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何尝不就是“牛百岁”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深重的十年浩劫曾使中国电影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才真正获得新生。当年,赵焕章是一位在新时期崛起的有强烈艺术追求的中年电影艺术家,他独立导演过近十部故事影片,其中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被誉为银幕上的“农村三部曲”,这三部影片都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喜盈门》和《咱们的退伍兵》还分别被授予金鸡奖的“荣誉奖”和“特别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电影中占有显著的位置。许多人惊呼上影突然冒出一位土生土长却出手不凡、擅长导演农村影片的导演,可当时他已五十岁左右,可算是大器晚成呀。
   赵焕章是我的老同学、老战友,又是老大哥。老赵、杨公敏还有张亮和我,原在同一所中学,只是我和公敏、张亮是初中生而老赵是高中毕业生,同时踏上革命征途,成为人民文工团团员的。
   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石方禹访美归来,他逢人就高兴地说:“影片《喜盈门》在美国打响了,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一部影片!”石方禹一九八一年初把影片带到美国,放映第一场,便博得观众满场喝彩。原来,影片所表现的敬老爱幼、赡养老人的家庭伦理道德主题,恰恰是美国现实生活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赵焕章没有进过专门的电影院校,他是文工团出身的电影工作者,他的仪表就如同他拍摄的农村片一样朴实,他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就像农民一锄头一锄头种田那样,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实践中走过来的。老赵大高个儿,我们开口就叫他“赵老大”。当年赵老大一身灰布中山装穿在身上显得短小,廉价的猪皮鞋好像从未认真擦过油,一说话先眯着眼睛笑呵呵的,让人感到特别亲切。
   赵焕章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艺术生活道路。他青春年少时在山东济南读了六年中学,高中毕业时正值济南解放,他报名参加了山东人民文工团。不久,便被分配在秧歌剧《王秀鸾》中扮演主要角色张店臣,他刚上台时紧张得双腿打哆嗦。后来被整编到山东大学时,他开始在话剧《红旗歌》《锅铲》中担任角色。老赵至今认为,他的“启蒙学校”就是山东人民文工团。
   一九五○年,剧团编入山东大学艺术系学习,他又在话剧《战斗的成长》中饰演赵志忠。一九五二年,他被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作为演员来到上影,却一次也没有在银幕上扮演过真正的角色。当时的小赵第一次被分配在影片《斩断魔爪》中饰演科长。他兴高采烈地来到摄影棚,可是一排戏,导演沈浮就直摇头,既不满意他的表演又不满意他的形象。刚从老区来的小赵,当然要服从导演,改演了一个无名无姓、一闪而过的群众角色。但是小赵在摄制组工作中时时处处跑在前面,对场记和导演的工作帮助很大,这样,他对电影场记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第一次担任场记工作,是佐临导演的影片《为了和平》。以后,又陸续在六部影片中担任场记。多年的场记工作使他熟悉了电影制作的各个部门,为以后做导演打下了殷实基础。
   一九五七年,他在《羊城暗哨》影片中担任助理导演。老赵的工作作风踏实,兢兢业业,认真仔细,讲究实干,他被誉为上影厂最得力的导演助手之一。后来他在影片《水手长的故事》《鲁迅生平》(纪录片)《碧玉簪》等中担任副导演,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和讲究实干的作风。一九五八年开始,他与徐韬联合导演了影片《下乡赶脚》,与范莱联导了舞剧片《蔓萝花》,与天然联导了《他们年纪轻》等。他师出无门却博采众家之长,从黄佐临那儿学到对影片的整体构思、人物基调和表演的掌握,从吴永刚那儿学到对电影特性的发挥、镜头角度的调度,从徐韬那儿学到对戏的处理的内在逻辑性和条理性等等。赵焕章年轻时像一块海绵,兼容并蓄,从老一辈和其他艺术家身上吸收了不少长处。
   赵焕章宝贵的中年时代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这期间他与傅超武联导了《战船台》,与鲁韧联导了《俺村来了新媳妇》,自己独立导演了《管得好》。这些影片都已随着历史而消逝了。在那样的岁月,他的创作激情,他的艺术才华,事实上是被淹没了。一九八○年,他五十岁了,导演了《海之恋》。到这时,他从事电影事业二十八年了,参与了那么多影片的创作摄制,《海之恋》才是他独立导演的第二部影片。这部影片采用黑白与彩色交替的画面,悲则悲得深沉,喜则喜得热烈,从多方面揭示了十年浩劫中年轻人的生活命运和内心世界。这部影片上映后,观众好评如潮,大受欢迎。
