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硕士论文”作者的良心会痛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nydbw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荧屏上有许多热播剧,在播出之时就被观众指出抄袭。如《锦绣未央》被指出抄袭了一百二十多部作品,现已被告上法庭。而现下正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还未搬上银幕之前的数年中,作者唐七公子就一直被人指控抄袭网络小说《桃花债》。
  就在抄袭者和反对抄袭的读者作家们的笔墨官司打得“不亦乐乎”之时,网络上悄然出现了一种“神器”,就是一些悲愤的作者或读者,将发现的抄袭作品和原创作品放在一起,将相似之处用相同颜色标识出来,被称之为“调色盘”,相互对照,一目了然。
  抄袭问题绝不只存在于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中,甚至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中也屡见不鲜。今天,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看一看一些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郑振铎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是一篇近年(2014)河北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其第二章《郑振铎的翻译实践》,分为:“2.1”郑振铎本人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翻译、“2.2”郑振铎翻译的特点、“2.3”郑振铎负责组织的翻译活动。其中“2.1”郑振铎本人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的“2.11-2.14”部分,列论了郑振铎对俄国、印度、希腊罗马、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这前面三种,如果同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先生1991年初版、2010年修订再版的《郑振铎论》一书的第三章《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中的第五节《翻译和译述》中的(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相对照,就会发现基本完全一样,甚至连其论述顺序也一致;最后一种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则另外抄自《郑振铎论》的第三章第三节。其“2.3”有关郑振铎负责组织的翻译活动部分,亦与《郑振铎论》第四章《文学组织活动及其他》一章中的内容相同。只是《郑振铎论》更为详细而已。
  也许“论文”作者会说,这些内容都是基本的历史资料和人物的相关经历,大致上相似也无可厚非吧。
  但是,《郑振铎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作者大言不惭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列举郑振铎所译的很少被提及的社会科学文献并加以说明。2.对郑振铎提出的译论予以总结、归纳。3.郑振铎翻译理论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所谓“郑振铎所译的很少被提及的社会科学文献”,无一不是《郑振铎论》中写到的,并没有一篇是“论文”作者自己找到的。
  下面我们再用一下“调色盘”,将《郑振铎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下简称“论文”)中的“2.2”中“论述”的有关郑振铎翻译作品的特点,与陈福康先生《郑振铎论》(下简称“陈文”)第三章《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的结语部分,进行一下简单的对比。
  陈文:第一,他的创作品类很全,很丰富,他做了多方面实践,起步也较早,但他却无心做一个纯文学作家。……此外,他对诗歌、小说、儿童文学、散文等文学体类,则都写了不少作品;而且每一种体裁中,他又都不拘于单一形式,而是多有探索,有创新,丰富多彩。……在翻译方面,涉及面也较广,特别是较早介绍了俄国文学,以及介绍了印度文学、希腊罗马文学等等,具有开风气和补空白的意义。但因种种原故,他没有较长期地连续将最大的精力集中投放于创作之中。他的不少作品是分散发表或化名发表的,很多作品也没有及时收集出书。他虽然有几次显露出欲写长篇小说的意愿,但始终未能写出里程碑式的大作品。同样,也几乎没有译出里程碑式的世界名著。
  論文:首先,郑振铎的翻译实践活动形式首先,郑振铎的翻译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翻译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且新颖独特。他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丰富了新文学的实绩。除了翻译戏剧、文学作品以外,他也翻译了诗歌、小说、儿童文学、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对于不同的体裁,他又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多有探索,多有突破,多有创新;另外,他翻译所涉猎的范围也较广,较为突出的就是他是较早把俄国、印度以及希腊、罗马等不同异域文学系统介绍到我国的人之一,这些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都具有开风气和补空白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将最大的精力长期、连续、集中地投放于翻译作品上,因此,他始终没有译出具有里程碑式的世界文学名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陈福康先生在《郑振铎论》中总结了郑振铎的创作及翻译活动的特点,书中清楚地写道:“纵观郑振铎的创作(以及翻译)活动,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有的特点正是包含着优点与缺点两个方面)……”这里写到的“我”,自然是作者陈福康。那么将“论文”中的所谓创新的部分拿过来对比,发现一些极其相似乃至相同的地方,这些所谓的“创新点”又该如何解释呢?再看“论文”的三个观点中的另外两个:
