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核查与价值平衡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种族主义一直是移民社会的顽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种族主义事件成为西方社会的核心焦点和媒体报道的重要议题。而让西方新闻行业担心的是,一些种族言论以更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的形式借助大众媒体广为传播,媒体如何避免成为这些观念社会再生产的舆论工具?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种族极端言论?选取2017年8月“夏洛茨维尔集会”①以来,美国媒体对于种族主义者有代表性的访谈报道,深入分析新闻文本中的话语建构,同时结合美国新闻业界的相关讨论,探讨新种族主义话语与新闻专业话语两种力量的角逐与平衡,如何共同构成了媒体报道的话语秩序。
  【关键词】事实核查;话语建构;新种族主义;访谈报道
  近年来美国围绕移民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冲突频发。2017年在白人种族主义者举行的“夏洛茨维尔集会”(Charlottesville rally)上,新纳粹分子驾驶车辆冲入反对他们的人群,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这起公共事件仅仅是美国种族冲突的一个表征,更让人不安的是大众媒体上的种族主义极端言论越来越具有煽动性。
  2018年8月10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以下简称NPR)播出的一则人物专访受到了各界指责。访谈对象是一年前夏洛茨维尔集会的策划者杰森·凯斯勒(Jason Kessler),节目播出时正值夏洛茨维尔集会发生一周年,他正在华盛顿策划另一起种族主义游行。[1]采访中,凯斯勒否认自己是种族主义者和极端主义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公民权和人权的倡导者,并且在节目中大肆宣扬白人的种族优越性,以及美国白人的人权正受到威胁等言论。NPR的专访报道为新闻业提供了一个讨论议题,即是否应该直接报道以及如何报道种族极端言论。
  一、专业话语缺失与“懒新闻”质疑
  业界对NPR的质疑首先来自是否该以访谈的形式对种族主义者进行报道。凯斯勒出现在美国国家级别的公共媒体平台之上,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一直以来,政治观点为了获得媒体传播渠道曾经想尽一切办法,凯斯勒在NPR接受访谈轻而易举地将公共媒体变成了他抒发政治宣言的渠道。但也有同行认为媒体作为平台不应该对种族主义者进行限制[2],而应重点着眼于如何报道上。更大的质疑是针对记者金(Noel King)在专访过程中的表现。由于在专访中记者基本上没有对凯斯勒的极端言论给予有力的回应,因而有人将这则访谈报道称为懒新闻(lazy journalism)。
  通过访谈文本我们可以看出凯斯勒的言论具有典型的“新种族主义”②特征,按照惯用方式着重强调自己的中立身份,断然否认自己是种族主义者,并且只就当下受歧视者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发表评论,比如指责美国黑人群体的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机会、贫困状况,以及因此带来的吸毒和犯罪等不理想的现实情况,并将这些问题归咎于他们缺乏取得成就的动力和欲望,过多地依赖社会救济过日子。新种族主义可以被描述为“更间接、更微妙的种族主义”[3],在节目中凯斯勒透露出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美国有色人种落后的经济状况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社会的原因。这与当下美国经济下行、社会矛盾激化环境下的民众心理颇为契合,因而这种言论更具有社会说服力,也就更需要新闻专业话语进行话语制衡。
  如果深入访谈文本,记者金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提问。比如第一个采访段落,在对方反复强调白人的权利在美国正遭受限制和践踏时,金对凯斯勒的一个关键用语进行了追问:“为什么说白人没有足够的话语权?”遗憾的是这个提问并没有提供反驳性的事实,只提出为什么的疑问,这反而给了对方一个深入阐释的契机。对方接着论述道:“在美国黑人的集会被看作是争取民权的表现,但是现在白人争取利益的集会却被禁止。”这个论述听起来似乎符合逻辑,但其实是典型的脱离历史语境的一种表述方式,而且完全不顾种族主义集会引发流血伤亡的现实影响。
  新种族主义不再像以往的种族主义那样,以言语和人身攻击的形式公开进行人种歧视,而是从理念上信奉所谓的“民主平等主义”[4](democratic egalitarianism),仅强调当下的平等。遗憾的是记者金对此并无追问,也没有试图突破对方的话语框架,以至于访谈变成了对方抒发政治理念的独角戏。由此报道中展现出的种族主义话语具有非常强烈的合理性和诱惑力,虽然记者在节目开头就提醒说:“你们将要听到的一些言论是种族主义的,具有冒犯性的。”但这些补充并不能改变整个报道的话语结构,也没有减少同行对于该节目的指责,他们认为这个节目是让受访者可以没有挑战地传播自己的极端思想。[5]
  二、对种族极端言论的话语制衡
