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油菜小孢子离体诱导培养,笔者研究了我院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F1组合的小孢子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再进行成苗、生根培养,获得了有效植株的方法。试验表明,离体小孢子能在3~4周内获得发育良好的子叶型胚状体,把胚状体转入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经2周后直接或再次分化成苗,再转入MS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出幼苗。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F1代小孢子;培养方法;培养基
游离小孢子具有单倍体核、单细胞和较高同步性等特点,小孢子培养已成为从甘蓝型油菜中获得大量单倍体的主要途径[1]。游离小孢子经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纯和的双单倍体植株,小孢子离体培养是加快育种进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院油菜育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我院油菜研究所提供的F1代组合M01167、M01135。
1.2 培养基
(1)洗液 B5(含B5大量、B5微量、铁盐、B5有机),pH6.0,蔗糖浓度13%。
(2)小孢子诱导液体培养基:NLN 6BA0.1mg/L NAA0.05mg/L 秋水仙素10mg/L,蔗糖浓度13%,pH值为6.0;固体培养基:NLN 3g/L药用炭 15g/L琼脂,蔗糖浓度13%,pH值为6.0。液体培养基采用0.22nm孔径滤膜抽滤灭菌,固体培养基采用高压灭菌。
(3)分化培养基:MS 6BA0.2mg/L NAA0.1mg/L 蔗糖2% 琼脂12mg/L,pH值为6.0,高压灭菌。
(4)生根培养基:NAA0.1 mg/L IAA 0.2mg/L蔗糖3% 琼脂8 mg/L,pH值为6.0,高压灭菌。
1.3 培养方法
小孢子的培养程序按牛永泽[2]等描述的方法进行。采集初蕾期油菜花蕾,置于4℃冰箱中低温预处理1~4d,然后摘下大小适中的花蕾,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先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加入75%酒精消毒6~8min,再用蒸馏水清洗3次,然后用B5洗液再洗涤2次,研磨花蕾,按1.0蕾/ml加入NLN诱导培养基,定容,将小孢子悬浮液分装于直径为6cm的铺一层固体NLN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每皿3ml,用封口膜封口,置于32℃黑暗条件中培养48h,然后再转移到25℃的暗室中培养2周,待胚形成后转入到25℃的摇床中培养(60次/min)。3周后把形成的胚状体转移到MS分化培养基中,培养约3周形成苗,再把形成的苗转移到MS生根培养基中培养成实生苗。
2 结论与小结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日渐广泛,大大加快了油菜的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我院大田栽培环境下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进行了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同时对小孢子胚状体发生条件进行了研究。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小孢子悬浮固液双层培养能在3~4周内获得发育良好的子叶型胚状体,成胚量多少不等,平均能达到5~8个/蕾;油菜小孢子取材时间对小孢子胚胎发生影响较大,以始花期产胚数最高、培养效果最好,因而始花期为最佳取蕾时期,盛花期次之;把胚状体转入MS固体培养基中,经3周后直接或再次分化成苗;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基因型是决定成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M01167比M01135平均多2个/蕾;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是单倍体加倍的主要途径,但过高的秋水仙素浓度对胚有毒害作用,会抑制胚的形成;前期低温处理能有效促进甘蓝型小孢子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孢子的成胚量,细胞分裂素0.1mg/16-BA的应用可促进小孢子胚胎发生率;药用炭对胚胎发生没有显著影响,但改善了小孢子的生存环境,以低温处理2d的效果为最佳,随着花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小孢子的产胚率也有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余凤群,刘后利.供体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4):327-321.
[2]牛应泽,刘玉贞,汪良中等.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物再生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166-171.
作者简介:
罗永春(1972-)女,四川资中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组织培养。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F1代小孢子;培养方法;培养基
游离小孢子具有单倍体核、单细胞和较高同步性等特点,小孢子培养已成为从甘蓝型油菜中获得大量单倍体的主要途径[1]。游离小孢子经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纯和的双单倍体植株,小孢子离体培养是加快育种进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院油菜育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我院油菜研究所提供的F1代组合M01167、M01135。
1.2 培养基
(1)洗液 B5(含B5大量、B5微量、铁盐、B5有机),pH6.0,蔗糖浓度13%。
(2)小孢子诱导液体培养基:NLN 6BA0.1mg/L NAA0.05mg/L 秋水仙素10mg/L,蔗糖浓度13%,pH值为6.0;固体培养基:NLN 3g/L药用炭 15g/L琼脂,蔗糖浓度13%,pH值为6.0。液体培养基采用0.22nm孔径滤膜抽滤灭菌,固体培养基采用高压灭菌。
(3)分化培养基:MS 6BA0.2mg/L NAA0.1mg/L 蔗糖2% 琼脂12mg/L,pH值为6.0,高压灭菌。
(4)生根培养基:NAA0.1 mg/L IAA 0.2mg/L蔗糖3% 琼脂8 mg/L,pH值为6.0,高压灭菌。
1.3 培养方法
小孢子的培养程序按牛永泽[2]等描述的方法进行。采集初蕾期油菜花蕾,置于4℃冰箱中低温预处理1~4d,然后摘下大小适中的花蕾,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先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加入75%酒精消毒6~8min,再用蒸馏水清洗3次,然后用B5洗液再洗涤2次,研磨花蕾,按1.0蕾/ml加入NLN诱导培养基,定容,将小孢子悬浮液分装于直径为6cm的铺一层固体NLN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每皿3ml,用封口膜封口,置于32℃黑暗条件中培养48h,然后再转移到25℃的暗室中培养2周,待胚形成后转入到25℃的摇床中培养(60次/min)。3周后把形成的胚状体转移到MS分化培养基中,培养约3周形成苗,再把形成的苗转移到MS生根培养基中培养成实生苗。
2 结论与小结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日渐广泛,大大加快了油菜的育种进程。本研究以我院大田栽培环境下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进行了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同时对小孢子胚状体发生条件进行了研究。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小孢子悬浮固液双层培养能在3~4周内获得发育良好的子叶型胚状体,成胚量多少不等,平均能达到5~8个/蕾;油菜小孢子取材时间对小孢子胚胎发生影响较大,以始花期产胚数最高、培养效果最好,因而始花期为最佳取蕾时期,盛花期次之;把胚状体转入MS固体培养基中,经3周后直接或再次分化成苗;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基因型是决定成胚率高低的重要因素,M01167比M01135平均多2个/蕾;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是单倍体加倍的主要途径,但过高的秋水仙素浓度对胚有毒害作用,会抑制胚的形成;前期低温处理能有效促进甘蓝型小孢子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孢子的成胚量,细胞分裂素0.1mg/16-BA的应用可促进小孢子胚胎发生率;药用炭对胚胎发生没有显著影响,但改善了小孢子的生存环境,以低温处理2d的效果为最佳,随着花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小孢子的产胚率也有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余凤群,刘后利.供体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4):327-321.
[2]牛应泽,刘玉贞,汪良中等.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物再生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166-171.
作者简介:
罗永春(1972-)女,四川资中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组织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