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作品入围贝里·吉福德文学奖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英国乃至全球最权威的非虚构类文学奖贝里·吉福德文学奖公布了2017年入围名单,12部入围作品主题相当多样化,涵盖了传记、历史、科学等,提名作者中不乏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大奖获得者。历史类方面,入围的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解说西蒙·沙玛的作品《犹太人的故事》。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寻找历史的痕跡,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此外,亲子关系也是热门话题,美国书评人大奖获得者丹尼尔·门德尔松在《奥德赛:父亲,儿子和史诗》中别出心裁地透过荷马史诗对父子关系做出了另一番思考。傳记作品中,保加利亚作家卡帕卡·卡萨波娃在《边界:欧罗巴的尽头》一书中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其在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交界地区的旅行体验,反思了“边界”这一概念。珍妮·厄格罗在《爱德华·李尔:荒诞的艺术人生》中探究了精神与自我,艺术与欲望的交界之处。冷门的科学类也不乏佳作:《瘟疫求生指南》和《像机器那样》分别讲述了艾滋病患者与病痛顽强斗争并参与药物研发的故事以及通过渴望永生的人类探讨超人类主义的技术和哲学运动。在被问到今年作品是否有意涉猎小众话题时,评委会主席巴扎尔杰特表示这一切“纯属偶然”。“我们从不设立任何配额,质量是我们评选的唯一标准。”他说,“今年的作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当代性,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当下发生的事情很重要,但我们要找到比新闻更冷静克制的方式记录下它们。”贝里·吉福德文学奖前身为塞缪尔·约翰逊奖,成立于1999年,以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的名字命名,是全球最负盛名的非虚构写作奖之一,其座右铭“好故事都是真实的”被广为流传。2016年,奖项名称更改为贝里·吉福德文学奖,奖金为三万英镑。
其他文献
由甘肃省文联、甘肃文交国際版权中心联合主办的甘肃文交国际版权中心启动仪式暨“国版臻爱”系列书籍《农民帝国》首发式日前在甘肃兰州举行。《农民帝国》是作家蒋子龙在2008年创作的一部农民题材长篇小说。该书以主人公郭存先的成长、蜕变为主线,剖析了金钱、权力、欲望对人性的冲击,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变化。蒋子龙在会上谈到,《农民帝国》是一部农民题材的小说,但更是一部工业题材的小说。
扎西才让,藏族,1972年生,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南州作家协会主席,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之一。作品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小说选刊》《诗选刊》转载并入选《新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好文学》《中国诗歌白皮书》《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等60多部年度选本。获第四届海子诗歌奖、第四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首届三毛散文奖和“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
鲁迅的手书在拍卖市场可谓“一字千金”,完整篇章的文稿更是罕见。在鲁迅逝世80周年暨诞辰135周年之际,一份珍贵的鲁迅文稿日前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办的2016西泠秋拍巡展上亮相。这份鲁迅手书的《古小说钩沉·齐谐记》四页二开文稿上,还有周作人题跋。《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鲁迅最早、费时最长、最为重视的著作之一。全书共辑录先秦至隋代古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是研究唐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人或事,他与你相近,带着你内心最深处的期盼,与岁月交好,与自己对话。他似一树花开,或是安静或是热烈,或淡然或璀璨,这细小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你内心的向往,如繁花静待的倒影,纤尘不染。  我靠着斑驳的时光,轻倚未擦拭干净的薄窗,闲望灰尘在阳光下流动的痕迹。岁月静好,莫过如此。  偶然间低头,望楼下来来往往的人,各自手上都拎着刚刚挑选好的年货,要是彼此碰上了,就停下来,聊上几句,
作家王跃文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关于经典小说的定义,我们完全可以去翻翻教科书。但是,我不想重复定义。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好小说。最起码的,好小说必须要讲好一个故事。这中间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故事要好,二是故事要讲得好。当然,有些作家觉得小说应该淡化故事,这种观点我是不同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探索,有淡化故事和去故事的潮流。任何探索都是有意义的,但探索有成败之别。所谓小说淡化故事的尝试显然不是
格非日前接受采访,当被问及如何把握小说叙述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时,格非说:小说在描述历史事件的时候,与历史学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小说家似乎更关注历史事件中的小人物,更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和特殊的情感和生活氛围。至于说到历史真相,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以前认为,小说家完全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用所谓的当代经验介入历史,去揣度、虚构历史情境是天经地义的。但我现在不这么看。小说的虚构
以小说为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池莉,近日出版她人生第一部诗集《池莉诗集·69》。诗集精选2015年以前,池莉“从小”以来创作的69首代表诗作。读者也许可以从这些诗歌中,讀懂池莉数十年来对自我和世界的独特洞见。虽然很少公开发表诗歌,但在池莉看来,“诗歌就像水和空气,对于我来说非同小可”。她说:“文学对我而言意味着我活着,是居住的空间。诗歌相当于窗外花园中的植物、小虫,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和我心灵沟通的点点滴
日前《主角》获得茅盾文学奖后,陈彦称:获奖对于一个创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十几岁爱上文学,后来把精力主要放在舞台剧创作上了。十年前写第一部长篇《西京故事》,算是一种回归。后来又写了《装台》,《主角》是第三部长篇。从内心讲,我并没想到要去冲刺某个奖,只是写了自己浸泡过几十年的生活,那个“浸泡池”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剧院,4个演出团,还有一个创作研究中心。我干过专业编剧
2018年,黄咏梅以《父亲的后视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她擅长写小城的边缘人,写在废墟上重建精神世界的人间世相。她对底层人生及其隐痛的领悟超越了她的生活经验和身份。在她近期的小说里出现了“猫元素”,这一点儿也不意外。从她开始养那只碧绿眼睛雪白皮毛的叫做二冬的英俊猫少年起,她作为小说家的格局就已经被暗暗地挪动了。想想吧,一个怀抱着心爱的猫儿子读书写作的作家,与一个怀中空无一物的作家,两相比较,谁
戴来,女,1972年10月生,苏州人。著有《练习生活练习爱》《鱼说》《亮了一下》《关系》《一、二、一》《外面起风了》等书二十余本。作品入选多种选刊选本,部分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曾获首届春天文学奖、《人民文学》年度短篇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现供职于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  周 聪:来姐你好,很感激能有个机会和你聊聊。在我的印象中,你好像是一个很少“抛头露面”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