  从批判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的建构,观点和价值暗藏于具体的言辞和语言结构之中[6]。话语不仅是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它还会不断确认和强化、生产现有的社会结构,推进或阻礙某种社会进程。就此而言,新闻报道是各种话语进行自身建构和权利争夺的场所,NPR这则报道引发的争议其实质是种族主义话语和新闻专业话语在报道中建构失衡的表现。
  2017年10月16日,《赫芬顿邮报》(HuffPost)也曾经专访过白人种族主义者[7],不同的是,这篇报道对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了大量的事实核查,从报道形态来看,视频节目不仅包括记者与当事人的对话,还包括记者的独白式阐述以及纪实影像信息的补充,这些信息的提供对采访对象的极端言论进行了话语制衡。在这则报道中,斯宾塞同样对于自己种族主义者的身份立场予以否定,而《赫芬顿邮报》记者的事实核查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比NPR的报道,《赫芬顿邮报》对于人物身份立场的事实信息补充和呈现更加主动。在采访对象否认之际,新闻专业话语给出了大量背景信息,即斯宾塞以前所发表的各种种族主义言论和相关活动。对照两家媒体,NPR只介绍了采访对象当下的行为,即强调他在夏洛茨维尔事件一周年之际在华盛顿组织的游行活动,而《赫芬顿邮报》的人物简介中却暗藏话语装置,既表明了采访对象是“另类右翼”的领导者身份,又用了“他所谓的”来修饰限定“另类右翼”,暗指该组织的地位和合法性值得存疑。同时还增加了重要的人物背景信息——“曾经因为宣传纳粹言论当街被打”[8],并附带其他文章链接,文内以“白人种族主义者”对斯宾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详细介绍了他此前的种族主义言行,可见《赫芬顿邮报》对于他的关注是有延续性的,这些信息直接体现了媒体对于采访对象和他们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判断。   对斯宾塞访谈言论的事实核查还包括这次演讲的缘起、现场情况和事后影响等方面。斯宾塞称他们的理念很受欢迎,有人希望了解这些理念,所以演讲势在必行,但是记者独白道出的核实信息是:“并没有人邀请他来福罗里达大学,他本来希望9月份来作演讲,但是当时大学方面予以拒绝。他以起诉相威胁,大学方面的态度才转为缓和。”并且在节目中还提供了其他相关信息,比如这次演讲耗费了大量的安保经费。
  事实核查还在采访之后继续进行,在佛罗里达大学演讲之前,斯宾塞的言论和之后的行为有明显的出入。比如访谈中他的表述是:“我并不想当一个传教者,我希望能有一些质疑”,而在其言论之后节目编辑呈现的画面是演讲当天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场面,斯宾塞在讲台上高喊口号,人群中发出巨大的呼喊响应;斯宾塞认为他的演讲是温和无害的,是反对他的人在进行暴力活动,而记者用独白的形式告诉观众:“就在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天,在斯宾塞离开学校菲利普斯表演艺术中心的舞台大约一个小时,有人看到他的三个支持者开着车在校园里横冲直撞。警方称他们尖叫着‘希特勒万岁!’甚至向抗议人群开枪,现在这三个人已经被警方依法监禁。”演讲现场的画面以及演讲之后种族主义信徒带来的混亂都与他所表述的正当、无害、非暴力有着天壤之别,从而这期报道通过展现言论观点与现实影响之间的反差来让人们看清新种族主义的本质面目。
  三、事实核查作为新闻的话语策略
  美国的种族主义事件作为焦点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新闻媒体的关注对象,新闻报道也就自然会成为各种社会权力团体争取意义解释权的意识形态战场,本文所涉及的案例中新闻专业话语与种族主义话语的交锋实际是对言论场域的争夺,用梵·迪克的话来说:“新闻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因为它必须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9]
  通过考察美国新闻业界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业界已经普遍认可在访谈报道中新闻专业话语建构的必要性,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认为记者应当采取立场中立,倾向于隐藏价值观念,更多地引用采访对象的观点。[10]通过对以上两则报道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媒体报道如果单纯展现种族主义言论而忽略新闻专业话语的报道则被认为是懒新闻。对金报道的最大批评声音也就在于这则报道是将公共舆论平台拱手让给了种族主义者。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究竟该如何报道极端言论?从《赫芬顿邮报》的报道可以看出,对被采访者言论进行事实核查是新闻专业话语建构的必要策略。