   老赵在导演风格上追求真实、自然、顺畅、简洁,构思比较严谨。他导演的影片中,很少看到花里胡哨的“闲笔”。这里,我提两件事。在影片《海之恋》中,本来有一段南下与立秋身穿西装礼服结婚的幻觉镜头,最后老赵下决心把它剪去了,代之以反复出现的海鸥飞翔镜头,使人物的命运得到更深沉有力的展现。再如影片《喜盈门》中,老爷爷雨夜被迫离家出走一场,本来有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唱的一首插曲,歌声倒也悲愤欲绝催人泪下,可是当老赵听了不少同志的意见后,还是决心剪去了这首歌。影片后来在美国放映,由于当地观众难得看到一部没有插曲的中国电影,这也成了《喜盈门》大受欢迎的一个小小因素。电影“农村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赵焕章的艺术风格,它们以严谨的整体构思、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味,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八亿农民的深深喜爱。《喜盈门》突破国产故事片历史最高上座率,观众近七亿人次。山东农村还出现了“村村都有牛百岁,户户丰收喜盈门”的春联。“水莲”式的媳妇、“牛百岁”式的农村干部、“方二虎”式的退伍兵,成了许多人仰慕的对象。
   赵焕章刚接到《喜事盈门》(即后来的《喜盈门》)剧本初稿时,全国各电影厂拍农村题材的影片不甚了了,那时比较时髦的要算反映地下斗争或异国情调之类的题材了。可是老赵独具慧眼,他被《喜事盈门》剧本浓郁的乡土气息陶醉和吸引了,他不仅爱上了这个本子,而且甘当不挂名的剧本编辑,一次又一次地协助农村业余作者辛显令同志讨论、修改剧本。他特别珍借剧本的“土”味,一开始就提出,不搞情节的曲折玄乎或生硬噱头,要在挖掘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开掘家庭伦理道德的主题上狠下功夫,一定要拍摄一部朴实感人的“庄户电影”,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面貌。《喜盈门》的创作始于一九七九年。那时,“高、大、全”的流毒尚未肃清,所谓的正面人物,几乎无一例外作为“主角”,占领着电影的“世袭领地”。显然,赵焕章把转变人物强英作为一部影片的主角来刻画,就必须打破“左”的思想樊笼。他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敢于“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鲁迅语),在影片中重墨描绘在亲戚关系中常见的生活:强英如何顽固守卫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制造婆媳、妯娌、姑嫂之间的不和,虐待年迈的老爷爷,结果也带来小家庭的濒于破裂。情节并非惊天动地,都是从针头线脑的生活小事中提炼的:一条涤纶裤料的误会,一架大衣橱的争让,一次吃两样饭的风波,甜甜蜜蜜的私房话,婆婆妈妈的说长道短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冲突和不平衡。对强英的转变,也不是靠正面说教,而是动之以情,终于使她和丈夫破镜重圆,并改变了她对老人不敬不孝的错误态度。影片拍摄得情景交融,意趣盎然。    那年秋天,当老赵就要率领《喜盈门》摄制组去烟台农村拍摄外景前,我在电影局资料室遇到他,他正捧着一册册厚厚的国画集、年画集,入神地翻看着。我俩是山东老乡,谈起秋天的胶东半岛铺金叠翠的丰收景色,真是津津乐道。老赵指着一幅画着丝瓜、葫芦的国画深有所感地说:“这在咱们山东故乡可是到处可见哪……”当我欣赏影片《喜盈门》时,影片果然是朴实、细丽、炽烈的农村年画风格,可见老赵早已胸有成竹了。
   影片《喜盈门》的成功,给赵焕章带来意想不到的荣誉。但《喜盈门》不过是老赵钟情于农村题材影片的好的开始,此后他勤勤恳恳地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又接连导演了《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奏响了电影“农村三部曲”。
   记得当他拍完《咱们的退伍兵》时,我去赵焕章家串门,当时我不知道他导演的新片《咱们的退伍兵》在京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刚迁入新居,还未认真收拾过,房间空荡荡的,一张比缝纫机台板略大的旧写字台,一个堆满书的老式书橱,算是最引人注目的了。我俩没聊几句,《文汇报》记者寻踪破门而入,漫谈式的采访,话题从《咱们的退伍兵》送审获高度评价的“重大新闻”,談到“农村三部曲”的佳话。记者告辞后,室内烟雾腾腾,老赵打开窗门,夜色朦朦,冬日夹着严寒的清风吹了进来。
   “你不知道,从北京到上海,这些天,我听到的赞扬和鼓励太多了,过了。我自己需要降温、清醒,对吗?”焕章从来没有像这样郑重其事地对我讲过话。此刻,他那股子憨厚、谦诚、略带几分幽默的神态,使我不得不以钦佩而又有些“同情”的目光点头称是。
   从此,老赵走上了一条浴满阳光的康庄大道。他勤恳而执着地追求着,探索着,几乎没有好好过过一次春节,每年有七八个月在北方农村生活、拍戏。他虽是一位又高又壮的山东大汉,却患有严重的胃窦炎,痛起来脸上直冒冷汗。可有一次他对我说:“咱家乡的面食对我的病倒有好处哩……”说罢呵呵大笑起来。
   记得在一九八二年的十二月,我和焕章一起睡在山东省荣城县成山卫公社铺着电褥子的热炕头上。夜已深了,远处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山村的夜晚显得更是静谧。我俩都兴奋得睡不着,老赵笑呵呵地问我:“老弟,怎么样?这一趟没白来吧?”那次我们是带着《咱们的牛百岁》送片下乡,他告诉我,他喜欢山村的清风,田野的广袤,村舍的恬静,甚至农舍炕头上的山东年画,但他更喜欢新农村的沸腾生活和那些质朴热诚的老乡。他说起我们白天和晚上刚刚见过的牛百岁的原型老支书代宗学、干部曹进启,菊花的生活原型浦英娜,简直对他们家里针头线脑的小事都了如指掌。他带着深深怀念之情告诉我:“田福的生活原型张瞎子不久前因为喝多了酒,死了……”我们沉默了一会儿。老赵真的就是一位纯朴、直爽、重感情,甚至有点儿土里土气的老农,这牛百岁何尝没有他的影子?
   如今银幕上优秀的农村电影久违了,让我更加感到老赵的可贵。不知廉颇老矣的老赵还能执导筒么?
其他文献
