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重奖王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cuiCUI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诞生是中文印刷业数百年来的惊世之笔。它以“光和电”代替了“铅与火”,使汉字印刷术整整告别了一个时代。与我们身边这场印刷业的二次革命休戚相关的一个名字,就是王选。
  王选是50年代就求学继而就任于燕园的北大人。从60年代起,他就以天才加汗水,在计算机领域苦苦追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代价,终把人们眼中的不可思议的梦想摆布成真。1985年以来,他和以他为代表的科研集体不断出奇制胜,其成果举世瞩目。他个人独创的“字形信息压缩和快速复原技术”先后取得了国内外九项专利和多项大奖,被誉为“当代毕昇”,他的欧洲专利是华光与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基石,经不断开发、完善和推广,已创造了17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机制正在建立的今天,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谁来重奖王选教授?对此,人们思考过,议论过,酝酿过,但至今尚无下文。迄今他所得到的最丰厚的一笔物质奖励,是北京海淀新技术开发实验区去年奖给他的一万元。这未免让人感到遗憾和困惑,记者为此与有关人士交换了看法。
  走访的结果:没有人认为王选不该重奖,也没有人拿得定重奖王选的准主意。
  任彦申:应该重奖,但这事多少是个难题
  北大党委副书记任彦申开始对接受这一采访主题微有难色——不是不想谈,是不好谈。
  关于重奖王选,北大领导层曾多次酝酿过,但尚无下文。
  “这事多少是个难题。”任彦申说,“像王选这样的杰出科学家奖励一百万元,都不能算多。可在北大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北大该奖励的人实在太多了!”
  “王选的发明成果及其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学意识的企业家两相结合的结果,科学家该奖,企业家也该奖;可是,素来以基础和人文学科见长的北大,还有多少换不到美金、钞票的重大成果?比如编纂两千七百多万字的《全宋诗》这样的浩繁工程,需要多少人坐多少年冷板凳?对他们该不该奖?北大文科有国家级大师,理工科有学部委员29个,对他们的杰出贡献又该不该奖?还有以曾毅、陈章良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科学家,许多都是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服务的……”
  “可另一个基本事实是北大全年的经费离1亿元的财政预算还有三千四百万元的缺口,就是加上校办产业应交的部分,还差一千万元,怎么办?因而我在这样的位置上,老有积重难返的感觉,对不起知识分子的感觉。”
  “奖励无论多少,都是对个人贡献的一种肯定。但奖励也常常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奖励少数人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多数人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使他们事业上有用武之地,生活上無后顾之忧。知识分子追求高雅、洒脱,鄙视斤斤计较,见利忘义,可如果老是当‘贫农’又怎么潇洒得起来?”
  最后,任彦申肯定地表示,对王选还是要奖,迟早要奖的。
  王选:不知道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君不见“重赏之下出懦夫”?
  王选教授对重不重奖他本人的话题似乎不甚热心。这位智慧过人的科学家谈起话来却总是“跑题”,一心希望记者对方正集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他手下那些如日中天的年轻人给予更多关注。
  他属于50年代培养的富有牺牲精神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了事业的追求,他16年来一直在一线搏击。即使在病榻上,手中的工作也没停止过。他说重奖与否对他工作热情的增减不会有分毫影响。今年春节,他仍然是在紧张的试验中度过的。在他领导的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他坚持拿比工资略低的二等奖金,他还说知识分子的成就感和事业心不是靠金钱获得的。
  他不知道重奖对他来说究竟是不是件好事。他更看重身后的科研集体、团队精神。“如果真要重奖,我还真不知道那些钱该怎样用,我又该怎样面对大家,特别是一些在某些方面已超过我的年轻人。君不见有那么多重奖之后‘闹地震’,大家不悦的先例?君不见重赏之下也出懦夫?”他的话中不无担心。
  然而他还是掂出了重奖的分量:“在市场机制的形成过程中,重奖不重奖也许已不是我个人的事,它对整个高科技队伍的激励都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可年青的一代有新的道德和价值观,他们还会循着我们这样的轨迹走吗?”
  晏懋洵:大家都难受,就只有再去吃大锅饭
  北大方正集团总裁晏懋洵是找起来最困难的一个,他给人以旋风般忙碌的印象。他在接受采访时快人快语。
  “对科技人员的奖励不是个人拿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对知识分子社会贡献的一种承认。不奖不利于高科技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在这个领域攻坚拼搏,虽然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无奢望。”
  “王选教授不光是所付出的代价常人不可比,他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也非常人能比,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北大也属凤毛麟角。他所引发的是一场印刷技术革命,而且由此带动了轻工、化工等一系列行业革命,不奖他奖谁?”
