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日记”成就“德育品牌”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军,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第六小学校长
  
  在当今社会,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备受溺爱。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认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紧紧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主题,创新思路,开辟了教育新途径,引领学生写“道德日记”,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写成道德日记并让它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一、 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道德
  ——有的写
  
  常言道:巧婦难为无米之炊。写道德日记与普通日记一样,要有丰富的素材,而素材又来源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有文章可写、有话可说,我校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切实可行、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征文、“爱国歌曲大家唱”等活动,引导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加强感恩情怀,认真总结感受体会,及时写作“道德日记”。
  二是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成立红领巾腰鼓队、小记者团和少年军校,组织文艺表演,开展“感恩行动”“扶老助残”、“手拉手”公益服务,举办“陶瓷文化周”和书画展,采取多种手段,强化道德要求,让学生的道德日记有内容可写。三是利用班队会、队日、节假日等时机,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等载体,大力宣讲古今中外、名人先贤的道德故事以及学生身边感人的好人好事,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演讲朗诵比赛、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同时有效地营造了“讲道德、做好人、会感恩”的浓厚氛围。
  
  二、 抓交流,引导学生认知道德
  ——比着写
  
  学生写的道德日记,记载了他们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的道德行为以及他们在家庭、班级、社会中遇到问题后的思考。为保证“道德日记”活动健康持续开展,学校从学校、家庭、学生三个方面入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鼓励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
  首先,要求老师定期对学生的“道德日记”进行认真细致的批改,把批改日记的过程,变成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通过撰写批语、个别谈心、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开导和激励。同时,对道德日记的写作情况适时进行小结,指出得失、找出原因。对于一些优秀的“道德日记”,其中有孩子记录的在感恩活动中、在家中的点滴感受,或贴到学习栏里供大家阅读学习,或由老师安排作者在全班读给同学听,或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进行每周日记名篇欣赏,或优选到学校的《道德日记期刊》中。
  其二,学校定期召开家长讨论“道德日记”并聆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发出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撰写“道德日记”,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讲文明、讲道德、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并要求家长引导孩子观察,并记录下来,引发思考。家长也表示会把孩子在家的良好行为,比如向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让孩子作为“道德日记”记录下来,同时希望学校也多布置一些这样的道德实践日记。
  第三,学校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分享收获、共同进步。学校多次召开学生“道德日记”自主对话交流会。在交流中,学生感想特别多,他们不仅谈到具体的做法,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我校四(1)班学生吕明哲同学就说:“如果一个人乱扔纸屑,其实扔掉的不仅是垃圾,还有作为人最宝贵的品质。”还有同学说:“学校要我们写‘道德日记’,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还要影响别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类似的语言还有很多,也让我们感觉很惊讶,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见识,这样深刻的理解。
  以上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写道德日记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所感,然后有所想所悟;最后有所记所做。这样,由实践到理论、再用自己的所悟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就达到了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
  
  三、抓拓展,引导学生强化道德
  ——坚持写
  
  一是在形式上拓展,力求形式丰富、富于变化。只要是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学生道德日记的记录范围,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做出评语,形成“道德日记”家校互动机制。二是在层级上拓展,力求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在风气较差的班级,开展“批评类(表扬类)道德日记”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学生存在年龄和年级的差异,我们对学生撰写道德日记要求的程度也就不同。提出“低年级抓启蒙、重感知;中年级抓诱导、重习惯;高年级抓养成,重体验”,把“道德日记”渗透德育全过程。三是在载体上拓展,营造人人讲道德、时时受教育的良好环境。进行“道德日记”评选,利用橱窗、黑板报、广播、期刊形式进行交流,开展“道德日记”评议。四是注重宣传,扩大影响。从开展“道德日记”这个活动以来,我们借助《江西日报》、江西文明网、《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瓷都文明网、景德镇教育网、《景德镇党刊》等媒体发表关于这个活动的报道30余篇。通过活动成果展示、论坛交流,引导学生自觉接受道德洗礼,提高道德水平,使全校师生深受鼓舞。
  至今,学生“道德日记”优秀作品已汇编成三册,学校在学生中开展“道德日记”的做法也已申报为省级课题。“道德日记”已经成为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外懂得遵守公共秩序、讲卫生了;在家懂事,知道孝敬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学校知道懂礼推让,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了。可能学生们做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也可能是被动去做这些事,但时间久了,养成习惯的孩子会自觉地去做,会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感恩社会、感谢父母与老师、关注周围环境,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也验证了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开展“道德日记”的最终目标。但愿“道德日记”这支德育之花越开越艳丽。
  责任编辑/齐欣
其他文献
“社会”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是人有饭吃,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
进入工农小学,弥漫校园的,是昂扬勃发、个性彰显、不甘平庸、寻求改变、积极向上的师生精神状态。这样的风貌源于工农人同频共振、凝练礼乐文化,以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新故事。    一、文化植根    工农的文化主题是“礼乐”,师生把“礼乐”文化的传承当做追求的理想,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  1.深挖“礼乐”文化之“根”  常德地方音乐精彩纷呈,如常德丝弦、湘北大鼓、常德花鼓
你有上天洒下的阳光雨露,滋润多少纯洁的心灵;你有大地捧出的多情甘泉,养育多少美丽的生命;
常德市第四中学是一所城区初级中学,建校时为“明义中学”,69年来,学校秉承“明德、尚义”的办学思想,始终注重学校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核心集体——班集体建设。近十年来,学校班级管理走过了一条“管—导—合作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之路,并以班级管理改革为契机,拓展合作自主管理范围,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的客体式德育向新课程下的主体式德育模式的转变。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2009年6月,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以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一举中标。申报这个课题来自一位专家的启发:“很多百年老校不重视自己悠久的历史,在比拼升学率的同质化道路上艰难跋涉,原本鲜明的文化个性则消失殆尽;相比之下,你们学校是做得比较好的。”的确,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并把塑造学校个性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文化寻根    我校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在审视当前学校德育现状时,却发现它始终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德育目标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操作;德育内容针对性弱,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活动时政性强,缺少长远规划;德育途径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创造;德育评价注重外在,忽视内心体验。学校德育如何从原有的模式中突围出来,提高德育实效是
房基,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祁晶,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有人告诉在贵州山村里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人类主要需要学习的是文化,而文化主要是语言和语言能表达的东西”,并建议他“围绕着故事,让学生根据故事来画画、造故事中的东西、编歌曲,把这些都写出来”[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把德育故事看做文化中的一个事件,对这个事件好坏的考量应当建立在能否反映
德育生命力的触发器在于重体验,重感受。学校实施“红色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我县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特定的“红色经典世界”中去触摸,去感悟,进而受到熏陶感染,立德修身
斑点叉尾鮰繁殖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又称为鲶,原产北美,自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来,已在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该鱼品质优良,养殖效益高,近几年苗种生产常供不应求
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德育“言行”不一,真的很尴尬。这是一个真问题,不是伪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某个地区某个学校的个别问题。德育的尴尬,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尴尬。为了不让德育尴尬,说到底,应该让德育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使其呈现原本的状态和面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使教育不再扭曲,让整个教育恢复原本模样,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进而,使我们不再纠结,让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去办事。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