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恐慌呼唤捍卫童年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惨痛的悲剧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在给班主任老师的的信中,秀秀写道,班里的一个同学在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差生”让秀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最终选择自杀。
  秀秀的死刺痛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当今中国,还有不少儿童像秀秀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这使儿童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而且对于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儿童厌学,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
  童年本应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如今却变得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绝望。反思“童年恐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0%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数据还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其中,要求总是做第一名有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1%。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52.2%的儿童认为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年级的增高,持这种看法的儿童有增多的趋势,有40.2%的小学六年级学生,60.9%的初三学生,73.9%的高三学生持这种看法。将升学率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必然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评价指标的单一,不仅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上,而且使学生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态和狭隘的成功标准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大学的宣扬,都将追逐“所谓”成功的压力直接对准了儿童,使儿童对未来望而生畏,内心恐慌不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的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据《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报道,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上海一所小学名校招生不到300人,报名达3000人之多,6岁的孩子被父母逼着识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题。“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毫无疑问,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摧残童年的暴力行为。
  今天的中国儿童教育亟须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仅严重迫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从根本上摧毁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来说其后果都是灾难深重的。我们要举起捍卫童年的旗帜,把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快乐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营养。儿童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儿童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积极应对“童年恐慌”问题,捍卫孩子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需要一切关心下一代的人们紧急行动起来!
其他文献
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既要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意识,继续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学习和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还要以批判的精神,在舍弃本民族文化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成分和排斥外来文化中不适应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分中做出选择。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为这些选择做准备。    一 、资源整合的内涵    整合原本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整”的解释是“
期刊
一、 日本“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实施的背景    从上世纪末开始到现在,日本关于“家庭教育力”强调的幅度明显增加。日本教育再生会议频频发表关于孝顺和家庭教育重要性为主题的发言,而文部科学省旨在提升家庭教育力的“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更是引人注目。文部科学省2007年提供14亿3千500万日元预算,2008年提供14亿8千500万日元预算用于“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 ①。之所以推进这项事业,主要基
期刊
近年来,关于儿童教育的话题不时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2005年教育界又传出“救救孩子”的呼声。①最近又有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的关于奥数甚于黄赌毒的惊人言论。今天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或许可以用朱自强教授的话予以明示:“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义(包括科学至上主义、知识至上主义、物质至上主义),孩子们的生命的蓝天,却竟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了”②
期刊
当今,广大家长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为孩子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了摸清情况,进而有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天津市妇联和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于2008年7-8月,联合在天津市城乡9个社区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本调查采取立意和分层定比方法抽取样本,每个社区发放120份问卷,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家长各40人。调查对象的选取以符合该社区居民整体状况为基点,兼顾特困、单亲、残疾、隔
期刊
2009年11月28日,由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组委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协办,杭州菩提花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09·第一届两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隆重开幕。  出席“2009·第一届两岸三地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有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
期刊
自1998年开启两岸家庭教育界的交流,至今已十二届,第十二届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6、27日在台湾嘉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的学者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围绕婚姻与关系教育的现况与发展展开研讨。  与欧美等国家的家庭教育内涵与界定相似,台湾的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展依循着广义的家庭教育概念,即家庭教育要围绕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和其他家庭教育事项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同一性(moral identity)道德同一性是对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反映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对社会共有的价值、伦理、规则和信仰的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的社会自我图式。从心理层面上看,道德同一性被界定为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自我概念 ,是道德理想与个人同一性的会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道德价值流入个人的自我感;在主
期刊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子女受教育过程中一系列事物或问题的观点、认识和看法,或者说是家长对教育所持有的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科学客观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利于家长对子女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养方式,并对子女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立足云南四种少数民族基本家庭状况,调查分析四种少数民族家长基本教育观念,为制定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政策、帮助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
期刊
一、新政策带来新思考,发现新问题    2007年底,山东省教育厅做了一件影响全国的大事,即强力全方位地推进素质教育。其中一个具体的措施就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所有的学校必须过双休,放足各种假期,并且,限量布置作业。时间终于还给了孩子,还给了家庭,这确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前提。但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就一定能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一定在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吗?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只有少数理智
期刊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