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心爱读物 畅游知识海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阶梯,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质。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只注重学生对课外读物中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没有教给学生理解和感悟的方法,学生的阅读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应多思考,多实践,多研究,找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一、兴趣是学生捧起书本阅读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环节,也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必由之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作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动力,提高指导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以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听过的精彩故事讲给同学听,然后评选出一位“故事大王”,并且告诉学生要多看书,争取在下次的比赛中胜出。这样,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翻阅各种课外读物,寻找最精彩的故事,争取成为班级的讲故事高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让学生积极收集资料,从校园生活、科学教育等方面确定命题,通过广泛阅读、查阅资料,编辑出独具特色的手抄报。这样的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二、选择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重点
  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以及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鉴赏课外读物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很难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正确引导,给予好的意见和建议,选择适合学生具体学情的课外读物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典范性、针对性比较强的课外读物,如《小学生学习报》《我们爱科学》《作文与阅读》等少儿报刊,让学生在这些精心编选出来的课外读物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了提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从原著中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并从中了解诸葛亮、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此深化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教育部推荐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应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方法的指导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保证
  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阅读指导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的阅读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创新指导策略,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各不相同,单一的阅读方法会让学生掌握不住文章的重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读和泛读:短小精悍、意义深远的文章或段落应使用精读法,以积累课外知识;对故事性、记叙性较强的文章或段落要使用泛读法,以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并合理使用这两种阅读方法,学会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碰到一些生字词,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使用工具书,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习惯的养成是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动因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依靠长期大量的阅读实践,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促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把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的体会与见解,加强对文章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语句背下来,以提高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提高阅读的效果和阅读的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乡镇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或经商。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这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针对此状况,我课题组所有成员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量留守儿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忽视,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人,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深深地体会到,学困生面对新课标,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更需要足够的“营养”。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困生的引
小学阶段的作文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深感困惑,学生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追寻一下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大多数作文训练是命题作文,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讲评学生的作文时,老师往往以批评为主,缺少鼓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乐于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有一些关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内容,如主题单元“追根溯源”里的“吃穿住话古今”“汉字和书的故事”等。品德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它的目标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中国历史文化题材教学中,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有着巨大的打动人的力量。深刻的情感体验,往往可以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认识得以升华。李亦菲博士认为,情感、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深邃的意境,滋润着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古诗,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
“我知道自己不能向任何人传授任何东西,我只能提供一个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体验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在其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以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活动创设的环境仅仅是让学生动起来,而不能触发学生的体验,活动中的儿童常常就会犯买椟还珠的错误,活动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问诊课堂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研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两者之间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关系,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笔者联系自身多年的尝试与摸索,谨此浅表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探究性品格问题的提出    人的创造精神来自于其探究性品格。一个人的探究性品格与他的好奇心、想像力、挑战性和冒险性相关。培育一个
《快乐王国奇遇记》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皮诺曹被小灯芯说服来到快乐国,在那里经历了惊险的遭遇后重返家园,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的故事。课文内容有趣直白,故事曲折又富有教育意义。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讲述文本的故事,可采取下面的方法。  一、把握重点语句讲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故事,容易成段文章照搬,犹如读课文。那是因为学生还没掌握故事发展的主线,不清楚哪些句子能把故事
在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领衔全市基地学校大力实践和推进“以学定教,‘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指导”的 背景下,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坚持数年的研究设计,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之路,着力于“学习任务单”的研究,提出了“‘学习任务单’:让教学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口号。  一、问题的提出  “让教学活起来”,就是我们充分利用“学习任务单”这一载体,让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尽可能充满活力,切合学生的实际,受到
课堂,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它应有的轨迹。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如何从生命层次上重新审视课堂、关注课改、问寻课堂的生命价值,重建真实、平等、灵动的课堂,已成为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责任!作为200名新市民子女的英语教师,只有关注课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才能让课堂更多地放射出生命的光彩,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还原真实,别让掌声掩盖了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