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解读西方音乐的中国视野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21日至24日,由西安音乐学院和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主办的“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古城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艺术院校以及综合类、师范类院校音乐系科从事西方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共120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从构成上来看,“年会”的代表来自国内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单位,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届年会的议题是“西方音乐作品的解读——历史·分析·批评·方法”,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与会代表共提交了60余篇具有相当水准的论文。此外,“年会”期间德国音乐学学会的会长阿藤伯格教授、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卓仁祥教授所做的专题发言更为此次会议增加了相当的学术含量。
  从上世纪30年代王光祈开创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的先河至今,“在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建设上,我们已经有了一支观念进步、学风严谨、重视方法的基本学术梯队,有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有了初步的学科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在全国范围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架构。”(引自杨燕迪《工作报告》)而与此同时,与之不相称的是,一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将这些成果和资源有力地整合起来,形成更大的推进学科发展的合力。这一局面,直到2003年“西方音乐学会”的成立才得到改观。作为全国从事西方音乐研究与教学的同仁们的精神家园,“学会”成立虽然只有短短4年时间,却已经显示出了在学科发展上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这一点在本届年会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学会的现任会长,杨燕迪用“圆满成功”来评价此次年会。他认为,无论是从参会论文的数量、质量还是参会人员的积极性来说,都超出了预期的目标。在谈到本次会议的成果时,杨燕迪总结了4个特点:1.更加注重音乐作品解读和分析的方法论意识和方法论探讨。研究音乐作品的方法论上,对于为什么研究作品、怎样研究作品等问题,大家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意识。2.对具体个别作品的探究愈加深入,在解读的角度上也更加多元。大量文章和发言以某作家作品为中心,但通过对于一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历史、生平、结构、思想等全面介入,看到更大的世界。3.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所选作品风格范围广阔,年会提交的论文涵盖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等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既有重要作曲家和作品,也有边缘性的作家与作品,这显示了我国西方音乐研究近年来开始向纵深发展。4.作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研究生群体已经成长起来,本次与会的代表中研究生的比例占到了三分之一强,而且其中一些人表现出了较强的研究能力。这使得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梯队建设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
  在本次年会的众多研讨课题中,“音乐学分析”的概念无疑是一个频繁被大家谈起的热点。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一直更多地集中在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而较少涉及“意识形态”的有关作品产生、音乐家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的探究。这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深度。有感于这种局面,于润洋先生于1993年在他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今天,“音乐学分析”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和实践,并成为当今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年会上杨燕迪、姚亚平、陈鸿铎、彭志敏、余志刚等多位教授的主题发言,都是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开的。姚亚平在其名为《探索音乐学分析》的发言中,首先阐明了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的由来以及他对处理音乐学分析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所进行的初步探索。进而指出了,“音乐学分析”这一在特殊的学术背景提出有着“中国特色”的概念,相对于西方传统的“音乐分析”有着其特殊的学术价值。接下来姚亚平提出了个人对于音乐学分析文本阅读和意义阐释的双重任务的认识。最后,做出结论,“中国音乐的前途只能在于创造,……将音乐研究视为表达自己思想理念的场所……在表达对西方音乐、西方文化的认识中自信地表达自己”。
  如果说姚亚平的发言是对“音乐学分析”概念的产生和内涵所做的一个学理性的梳理,那么杨燕迪的报告《倾听中的思——肖邦〈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Op.29的直观性描述与诠释学解读》就是对这一概念实际应用的一个示范性的模本。他通过对肖邦《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Op.29从作品分析和诠释学两个层面的个性化解读,试图突破普通“乐曲解说”与“曲式分析”所无法揭示出的作品真正立意。首先,它通过对作品音像和乐谱进行“直观”性聆听与描述,跟随音乐的时间维度,分析了作品的基本创作手法。在此基础上,他又从诠释学的角度,从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文化等层面进一步阐明和解释了这首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启示。并特别指出,这种精神启示的层面,我们必须从中读解出此曲对我们今人的意义。他的报告形象生动,边弹边讲,建立在对乐谱和音乐精确分析基础上的个性化的阐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举学会的新一届领导机构和修改学会章程是本届年会的另外一项重要议题。最后,参会会员一致通过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的领导机构。除了蔡良玉教授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以外,其他的成员基本延续了上一届职务和分工(名单附后)。此外,本次年会上“学会”共发展了71名新会员,使学会的会员总数达到了208人。
  在杨燕迪代表学会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学会在近期准备展开的几项重要工作,从中我们不难感到学会为推动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首先,学会将依托目前已经成熟的中国音乐学网(http//www.musicology.cn),建立自己的信息发布集散中心。其次,成立“对外联络小组”,以加强本学会与西方音乐学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并为本学会及学会会员与国际间更广泛的交往寻找和打通渠道。第三,在下次年会召开之前,召开关于文献翻译、研究生教育与培养以及普通综合(师范)类院校中的西方音乐教学及学科发展等若干专题研讨会。杨燕迪在“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西方音乐学会是我们大家,也就是在西方音乐领域中作研究、教学、普及和推广工作的及一切爱好音乐,特别是爱好西方音乐的爱乐者自己的家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会将“西方音乐的爱乐者”也纳入了自己团结的范围,这可能为西方音乐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悉,学会的第三届年会初步决定于2010年在星海音乐学院召开,下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为:“学科交叉与比较:开放性的西方音乐研究”,将涉及:1.当代西方音乐学中的跨学科研究倾向;2.中西音乐比较;3.西方音乐研究与音乐美学;4.西方音乐研究与音乐分析;5.西方音乐研究与社会学;6.西方音乐研究与思想史;7.西方音乐研究与其他学科;8.中国视野中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肖邦、舒曼200周年诞辰纪念)等八个子议题。
  