选择心室起搏部位是实现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有不少研究结果显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右心室间隔
随着沪深股指的一滑再滑,沪市指数从今年最高时的2245点跌至10月16日的1655.90点,而且市场观望气氛依然浓厚,成交萎缩的势头还没有明显的逆转迹象,短暂的反弹上攻乏力。与上
今年4月20日晚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旅居该国的著名美籍华人钢琴家巫漪丽在观听音乐会结束后,突发急病,不幸去世,走完了她89个春秋的人生之路。网上立即转发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报道她去世的消息,很快热爱她的音乐听众和她曾工作过的上海交响乐团的老同事闻讯,都纷纷在朋友圈和微信中表达了对她匆匆辞世的怀念和惋惜之情,高度赞扬她一生为音乐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她有口皆碑的精湛演奏技艺。巫漪丽
期刊
2013年5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受到6架枭龙战机全程护航的最高礼遇。为来访的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总理专机实施护航,是对来访专机和来宾的最好保护,同时也体现出对来访国的高度重视和尊重。不过在国际上,如何护航、派多少架飞机护航并无统一标准,2架、4架、6架、8架的情况都曾有过。从安全角度讲,在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使用2架战斗机护航足够了,且仅限于礼节意义,所以绝大部分都不会挂载
近日,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在美琪大戏院落幕了。由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战上海》,在展演的三天期间座无虚席,展演结束话题升温,观众围绕着让人耳目一新的杂技剧形式展开热烈讨论。在杂技剧《战上海》展演期间,记者深入剧组大后方,独家揭秘这部原创作品。   该剧目是上海杂技人也是海派杂技首次制作真正意义上的红色题材、军事题材杂技剧,而以杂技的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来全面展现“上海战
期刊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4例,其中确诊冠心病患者264例,排除冠心病者60例。
电影艺术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与戏曲如影随形。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之后戏曲一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银幕题材之一。为向那些传承创新戏曲电影、续写“戏曲与电影之缘”的艺术家表达致敬,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8年度表彰大会特授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传承国粹,精湛银幕”特别荣誉。   评委会的表彰词是:从戏台之上到银幕之中,耄耋之年的
期刊
目的:回顾分析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CHD)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的45岁以下女性和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
毫不夸张地说,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从“上海之春”的舞台上诞生的。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上,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小型芭蕾舞剧片断《白毛女》,这场演出正是后来轰动一时的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最早雏形。一年后的1965年,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正式亮相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经上演,便引发强烈反响,并持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55载光阴倏忽而过,人们对“白毛女”的关心从未淡去。前两年,
期刊
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到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沪产电视剧的第一个扬眉吐气的黄金时代,《家春秋》《孽债》《十六岁花季》《上海一家人》《上海的早晨》……用现在的话说,都是现象级的作品,播放时几乎万人空巷。那几首主题歌,在当时也是人人传唱,至今仍有余响,足见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这些作品红了,首先是戏红了,然后红了演员、导演……而在这些风华的背后,有一个幕后英雄,她或是编剧,或是编辑,或是策划,却不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