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寻品悟同步行 瞻前顾后总关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vgpzz6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天睛了的时候》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查资料、析语句、诵诗文、补空白,使学生领悟、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现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拥有诗一样的人生。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例谈;查资料;补空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12-02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整首诗节奏舒缓而紧凑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诗^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查资料,悟诗歌之情感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重在将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因此可以把收集和整理资料当作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但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查有重点
  收集资料时,可让学生把查阅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在天晴了的时候》的背景作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查有重点。《在天晴了的时候》写于1944年,那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作者怀有一颗心在静静地等待——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诗人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借写诗歌唱希望与光明。因此,当雨后的一切变得清晰、凉爽,诗人漫步于雨后的小径时,心情是欢悦的。了解了这些,学生对全诗的情感基调就有了大致的把握,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二)理有窍门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来的资料会有些杂乱,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尝试筛选资料,形成并制作出《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课的资料卡。如下图所示:
  有了资料卡,学生在查找资料时便有了一条明晰的查寻资料之路,就能从三千弱水中查找到需要的信息,更能深度理解文章的内涵,领悟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析词句,探诗歌之奥秘
  鉴于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在三年级学生曾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句子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圈出难理解的词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除了常用的“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之外,还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去理解。
  (一)联系背景资料理解
  预习时,学生通过资料卡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基本的了解。因此,在理解具体诗句时,可让学生再回头想想作者写这首诗的年代以及当时的形势。如,理解“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一瓣地绽透”这一句,学生一回顾,就会清楚地知道:“小白菊”是被拟人化了,“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的全新感受。理解“新阳推开了阴霾,/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中的“阴霾”,学生联系查找的资料也能明白它的比喻意义,对“推”“闲游”两个词语所表达的宁静平和的心绪也有了清楚的把握。
  (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雨过天晴,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漫步于雨后,也是很日常的生活经验。《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很贴近学生生活的诗作。学生都经历过雨过天晴的清新、凉爽和悠闲,诗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学生都见到过、感受过。因此,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诗歌、亲近诗歌。如,教学“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雨过天晴的大自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说说是否在雨后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走过……这样,对诗中那份凉爽和温柔,学生自然能有真切的体会。至于“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这些事情许多学生都做过,让他们现身说法,那份快乐和自由就能不言而喻。
  三、诵诗文。品诗歌之韵味
  朱自清说:“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读是学生亲近诗歌的最好方式,是现代诗教学的首要任务。诗歌教学就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节奏美、形象美、含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教学本诗歌时我们可以以热播节目《朗读者》为引子,激发学生的诵读期待,并通过阶梯式的诵读方式,引领学生慢慢地走进诗歌意境、触摸诗歌的内涵、品赏诗歌的韵味。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一)视频链接,激发朗读热情
  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观看《朗读者》视频(选与学生生活经验比较接近的内容),并交流观后感受;然后,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口吻说:“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朗读者,朗读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先朗读诗题,再逐节朗读,最后朗读全文。”
  (二)依据学情,搭建朗读阶梯
  第一步,自由练读全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第二步,有选择地读,读出自己的喜欢。可以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第三步,读出诗歌的美。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这首诗是围绕几种景物来写大自然的美的,再品讀重点句。如,“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一句,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湿湿的、滑滑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是“凉爽又温柔”。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在内心体验:“在这样的泥地里,赤着脚静静地走,感受脚底传递的柔软,触摸迎面拂过的凉风……”继而,让学生交流:“要是你在那凉爽又温柔的泥路上,你最想干什么?”对朗读者来说,感受不同,读出来的韵味也不同。因此,当学生透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并通过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时,诗歌的美自然就会沁入学生的心脾。
  (三)小组合作,锻炼朗读能力
  首先,小组合作朗读。先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应该怎么读,然后再用大家议定的方法尝试练习,最后小组成员轮流展示。其次,小组以“朗读者”的身份集体亮相。朗读时,其他学生就是“大众评审”,但不评优劣,而是都要闭上眼睛,看看哪一组的朗读让自己在脑海中浮现出丰富而又鲜活的画面。最后,举办“为你读诗”朗诵会。请学生个体当朗读者,先说说想把这首诗献给谁,为什么要献给他(她),再依次上台朗诵。   四、补空白。解诗歌之内涵