  附:
  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领导机构名单
  会长:杨燕迪
  副会长:王晡、余志刚
  秘书长:王晡(兼)
  副秘书长:梁晴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划排名,9人)
  于润洋、王晡、邓希路、余志刚、汪申申、杨燕迪、周小静、姚亚平、彭永启
其他文献
日前,“2015年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全国启动仪式”在宜昌市伍家岗区龙盘湖国际学校举行。仪式上,来自全区14所中小学的学生代表队分别表演了各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动感十足的篮球操、柔中有刚的抖空竹、锣鼓喧天的舞龙狮、宜昌特色的巴山舞、充满技巧的独轮车、花式繁多的跳绳、刚劲有力的中华武术……赢得参会嘉宾的好评。  近年来,伍家岗区各中小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
2月2—4日,中国交响乐团在三场新春交响音乐会上,隆重推出了由王益作曲的大型交响乐《神州颂》。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用他们精湛的技巧和心中的激情,把《神州颂》作者对伟大祖国的那份热爱与自豪之情,以及当代中国人的自信、勇气和力量演绎得淋漓尽致。伴随着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手中的指挥棒缓缓落下,音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一时间整个北京音乐厅沸腾了,鲜花与掌声似乎都很难表达观众们的那一份振奋与感动
2007年12月30日,隆冬的草原明珠——呼和浩特,早已是白雪皑皑寒风透骨,但在“阿拉腾奥勒音乐创作5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会议大厅中,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春意与温暖。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为作曲家阿拉腾奥勒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其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优美的歌声中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内容分为:声乐作品现场鉴赏、器乐作品录音鉴赏、CD专辑首发式、总谱出版首发式、领导专家大会发言、专家学者集中研讨等。内
主办单位:山东省歌舞剧院  地点:山东剧院会议室  时间:2008年1月16日上午9∶30—12∶00     肖冬(山东歌舞剧院院长):希望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各地的音乐家、学者,能够对“顾冠仁作品音乐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促进我国民族器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周艺(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冠仁先生是我国当代民族器乐大师,他的作品既有浓郁民族风格,又有强烈时代气息,在国内外民乐界具有巨大影响
过去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对年届80、还健在的老人则均称之为“耄耄老者”了。但是,今天我参加老同学、老学长郭淑珍教授80华诞的庆贺活动。见到她完全不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而仍然是一位才思敏捷、气壮如牛、如日中天的一位中国声乐界领军人物。几十年来,她不仅刻苦努力在中外音乐舞台创下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绩,还始终赤诚音乐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献身祖国音乐事业的优秀歌唱家。她的成就对中央音乐学院的声
在高雅艺术大规模、高品位、快速度发展的同时,如何让艺术走出殿堂,走到基层,走向民间,走进社区,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事业必须面临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广大文化和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各类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打造一大批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懂管理、会策划的艺术通才。由此,高职院校特殊的艺术教育模式——泛艺术教育模式应运而生,笔者于高职院校执教多年,颇有心得,欲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展开探讨。 
2007年5月9日至12日,“陕北民歌研讨会暨陕西省音协工作会议”在被喻为“塞上明珠”的榆林市召开。中国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兼音协主席赵季平,中国音协代表、《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陕西省音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尚飞林,陕西省音协副主席韩兰魁、王向荣,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钱远刚,榆林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李博,榆林市文联主席徐亚平等出席了会议。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多次到会看望与会代表,并观看
近日,由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主办的成长教育系列活动之中小学生“手指上的艺术”活动在朱坡中心小学运动场盛大开幕。本次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型人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取材自然,手脑相连,怡情益智”为主题。活动形式分为获奖作品展示和现场展演比赛两种。参加展示的获奖作品分为五大展区:剪帖画展区、钩编作品展区、剪纸作品展区、汉江石艺术作品展区、折纸艺术展示区。现场展演比赛分为三个项目:钩编
(一)    在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以统称“四大件”的“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以及“配器法”为核心课程构架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专业(主)课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为作曲技术理论各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①,他们以作曲技术理论中某一个方向为专攻,兼修相关方向或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与辅助;第二类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为作曲专业
20世纪是音乐经历最激进的变革的世纪。传统音乐受到最强烈的挑战,千姿百态的新音乐层出不穷,音乐发展走向了调性崩溃、结构解体、拒斥谐和、回避浪漫的无调性音乐的道路。众多的作曲家将精力投入到新音乐语言与形态的探索中,离传统的道路似乎越来越遥远。  但是,却有一位作曲家在经历了长期新音乐的探究后,竟然在这个回避传统、摧毁调性的新音乐大潮之中,乘风破浪,逆流而上,重新回归到“调性音乐”的世界之中,并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