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科的医生,我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孩子。
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第一个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名刚刚满三周岁的小绅士。这个满脸都带着调皮劲儿的孩子一进门,就发动了他全部的好奇心,在诊所里面到处转圈,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
“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孩子的母亲伸手把孩子的手拿开,并对他大声呵斥道。
可是,孩子好像还没有过够瘾似的,坐在椅子上时而伸伸手,时而动动脚。
“哎哟,大夫啊,孩子老是这个样子,他从来就没有好好听过我一次话。真让人头痛啊。”
如果借用这位母亲所说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孩子,就是你让他做什么,他就绝对不做什么;相反,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偏要去做什么,好像故意和你对着干。你的眼睛从他身上哪怕只离开一会儿,他就马上会弄出许多事情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调皮蛋”。
这位母亲一边向我诉苦,一边问我,是不是因为孩子在性格上存在什么问题,才会变成这样?
我先把孩子和他的母亲带到了游戏室。孩子刚一进门,就拿起了一把玩具枪,开始用它使劲儿地敲起地板来。
“你能不能给我放下?”孩子的母亲厉声呵斥道。
如果从游戏室的外边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情形真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不过,当你再仔细地观察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和孩子相比,母亲显得更加激动。只要孩子稍稍有什么举动,这位母亲马上就会紧张起来。
当他们母子俩从游戏室里出来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就像刚刚爬过一次山一样,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可是孩子却和进去的时候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还是那么活蹦乱跳的。在询问了各种问题以后,我向他们开出了我的处方:“做母亲的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位母亲听到我说的话以后,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反问我:“我是因为孩子有问题才来找您进行检查和治疗的,现在您怎么反倒要让我改变生活态度呢?”
在好不容易才使这位母亲镇静下来以后,我向她说明:“孩子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如果母亲能够稍稍有所改变的话,孩子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可是这位母亲对我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结果,这位母亲对我说,如果以后有问题的话还会再来找我的,然后就拉起孩子的手,急匆匆地走了。
请设想一下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的情形吧,这时,你为什么会因为孩子而感到费劲儿吃力呢?直率地说,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与其说是孩子存在什么问题,还不如说,问题在于父母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
在这种时候,父母通常都会说:“我都快要被他给急疯了。”
这种心境,既可以成为“即使坚持到最后,也决不放弃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样一种促使自己去尽到做母亲职责的原动力,也可以变成一种毁掉良好母子关系的毒素。
为了去掉这种内心积存的“毒素”,而只作为一种热爱孩子的积极力量留存下来,做母亲的首先必须从“我和孩子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样的幻想中解脱出来。
同时,你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醒悟到,孩子并不是一种你可以在远距离随意操纵的被动存在的个体。
首先,母亲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体会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你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孩子的种种想法和行为,是否和他所处的年龄相适合。不过,当你真正要这么做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因此,我想向母亲们建议:你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定要有可以把你自己从对孩子过分的关注和投入中解脱出来的另外一个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重新微笑起来,并从中获得可以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力量。
为了能够正确地理解孩子,也为了使母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会做孩子的一条平行线。如果你能从现在的立场上稍稍后退一步,你就会慢慢地看到、逐渐地理解你以前所不曾看到和理解不了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编辑 / 雨 雪
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第一个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名刚刚满三周岁的小绅士。这个满脸都带着调皮劲儿的孩子一进门,就发动了他全部的好奇心,在诊所里面到处转圈,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
“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吗?”孩子的母亲伸手把孩子的手拿开,并对他大声呵斥道。
可是,孩子好像还没有过够瘾似的,坐在椅子上时而伸伸手,时而动动脚。
“哎哟,大夫啊,孩子老是这个样子,他从来就没有好好听过我一次话。真让人头痛啊。”
如果借用这位母亲所说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孩子,就是你让他做什么,他就绝对不做什么;相反,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偏要去做什么,好像故意和你对着干。你的眼睛从他身上哪怕只离开一会儿,他就马上会弄出许多事情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调皮蛋”。
这位母亲一边向我诉苦,一边问我,是不是因为孩子在性格上存在什么问题,才会变成这样?
我先把孩子和他的母亲带到了游戏室。孩子刚一进门,就拿起了一把玩具枪,开始用它使劲儿地敲起地板来。
“你能不能给我放下?”孩子的母亲厉声呵斥道。
如果从游戏室的外边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情形真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不过,当你再仔细地观察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和孩子相比,母亲显得更加激动。只要孩子稍稍有什么举动,这位母亲马上就会紧张起来。
当他们母子俩从游戏室里出来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就像刚刚爬过一次山一样,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可是孩子却和进去的时候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还是那么活蹦乱跳的。在询问了各种问题以后,我向他们开出了我的处方:“做母亲的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位母亲听到我说的话以后,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反问我:“我是因为孩子有问题才来找您进行检查和治疗的,现在您怎么反倒要让我改变生活态度呢?”
在好不容易才使这位母亲镇静下来以后,我向她说明:“孩子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如果母亲能够稍稍有所改变的话,孩子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可是这位母亲对我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结果,这位母亲对我说,如果以后有问题的话还会再来找我的,然后就拉起孩子的手,急匆匆地走了。
请设想一下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的情形吧,这时,你为什么会因为孩子而感到费劲儿吃力呢?直率地说,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与其说是孩子存在什么问题,还不如说,问题在于父母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
在这种时候,父母通常都会说:“我都快要被他给急疯了。”
这种心境,既可以成为“即使坚持到最后,也决不放弃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样一种促使自己去尽到做母亲职责的原动力,也可以变成一种毁掉良好母子关系的毒素。
为了去掉这种内心积存的“毒素”,而只作为一种热爱孩子的积极力量留存下来,做母亲的首先必须从“我和孩子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样的幻想中解脱出来。
同时,你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醒悟到,孩子并不是一种你可以在远距离随意操纵的被动存在的个体。
首先,母亲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体会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你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孩子的种种想法和行为,是否和他所处的年龄相适合。不过,当你真正要这么做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因此,我想向母亲们建议:你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定要有可以把你自己从对孩子过分的关注和投入中解脱出来的另外一个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重新微笑起来,并从中获得可以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力量。
为了能够正确地理解孩子,也为了使母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会做孩子的一条平行线。如果你能从现在的立场上稍稍后退一步,你就会慢慢地看到、逐渐地理解你以前所不曾看到和理解不了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编辑 / 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