  “遗憾的是国内经济在大环境上还不能完全按市场的规则运作的时候,人们常常表现出一方面希望打破僵局,一方面又难以接受突破、变异的矛盾心理。在重奖问题上,领导不奖说不过去,奖了又顾虑受奖人身后的人;群众的心态同样不平衡,在有重奖的一些地方,闹‘地震’的,害红眼病的可谓不少;就是受奖者本人,也觉如芒在背,无所适从,说穿了,还是平均主义思想作祟,这与市场经济的空气极不协调,大家都难受,就只有再去吃大锅饭!”
  “这件事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转换更新的问题,也就是说,领导、群众包括受奖者本人,都应该来一次观念的转换,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环境,来促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奖励机制!”
  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让有重大贡献的人在物质上也首先富有,而不光是头顶光环?这对他们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冲锋陷阵何尝不是一种支持力量?
  中国的传统常常是实际远比理论滞后,但我们仍期待着为杰出的科技人才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体现劳动价值、可操作的报酬和奖励机制。到那时候,各种奖励将归于自然,不再争议和难产。
  (本文发表于《光明日报》1993年12月1日第2版)
其他文献
2012年10月10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评审工作接近尾声。2012年参选的作品超过了1300部,在这一天,最终入围的20部作品浮出水面。  今年初选最大的特征是,有许多实力雄厚的作家的作品入围。仅以最终入选的20部作品为例,其中就有5位普利策奖得主,两位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grants)获得者,一位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有三位的作品曾经入围美国国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在江苏无锡城区东门内,有一片古建筑群,石坊高耸,碧池曲廊,黛瓦粉墙,屋宇鳞比显得格外幽静,这片占地面积近二十亩的古建筑群,就是闻名遐迩的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东林书院。依庸堂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曾激励过无数学人志士,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创建以来,至今约近千
最近出版的《华东师大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录一份1935年9月24日胡适亲自作保的书函。担保书是写给时任大夏大学教务长鲁继曾先生的。  书函的封口有些破损,信纸略微泛黄,边缘泅有水渍,书信字迹端正娟秀。  担保书不长,兹录全文内容如下:  鲁教务长继曾先生钧鉴:兹因贵校学生程法正君,于上学期在贵校大学部文学院英文系一年级修业已足一年,本学期该可升入二年级。然今暑以来,家中发生
付航同学:  你好!  你在暑假期间静心阅读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精神可嘉。你还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收获颇丰,精神上的收获、尤其可贵。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励志小说,主人公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坚不可摧的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你在信中将自己与鲁滨逊的高大形象对比,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这种自剖的精神,在当代中学生中殊为难得。当代的中学生,生活条件和
最后一段路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路了,那只是一条逼仄的土路,要想通过一辆汽车是很困难的。所以,出租车总是不断碰到路两旁的树枝和灌木。最后,由于出租车实在无法再前进了,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走完最后100码左右的路。我们的右边是树林,左边是小块儿的农田,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但确是我第一次深入中国的乡村。接着,我们走上了另外一条小道,顺着右侧往下走,拐进一小片树林,终于,我们看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我们生活在一个书信日趋消亡的年代,它正在变成一种“慢”的美学,木心的诗句流行一时:“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把视野稍微放远一点,书信或许只是漫长历史画卷中一个短暂的篇章。  杜甫有诗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知这家书是怎么寄的。鸿雁传书不现实,唐代已经有了邮驿,是帝国传送公文管理四方不可或缺的枢纽,但不向民间开放,看来只能是由熟人捎带了,这情形有点像偏远地
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正好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没有什么书可读。到上大学以后,才开始读一些书,其中有几本书是我长期喜爱的,现按阅读这些书的时间顺序略述如下:  1.《诗歌集》,德国海涅著,钱春绮译,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  在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这部爱情诗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些诗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大约在1982年,我买了《诗歌
傅斯年一生,几乎完全贡献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早年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来创办并领导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担任过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并留下数百万字研究成果和教育论著。对于他的学问,我心存敬意不敢妄加评论。读了其教育论著之后,我非常感动。我以为,他当年的教育理想和办学模式,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从台湾大学的“傅钟”说起    为写这篇文章,我在
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年10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小镇。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徐迟的一生,熊熊燃烧着激情、智慧和才华,在诸多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富于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诗人,是优秀的翻译家,更是成就卓著的报告文学作家,
今年4月,本是同根生的上海、西安、西南、北京和台湾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学,都将庆贺自己120年的华诞。对正以争创世界一流为目标的中国大学来说,需要也能够从这五所名校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壹  1896年,正是甲午丧师、马关签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的第二年,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和屈辱之中,洋务派大员盛宣怀由天津海关道调任设于上海的铁路总公司督办,继上年在天津创办近代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