懒或逃避的方式消极对待体育锻炼,
现在中学生作文学习中存在一种弊病:不愿下工夫训练思维能力,导致分析事理的能力很低;作文时,只用事例代替分析。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盲目追随应试作文的潮流:看到高考中有“故事新编”的作文得满分,于是,全国各地写文天祥、王昭君、这类的故事到处都是;看到议论文散文化易得高分,学生又都学着将作文散文化。  作文贵在有独到的见解,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洞
我们的足球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足球理论的渗透和单个足球技术的练习上,也要注意在实战中培养学生持久耐力、灵活动作切换、随机应变等真正的足球运动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
摘 要:比较阅读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难点,在初三中考复习阶段,加强比较阅读的复习,能帮助学生突破难关,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联系苏教版语文中的几篇课文,阐释比较阅读在初三中考复习中的运用和注意点。  关键词:初三复习;中考语文;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近几年中考阅读题中的热点与难点,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比较阅
摘 要:词汇教学要整合单词、词块、语篇、文化等因素,通过直接教学——主题词、情境训练、建立词表和附带学习——听说读写的途径渗透词汇学习策略,扩充学生心理词汇量,提高学生提取、运用词汇的能力。  关键词:词汇教学;整合;语境;词汇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核心,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词汇教学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量)和词汇的深度(形式、意义、功能)方面及其对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
探索并实践出科学、高效的试卷讲评方法,是高三英语教师必须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因为科学的试卷讲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够促使教师通过认真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来弥补自身教学上的遗漏,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笔者在多年的高三英语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试卷讲评课的方法和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