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广大新闻工作者用心血“炼就”出了一篇又一篇富有生命张力的新闻稿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倾情于人民,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改进文风当作始终如一的追求。
【关键词】走转改 常态化 制度化
当笔者驱车百余里步行10多里到达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偏远农村采访一个特岗女教师时,当笔者双脚磨出血泡还坚持深入农户采访的时候,笔者真切看到了当地群众对媒体充满极大敬意和期待的目光。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铺开后,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参与,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农村乡野、城市社区、企业厂矿、军营校园,推出了一大批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气息、传递着百姓期盼的优秀作品,一股求真务实、清新质朴之风扑面而来。
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三贴近”的根本举措,是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净化心灵、锻炼党性、增进群众感情、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走转改”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时代使命,写出了许多优秀篇章,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体制的转换、社会的转型,新闻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针对客观问题,中宣部五部委发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显得特别必要而及时。
1、“走转改”是应对当下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新闻媒体带来很多新的挑战。
新闻稿件内容的挑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社会热点,社会热点被关注度相对集中,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凸现一些新思想、新做法,涌现一些新人物、新群体。有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沉湎于“本本”之中,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缺乏应有的关注和了解;有的仅仅依靠第二手材料间接地接触实际情况,缺乏切身的真实感受。宣传工作远离实践的土壤,必然会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难以发挥引领实践、引领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出发,深入基层,接触新事物、感受新气象,从而描绘出时代的主色调、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新闻写作方式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成了主要的信息集散地,只要轻点鼠标,各式各样的信息便扑面而来。这给新闻稿件的写作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一些人养成了惰性。有的人在写作时不是先实地采访、勘察,而是在网上搜索材料进行拼凑。这样的稿件内容干瘪而苍白,缺乏感染力。实践证明,凡是立足社会发展实践,紧跟时代步伐,把了解民意的重点放在基层,把宣传服务的主体定位在基层,以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才能不断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新媒介的挑战。受互联网的影响,新型媒介层出不穷,传统媒介的受众受到挤压。在此形势下,报纸等传统媒介必须借助优质稿件寻求突围,谋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优质稿件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走转改”中来。舍此,别无他途。
2、“走转改”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新闻战线也要以科学战略引领前进航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改革建设最前沿、生产生活第一线,传达党的声音,反映群众意愿,发掘基层亮点,展示城乡变化;要坚持“姓党为民”不动摇,把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贯穿于“走转改”始终,唱响主旋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走转改”就是这一精神实质的最佳体现。
3、“走转改”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新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推动者。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容半点忽视。可喜的是,通过“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群众,感知冷暖、倾听心声,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改变文风,不断提升了个人素质与精神境界。
二、“走转改”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当今社会,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沟通的方式丰富了,但是部分媒体和群众的距离远了、沟通少了、感情也有点淡了。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应以“走转改”活动深入而有效的开展为契机,增强新闻报道活动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众所周知,大公司、大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事先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听取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同理,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的期盼,帮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挂号难,难在哪》,正是因为抓住了“看病挂号难”这个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并对其作出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因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各界好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也是可圈可点。
今年春节期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结合正在开展的“百名记者进百村”活动,精心策划推出“新春走基层”活动。编辑记者沉下身、静下心,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深入农村最基层,感受农村新变化,反映农民新诉求,推出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基层群众纷纷称赞:“村里的新鲜事,好看!耐看!有嚼头!”例如,《十人带百户 山村好致富》报道了革命老区金寨县斑竹园镇桥口村的致富“金点子”;《小红薯“长”成大产业》记述了皖北颍上县耿棚镇淮北村80%以上农户从事红薯产业的创富故事;《“夜谈会”架起“连心桥”》为安徽开展的“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提供了生动案例。
【关键词】走转改 常态化 制度化
当笔者驱车百余里步行10多里到达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偏远农村采访一个特岗女教师时,当笔者双脚磨出血泡还坚持深入农户采访的时候,笔者真切看到了当地群众对媒体充满极大敬意和期待的目光。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铺开后,广大新闻工作者踊跃参与,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农村乡野、城市社区、企业厂矿、军营校园,推出了一大批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气息、传递着百姓期盼的优秀作品,一股求真务实、清新质朴之风扑面而来。
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三贴近”的根本举措,是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净化心灵、锻炼党性、增进群众感情、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走转改”的必要性和及时性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秉承时代使命,写出了许多优秀篇章,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体制的转换、社会的转型,新闻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很明显的。针对客观问题,中宣部五部委发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显得特别必要而及时。
1、“走转改”是应对当下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新闻媒体带来很多新的挑战。
新闻稿件内容的挑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社会热点,社会热点被关注度相对集中,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凸现一些新思想、新做法,涌现一些新人物、新群体。有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沉湎于“本本”之中,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缺乏应有的关注和了解;有的仅仅依靠第二手材料间接地接触实际情况,缺乏切身的真实感受。宣传工作远离实践的土壤,必然会失去生命力和说服力,难以发挥引领实践、引领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出发,深入基层,接触新事物、感受新气象,从而描绘出时代的主色调、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新闻写作方式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成了主要的信息集散地,只要轻点鼠标,各式各样的信息便扑面而来。这给新闻稿件的写作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一些人养成了惰性。有的人在写作时不是先实地采访、勘察,而是在网上搜索材料进行拼凑。这样的稿件内容干瘪而苍白,缺乏感染力。实践证明,凡是立足社会发展实践,紧跟时代步伐,把了解民意的重点放在基层,把宣传服务的主体定位在基层,以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才能不断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新媒介的挑战。受互联网的影响,新型媒介层出不穷,传统媒介的受众受到挤压。在此形势下,报纸等传统媒介必须借助优质稿件寻求突围,谋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优质稿件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走转改”中来。舍此,别无他途。
2、“走转改”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新闻战线也要以科学战略引领前进航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改革建设最前沿、生产生活第一线,传达党的声音,反映群众意愿,发掘基层亮点,展示城乡变化;要坚持“姓党为民”不动摇,把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贯穿于“走转改”始终,唱响主旋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走转改”就是这一精神实质的最佳体现。
3、“走转改”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新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推动者。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容半点忽视。可喜的是,通过“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群众,感知冷暖、倾听心声,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改变文风,不断提升了个人素质与精神境界。
二、“走转改”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当今社会,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沟通的方式丰富了,但是部分媒体和群众的距离远了、沟通少了、感情也有点淡了。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应以“走转改”活动深入而有效的开展为契机,增强新闻报道活动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众所周知,大公司、大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事先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听取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同理,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的期盼,帮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挂号难,难在哪》,正是因为抓住了“看病挂号难”这个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并对其作出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因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各界好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也是可圈可点。
今年春节期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结合正在开展的“百名记者进百村”活动,精心策划推出“新春走基层”活动。编辑记者沉下身、静下心,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深入农村最基层,感受农村新变化,反映农民新诉求,推出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基层群众纷纷称赞:“村里的新鲜事,好看!耐看!有嚼头!”例如,《十人带百户 山村好致富》报道了革命老区金寨县斑竹园镇桥口村的致富“金点子”;《小红薯“长”成大产业》记述了皖北颍上县耿棚镇淮北村80%以上农户从事红薯产业的创富故事;《“夜谈会”架起“连心桥”》为安徽开展的“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提供了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