  诗歌是含蓄的艺术。它反映的是诗人的“眼中物”,但表达的是诗人的“心中情”。这一特点决定了诗歌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离不开对画面的补白,离不开对内涵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可见,想象是诗歌教學的重要策略。有了想象,脑海中才会有画面。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则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进诗歌,走进诗歌的情与美,并产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一)想象——填补空白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要激活学生的想象,就要在初读感知并读出诗歌的节奏后,运用联结的方法,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诗句联系起来。如,教学“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这一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的描写让你想起曾经到过哪个地方?让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便迅速被还原,明白雨后天晴蝴蝶在阳光下扑翅飞翔时的快乐,而蝴蝶翅膀的煽动正是书页的“开”与“收”。此时,学生的眼前也就自然有了在雨后晴空的映衬下,蝴蝶多彩的“衣裳”闪耀在阳光下的美丽画面。如此的想象和联想,把一句句诗化作了眼前的一幅幅画,从而填补了诗歌因简练而未能表达出的情意空白。
  (二)仿写——丰盈画面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材在略读课文的前面都设置有“学习提示”。本课的“学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兴趣的,还可以用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过的雨后天晴的景象。”这一要求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仿写来丰盈诗歌的画面,或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由景入情、由情入诗,将生活中熟悉的画面用诗歌(仿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仿写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同中求异,拓展延伸,写出天晴后的灿烂景象和愉悦心情。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因此,诗歌与小学生有着天然的拟合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诗歌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知识积累、情感熏陶和文化感染,而且要让原本就是“诗人”的孩子真正显现出诗人的才华、气质、灵性,并拥有诗一般的人生。这是诗歌单元教学的真谛所在。
  (责编:韦雄)
其他文献
[摘 要]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创新,体现了该套教材更加重视表达训练的特点。习作单元以单元语文要素为统领,写作资源更为密集、更为聚焦,这对写作知识的开发、写作训练链条的构建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用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对其他单元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有着积极的样本意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写作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中的读和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强化读写结合。以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为全例,从品读重点词语进行仿写,精读内容略写进行想象练笔,美读课文中心进行诗歌创作三个方面寻找读写结合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的不可预知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应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加强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言语交往的交际场,使之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还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的误区也随处可见,现略作举例并进行剖析。  一、请“告诉”走开,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
[摘 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新课标的对话,发掘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各学段要求由浅而深、螺旋上升式设计的各年级语文要素,设计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巩固、延续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短诗三首》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联系所学、学习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迁移仿写、课外链接等途径,使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具有语文味、诗歌味和课程味。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设计;想象;仿写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阅读课堂要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建构阅读思维,培养儿童成长为真正的阅读者。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创意读写绘活动和预测、联结等实用阅读策略,全方位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让整本书阅读“玩”起来、“活”起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绘本阅读;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1-02  绘本是什么?“绘
[摘 要]《爱之链》饱含浓浓的人间大爱之情,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有兼容思想,教学中,充分关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情境对话、问题互动和读写训练当中,充分体验“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  [关键词]爱之链;兼容设计;共融共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73-01  《爱之链》以极其独特的
[摘 要]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实际上作文能力的好坏就在于写作心理能否充分地发挥。科学的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写作心理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心理诉求,顺乎孩童天性。合作日记可以成为儿童轻松练笔、自由表达的平台。老师家长要携手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信,让学生真正品味到作文的乐趣。  [关键词]儿童心理;作文教学;合作日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比较是一有效的思维方法。在“三国任我行”的动态阅读中,我们充分利用音乐课程中的京剧引导学生对三国人物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入理解三国人物,掌握比较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比较京剧角色的异同,进行比较文的写作和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比较文;京剧分类;三国人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二期登载了宋中铠的《一样的名句,不同的解读——薛法根、闫学一课名句研读教学片断赏析》(名句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后颇有感悟,有一吐方快之感。笔者试从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这三个方面对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再作解读。  一、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