  事实核查应该贯穿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在采访准备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必须对现象和观点进行长期的关注,《赫芬顿邮报》记者在现场对集会有过现场观察和报道,所以在斯宾塞对一年前集会的社会影响进行虚假描述时,他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观察并不像他说的那样,直接指出新种族主义者的集会并不是他所说的和平无害的。这则报道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被记者质疑集会引发骚乱时斯宾塞并不服气,“你在现场吗?”他反问道。“是的,我在现场”,记者并不着急,坚定应答。在采访之前的积累和准备为采访中的突破对方的话语框架提供了充分的事实准备,当事实核查与种族主义者当面采访表达的言论针锋相对时,记者的语气语调并没有咄咄逼人,而是用事实进行平实而有力的回应。
  事实核查更主要意味着对采访中所涉及的事实、观点进行一系列的事后验证,它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当场反驳,而是通过核实补充进来的事实信息与其言论进行对照,形成反差。金在采访过程中质疑无力的主要原因是事实层面的缺失,事实层面包括对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事实考量。比如民权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拿白人集会与民权运动中的黑人集会作为对等物是对历史的扭曲;现实维度的事实则是更为有力的事实性质疑手段,比如他们在言论中否认自己是种族主义者,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种族主义者的行为方式;言论中认为自己的观点行为是无害的,但现实中却带来了明显危害。这些事实的提供是必要的,它们会帮助受众全面了解新种族主义,而不是听信其言论,任由其传播。
  在种族主义话语与新闻专业话语的话语建构互动过程中,记者对采访对象言论进行事实核查的作用非常关键,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建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事实信息的提供和处理。尤其是对于种族主义者所表述的身份指认、自身行为进行事实核查,没有这些积累,就无法突破极端言论的话语框架。通过文本我们可以看到,NPR没有事实核查的报道无异于将麦克风转让给了新种族主义者,新闻专业话语的缺失很可能会让媒体的性质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新闻信息发布平台变成了传播新种族主义理念的工具。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真相语境下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BXW031)的阶段性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院级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9YJ030011]
  注 释:
  ①2017年8月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发生的骚乱被认为是极右翼势力抬头的标志性事件。
  ②“新种族主义”一词是1981年马克思主义电影教授马丁·巴克(Martin Barker)在支持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在英国崛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创造出来的,指的是将移民描绘成威胁的种族主义公共话语。
  参考文献:
  [1]Jason Kessler On His 'Unite The Right' Rally Move To D.C.,https://www.npr.org/2018/08/10/637390626/a-year-after-charlottesville-unite-the-right-rally-will-be-held-in-d-c
  [2]https://www.cjr.org/the_media_today/npr-charlottesville-kessler.php.   [3]Cole,Jeffrey(1997)The new racism in Europe:a Sicilian ethnogra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1-23.
  [4]TEO,P.(2000).Racism in the news: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ing in two australian newspapers.Discourse & Society,11(1),7-49.
  [5]Elizabeth Jensen,Kessler Interview Puts Spotlight On How To Cover Racist Viewpoints,August 13,2018,https://www.npr.org/sections/ombudsman/2018/08/13/638153970/kessler-interview-puts-spotlight-on-how-to-cover-racist-viewpoints
  [6]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导言[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4.
