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父职教育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曾写“台湾有个好父亲”一文,其中写道:蒋介石对蒋经国读书的内容和方法最为关切,特别重视国学教育。他指导蒋经国要读好“四书”,尤其要读好《孟子》、《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等。
  蒋介石说,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他细细参阅。蒋经国偶尔身体有病,蒋介石回信就说是他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蒋介石还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书交给他读,书中有蒋介石的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
  1937年4月27日,蒋介石写信指示:“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蒋介石为何如此重视曾文正公的家教思想,为解此疑惑,窥其中之奥妙,九月上旬,笔者又去访问了曾文正公的故里——湖南双峰荷叶镇。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人。少聪敏好学。1838年朝考点翰林。他推崇程朱理学,笃好古文,对乾嘉训诂诸书,也有涉猎。他接受各个学派的滋养,成为中国近代集封建思想文化之大成者。
  1871年9月3日,曾国藩同李鸿章一起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学习,1872年11月,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由容闳等带领赴美,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之先河。
  曾国藩不是教育家,他的一点教育活动是零碎的,但是在他的《书札》、《家书》、《文集》中却饱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如他认为, “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八至十世”。这里所说的“务农读书”,就是他对家中兄弟和子女的教育中反复强调的“耕读为本”或曰“半耕半读”的思想,尤其是曾国藩的治家、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家风的精髓在耕读
  
  故居里的这副楹联最能概括曾文正公的理想家风。上联中明确提出:家风半读半耕。他认为应当“耕、读”并列,不要丢失农家子弟的本色。“耕”(包括种菜、养鱼、养猪等)可养子弟勤劳之品质并使家衣食足而有生机;“读”则可使家有书香之气。二者结合,则既能提高子弟的各种能力,又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在耕读教育方面,曾国藩强调:“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又严格规定:“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椅、牧粪、锄草,是极好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氏把“耕读”教育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它是家道充满活力、延续不改的辅助力。如果不进行耕读,家庭就像一辆车没有了润滑油一样,会影响其运转的。所谓“耕”,在他看来,就是家中男子要耕地施肥,种菜(蔬)、养鱼、喂猪等;对家中女子主要是“学洗衣煮菜烧茶”、制鞋、做小菜等他规定的日定功课。如他规定女儿、儿媳每年必须做鞋一双,以考其女工,必须“作些小菜如腐乳、酱菜”之类。至于“读”,并不只是读四书五经、八股试帖之类为今后中举做官打基础的书,而是要读能经世致用的书。读书并不求其子孙做官、发财,早日成名,只求其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氏家族立家的“八字诀”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中的核心内容仍是“耕”与“读”。对此“八字诀”,曾国藩要求要“永为家训”,一再叮嘱诸弟“断不可一日忘之,忘则家或败矣”曾国藩用精辟的语言阐述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的确,但凡杰出之生命,无不是刻苦治学的。
  曾国藩还利用自己好学的行为勉励儿子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1、读书目的在明理
  曾国藩一生拜相封侯,但他教育子女:“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还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天命,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又说自己志在读书著述,不克成就,每自愧悔,“泽儿若能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余所好之八种,一一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则余欢欣快慰,夜得甘寝,此外别无所求矣。”
  他日理万机,但对于子女的教育从不懈怠,在家书中反复叮咛:“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历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尤易于贻万世口实。……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吾当军事极危,辄将此二事叮嘱一遍,此外亦别无遗训之语。”
  2、读书的方法在读、考、问、思、行结合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靠勉强磨炼,考、问、思、行结合才行。他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道,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进,才又渐充。”
  他主张,买书不可不多,看书不可不知选择;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等,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方法,并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言传身教,易于使人接受。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的严格督促及耐心指导下,“自幼究心经史”,后“潜心有用之学”,研读经世致用的书籍,以后又学习英、法语文和西学洋务,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他、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那么该读什么书呢?他对不同的个性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如要求大儿子攻小学、诗文、天文等,要小儿子攻算学。大致说来,曾国藩认为学问有四,要读的基础书有十,分别为:①义理之学:《四子书》、《近思录》;②词章之学:《曾氏读古文钞》、《曾氏读诗钞》;③经济之学:《会典》、《皇朝经世文编》;④考据之学:《易经》、《诗经》、《史记》和《汉书》。和前人相比,增加了经济之学这一新类别。他要求子孙们对这十种书要“烂熟于心中”,在此基础上,他为儿子们开列了古今“圣哲”三十二人,认为只要“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这三十二人为: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子、诸葛亮、陆敬舆、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东坡、黄鲁直、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惠田、姚鼐、王念孙。包括哲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学术家、朴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为洋务派后,他认为必须学习外国的知识。“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
  在曾氏的家书中,除了介绍应读的书籍外,还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和治学的先后顺序等。
  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治学必先守志。“譬如树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之道一要定课程:
  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八。记过隙影(日记)。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做诗,古文一艺。(熟读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
  二要手到口到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
  “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如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要做到“看、温、习、思”。