  陈文:第二,他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全人格,在文坛上树立了不可替代的个人风格,也发挥了很好的社会功能。他以全身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追求光明、争取解放的真挚的激情,甚至可说是无邪的童心。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有所为”,都是为反映人生和改造人生而作的,……他的作品(包括翻译)实践了他一贯主张的“为人生”的文学思想。但由于工作和斗争的紧张与急迫,有时他未及仔细修饰文字和塑造形象,描写有时不免过于直露和粗糙,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时不及认识价值。但即使如此,也仍如鲁迅说过的,属于“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更不用说他还有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高度完美地结合的作品了。
  论文:其次,他的译作反映了他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他以全身心热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在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译者争取解放和追求光明?的真挚情感;率性洒脱、爱憎分明、博学多识,同时又相当细腻就是其译文总的风格。他的大多数翻译作品,都能够真实的反映人生和社会状况,充满了斗志昂扬和慷慨激昂,因此,他的作品实践了他一贯主张的“为人生”的翻译创作理念。但是,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情势之下,鉴于工作的繁忙和环境的恶劣等因素,有时候他可能无法对文字作细致的修饰,描写时不免显得直白和粗犷,有时可能使其作品的艺术性不及其知识性。然而,就像鲁讯说过的,其作品“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总体而言,他的绝大多数译品仍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契合的典范。?   陈文:第三,他的作品也显露了他的学识才情。……他不仅首先是一名新文化运动的战将,而且也是“五四”以后一位令无论新旧学者都不得不佩服的大学者。他是最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因此,尽管他的作品大多在文字上是平易的,在风格上是朴素的,但并不浅薄,实由厚积。在创作的储材、剪裁、炼意、结构、议论、抒情等等方面,都显示了作者的学力。……郑振铎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教授,有时在创作上也不免学问性有余而艺术性较差。但总的说来,正如郁达夫说的,学者一般是不大会创作的?,但郑振铎的作品“却也富有着细腻的风光”。
  论文:最后,他的文学翻译作品在艺术价值、思想态度、反映真善美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充分显示了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郑振铎不仅是一名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崇敬的的学者,属于典型的学者型的大家。他的作品就整体而言,大气却不乏细腻,就细节而言,朴实却不乏亮点,体现了其较深的文化功底。然而,作为资深学者、文坛精英的郑振铎,有时在其译作中也难免会出现认识价值有余而审美价值不足的问题。
  如此看来,“论文”作者的这三个观点,除了文字上略微有些差别,一些关键语句甚至与陈文一字不差。那么,所谓的“创新”点究竟又在哪里呢?
  我还曾经在网上偶然看到过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郑振铎翻译思想研究》,原文是用英文写的,但提要则是中文所写。内容也基本相同于陈福康先生《郑振铎论》和《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年初版)中的相关部分。或者说,只不过是将《郑振铎论》或《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的诸多论点和内容,作了“中译英”,并重新“组合”而已。
  如今知名网络作家“匪我思存”在微博上“手撕”热播剧《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抄袭的事情,引发更多路人或粉丝的围观,许许多多的抄襲行为被公之于众,在许许多多的“手撕”之后,我们已经看到这些存在抄袭现象的网络文学作品遭到了广大读者的唾弃与声讨,这足以证明读者们的“三观”还是立得很正的,对待抄袭的行为都是抵制与鄙视的。而学术类的文章受众显然没有畅销的小说、电视剧那样广泛,虽然判定抄袭与否的标准更为严谨,但抄袭仍然是一个破坏中国学术大厦根基的重大问题。昔日清华大学梅校长曾有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的感叹,若他看到今日某些自诩“做学问”的人”,恐怕又会有“学者非唯成果之谓也,亦人品之谓也”的呵斥了。更何况所谓“行有余力以学文”,抄袭之人行尚无端、无信,又凭什么去“学文”呢?现今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项又一项越来越严苛的条令,或许一时能够遏制此类现象,但构建真正的学术净土依然要靠诸位作者们自己的良知,希望他们在抄袭时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不会痛吗?自己的所作所为配得上“学术”二字吗?凭借这样的“成果”得来的名利受之无愧吗?