  [7]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richard-spencer-interview-huffpost-university-of-florida_us_59ef9b1ee4b0b7e632658b44
  [8]Hilary Hanson:White Nationalist Richard Spencer Punched In The Face On Camera,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richard-spencer-punched-face-inauguration_us_588374a1e4b070d8cad2b1f0
  [9]梵·迪克.作為新闻的话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
  [10]艾伦·贝儿,彼得·加勒特.媒介话语的进路[M].徐桂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含义和物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和多元,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书法艺术家逐渐挖掘出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综合发展中,现代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更广泛地受到了艺术设计者的关注,在汉语言文字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更具创新性的价值。《汉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安
期刊
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经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国画在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效果、美育传播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从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说,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国画艺术的专业教学,二是国民艺术与文化素养的美育教学。在高校国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发展中,高校及教师也需要根据国画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协调与统一。董立军编撰的《国画教学》(2006年4月四川美术出版社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家河南”微视频工程是区域形象媒介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其作品以准确的选材定位、独特的传播策略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探索出一条区域形象影像建构的新路子。其范本意义在于丰富区域形象宣传片的影视表达方式、引领互联网短视频健康发展等。但“老家河南”微视频也存在着文化符号不够典型、专业化水平不高、营销策略有待进一步规划提升等问题,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老家河南”;微视
期刊
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沟通与传播互动之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特性正在不断强化,语文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与“学”的互动,而是广泛拓展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等传播渠道和平台之中。由耿红卫编著的《网络语文教育建构论》(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环境,对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语文教材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空间虚假信息与误导性言论频发的背景下,事实核查新闻应运而生。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事实核查不同,事实核查新闻是针对公众人物的言论进行验证与审核后所形成的新闻成品。事实核查新闻实践在核查对象选择、核查机制运作、评判标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操作规程。虽然事实核查新闻仍具有一定的市场化逻辑与立场偏向,在改变公众人物言行、影响公众态度方面存在局限,但它在维护公众知情权、保障新闻真实性
期刊
【摘要】电视是声画并茂的艺术,声音在电视节目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但相较于人们对影像效果的推崇来说,声音的作用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声音是最古老最丰富的表意元素,人类社会一切思想观点的表达,都是以声音为基础的。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作用远不止于展现情节、渲染气氛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通过对几部优秀的纪录片进行分析,研究声音的丰富功能,探讨出声音的精细化设计在主题表达过程中能够起到的
期刊
2019年4月13日,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华夏传播研究会发起的首届“礼文化与华夏传播研究”工作坊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  本届工作坊以“新时代 新路径 新发展”为理念,共分为“会议主題发言”“华夏传播研究分享”“青年学者礼文化研讨”和“博士生礼文化论坛”四个部分。专家学者们从传播学本土化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华夏传播、先哲智慧、礼乐文明及其与中国、世界发展的时代关联,在学术争鸣过程
期刊
【摘要】认为网络平台是自己的麦克风,把公共领域视为私人领域,有人就会大量兜售求生害义、有伤风化的信息,给“自媒体”植入原罪。网络平台不是自媒体,而是名副其实的“共用媒体”,富有表达民声的重要使命。遵循四种规诫和四条运营规则,共用媒体才能体现社交平台的公共性和圣洁性。  【关键词】自媒体;原罪说;平台的公共性;共用媒体  网络公共平台已达到相当普惠的程度,每个人利用它可毫无障碍地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
期刊
将传播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代小说的研究相结合,开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宋莉华先生撰写的《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200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考察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专著。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社会背景与分期、印刷技术的演进与小说的传播方式、影响明清小说传播的几种符号、明清小说的流通渠道、小说传播中的文化增值效应等几个方面
期刊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的应用实践能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效减少个体之间的矛盾和损耗,提高共同体的实践效率,让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解放和提升。由刘海江编著的《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理论及其演变过程的首次系统化研究成果,指出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著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纽带关系和作用,把人与人在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