  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驰。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二、齐家的精髓在勤俭
  
  曾国藩用一生实践了“勤”,他“勤于事功,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学业,故得以遗存著述卅卷;勤于修身,故得以为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教子,故得以晚辈桃李成荫”。曾国藩看到京城中不少高官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们:“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俭”在曾国藩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所谓“俭”的意义:“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返俭,难于登天。”要持俭,必须去奢侈之风,而“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京师子弟之坏,末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他告诫家人,生活要“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此他还曾作过自我批评,“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署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奢矣。”他也为自己未居高官而以公肥私而感到庆幸,“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荣幸不负始愿。”他要求子弟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馀,不准亏欠。”希望“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于懒惰”,而要“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己。”同治三年七月,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信云:“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同治二年八月初四日信云:“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
  咸丰八年,在江西建昌行营时,又函促家中子侄读书,种菜,养鱼,喂猪。规定“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咸丰十年,奉旨署两江总督,后兼钦差大臣,功名到顶峰了,还在发愁:“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唤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谕纪鸿:“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三、家教的根本在育人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高度概括地说:“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在他许多家书中反复强调了谦逊、戒骄、宽容,就是“敬恕”。他曾说:过去觉得自己本领特大,别人总是不成。现在知道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要发现别人的优点。一方面对自己要严格地戒骄戒傲;另一方面对别人要宽容忍让。他主张“与人为善”,写给他长子的信中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就是对错误的人,也要宽容待之。
  无论在读书或做人方面,曾国藩对子弟的要求都极其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是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出之以研究的态度,所以指导切实中肯,收效也就十分显著。他日理万机,但一有时间,就给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此类例子,触目皆是,不胜枚举。但选抄其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一信就足够了: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一耻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雪此三耻。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凡做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易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钞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椟,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以弥吾之缺憾矣。
  “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跌进。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此谕。”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坚强的斗志和高超的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唯一的胜利。次子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百年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从“两间柱石”、“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隔若天渊,判如冰炭。这些评价,从不同的时代要求和不同的政治目的出发,各有各的理由;但无论何人,都不能不承认曾氏的学问和能力。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致黎锦熙信中,亦极力推崇曾国藩为有“大本大源”之人。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对子女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的教诲可谓尽心尽智。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和磨炼,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与修炼。通过修“心”可综合反映人的品性、心态、价值观念和思想境界。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女集中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慎独是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以求自知之明,达到心底无私和“善”的境界。“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这里强调通过自我修养来“为善去恶”,把道德方面的要求大大强化了。
  不忮不求圣贤修心之道要求远离嫉贤妒能和贪图名利。曾国藩说:“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有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名贪利,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俟、势位相埒之人;求不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仿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孝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曾国藩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曾国藩对“孝友”之家极为赞赏,在他眼里,官宦之家只能延续一二代,商贾之家不过三四代,耕读之家可延五六代,而孝友之家能绵延十代八代。所以家庭成员必须做到“孝友”二字。
   谦谨曾国藩非常强调子弟处事“须有一种谦谨气象,勿恃其清介而生傲惰。”他视“子弟骄怠”为居家四败之一,必欲戒之。
  曾国藩注重修“心”、修“身”,也注重修“行”,望自家子弟在言谈举止上讲求“浑厚庄重”。
  “浑”指言谈举止要朴实,不骄饰。曾国藩字谕纪泽曰:“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厚”指为人不能清高,更“不宜妄生意气”,待人要诚恳、宽容、不刻薄。他告诫纪泽:“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重”指“举止端庄”,为“人德之基”。他要自家子弟终身牢记“举止要重”一语,“无一刻可忽也。”他曾对纪泽说:“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作到老成练达。“不妄言”指“说话宜迟”“立身以不妄语为本”,“须缄默寡言,循循规矩。”然而这并不是要其子弟畏缩不前。他对纪泽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这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训诫这是曾国藩最重要和基本的教子方法。是通过直接地教导、训诲和告诫来讲述事理,直截了当地要求子弟或为或不为,毫无遮掩、开诚布公。