  当前,中国学者与世界的交流正变得空前的广泛深入,中国学术环境与世界接轨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按照我们对中国学术环境的估计,中国学人绝非不懂何为创新,也绝非不会创新,只是有些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肯下笨功夫,导致大量早就该有的创新沉睡地下。难道非要等国际学术刊物集中退掉中国的来稿,非要等中国学术刊物在国际上名声扫地,中国学人在国际学术活动中不受人尊重,我们才能警醒吗?
  刘梦思(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16级研究生)
  2017年8月
其他文献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在江苏无锡城区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石坊高耸,碧池曲廊,黛瓦粉墙,屋宇鳞比显得格外幽静,这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亩的古建筑群,就是闻名遐迩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东林书院。依庸堂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激励过无数学人志士,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创建以来,至今约近千
最近出版的《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一份1935年9月24日胡适亲自作保的书函。担保书是写给时任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先生的。  书函的封口有些破损,信纸略微泛黄,边缘泅有水渍,书信字迹端正娟秀。  担保书不长,兹录全文内容如下:  鲁教务长继曾先生钧鉴:兹因贵校学生程法正君,于上学期在贵校大学部文学院英文系一年级修业已足一年,本学期该可升入二年级。然今暑以来,家中发生
付航同学:  你好!  你在暑假期间静心阅读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精神可嘉。你还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收获颇丰,精神上的收获、尤其可贵。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励志小说,主人公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不可摧的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你在信中将自己与鲁滨逊的高大形象对比,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这种自剖的精神,在当代中学生中殊为难得。当代的中学生,生活条件和
最后一段路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那只是一条逼仄的土路,要想通过一辆汽车是很困难的。所以,出租车总是不断碰到路两旁的树枝和灌木。最后,由于出租车实在无法再前进了,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走完最后100码左右的路。我们的右边是树林,左边是小块儿的农田,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但确是我第一次深入中国的乡村。接着,我们走上了另外一条小道,顺着右侧往下走,拐进一小片树林,终于,我们看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我们生活在一个书信日趋消亡的年代,它正在变成一种“慢”的美学,木心的诗句流行一时:“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把视野稍微放远一点,书信或许只是漫长历史画卷中一个短暂的篇章。  杜甫有诗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知这家书是怎么寄的。鸿雁传书不现实,唐代已经有了邮驿,是帝国传送公文管理四方不可或缺的枢纽,但不向民间开放,看来只能是由熟人捎带了,这情形有点像偏远地
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正好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没有什么书可读。到上大学以后,才开始读一些书,其中有几本书是我长期喜爱的,现按阅读这些书的时间顺序略述如下:  1.《诗歌集》,德国海涅著,钱春绮译,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  在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部爱情诗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些诗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大约在1982年,我买了《诗歌
傅斯年一生,几乎完全贡献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早年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创办并领导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担任过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并留下数百万字研究成果和教育论著。对于他的学问,我心存敬意不敢妄加评论。读了其教育论著之后,我非常感动。我以为,他当年的教育理想和办学模式,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从台湾大学的“傅钟”说起    为写这篇文章,我在
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小镇。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徐迟的一生,熊熊燃烧着激情、智慧和才华,在诸多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富于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优秀的翻译家,更是成就卓著的报告文学作家,
今年4月,本是同根生的上海、西安、西南、北京和台湾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学,都将庆贺自己120年的华诞。对正以争创世界一流为目标的中国大学来说,需要也能够从这五所名校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壹  1896年,正是甲午丧师、马关签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的第二年,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和屈辱之中,洋务派大员盛宣怀由天津海关道调任设于上海的铁路总公司督办,继上年在天津创办近代第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诞生是中文印刷业数百年来的惊世之笔。它以“光和电”代替了“铅与火”,使汉字印刷术整整告别了一个时代。与我们身边这场印刷业的二次革命休戚相关的一个名字,就是王选。  王选是50年代就求学继而就任于燕园的北大人。从60年代起,他就以天才加汗水,在计算机领域苦苦追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代价,终把人们眼中的不可思议的梦想摆布成真。1985年以来,他和以他为代表的科研集体不断出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