  批评是对家人缺点错误的直接批评。它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他批评澄弟说:“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他还批评诸弟说:“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逸,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于致学,他批评纪泽说:“尔写字笔力太弱”;“作诗文是尔之所短”;“尔阅看书籍颇多,然成诵者太少,亦是一短。”于性情,他批评纪泽说:“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批评之后,曾国藩往往又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而又平和,令家人信服并易接受。
  家庭贤人的出现,在曾国藩看来,不仅仅取决于天性,且在于后天的家教。他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这里道明了曾国藩注重家教的全部动机。他要利用家教的手段,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使其子弟成为“贤人”。“贤人”的标准不尽相同,而曾国藩眼中的“贤人”是指“自树立”之人,“所贵乎世家者,不在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能自树立子孙。”而这种“自树立”之人,是指具有维护家风,兴旺家族能力的子弟。
  此去荷叶,深深感触到,曾国藩的家教思想深深影响着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藩故里双峰县荷叶镇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研究曾国藩的家教思想之风方兴未艾。最近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批准荷叶镇为全国家教基地,并同意了他们的重点课题研究。曾国藩家教思想含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提取、升华,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其他文献
一、 日本“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实施的背景    从上世纪末开始到现在,日本关于“家庭教育力”强调的幅度明显增加。日本教育再生会议频频发表关于孝顺和家庭教育重要性为主题的发言,而文部科学省旨在提升家庭教育力的“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更是引人注目。文部科学省2007年提供14亿3千500万日元预算,2008年提供14亿8千500万日元预算用于“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 ①。之所以推进这项事业,主要基
期刊
近年来,关于儿童教育的话题不时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2005年教育界又传出“救救孩子”的呼声。①最近又有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的关于奥数甚于黄赌毒的惊人言论。今天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或许可以用朱自强教授的话予以明示:“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义(包括科学至上主义、知识至上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孩子们的生命的蓝天,却竟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了”②
期刊
当今,广大家长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为孩子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了摸清情况,进而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天津市妇联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于2008年7-8月,联合在天津市城乡9个社区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本调查采取立意和分层定比方法抽取样本,每个社区发放120份问卷,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家长各40人。调查对象的选取以符合该社区居民整体状况为基点,兼顾特困、单亲、残疾、隔
期刊
2009年11月28日,由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组委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协办,杭州菩提花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第一届两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隆重开幕。  出席“2009·第一届两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有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
期刊
自1998年开启两岸家庭教育界的交流,至今已十二届,第十二届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6、27日在台湾嘉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的学者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围绕婚姻与关系教育的现况与发展展开研讨。  与欧美等国家的家庭教育内涵与界定相似,台湾的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展依循着广义的家庭教育概念,即家庭教育要围绕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和其他家庭教育事项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同一性(moral identity)道德同一性是对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反映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对社会共有的价值、伦理、规则和信仰的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从心理层面上看,道德同一性被界定为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自我概念 ,是道德理想与个人同一性的会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道德价值流入个人的自我感;在主
期刊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子女受教育过程中一系列事物或问题的观点、认识和看法,或者说是家长对教育所持有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科学客观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利于家长对子女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养方式,并对子女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立足云南四种少数民族基本家庭状况,调查分析四种少数民族家长基本教育观念,为制定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政策、帮助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
期刊
一、新政策带来新思考,发现新问题    2007年底,山东省教育厅做了一件影响全国的大事,即强力全方位地推进素质教育。其中一个具体的措施就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所有的学校必须过双休,放足各种假期,并且,限量布置作业。时间终于还给了孩子,还给了家庭,这确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前提。但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就一定能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一定在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吗?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只有少数理智
期刊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
期刊
有一个惨痛的悲剧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在给班主任老师的的信中,秀秀写道,班里的一个同学在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差生”让秀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最终选择自杀。  秀秀的死刺痛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