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布白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充分地利用布白艺术,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重点阐释了教学中的布白艺术,并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布白激发学习兴趣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布白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81-01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增强人们自学和理解能力的主要动力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是走向竞争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并最终成才,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及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学能力强的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课堂是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更多的思考,刺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教师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学会在教学中使用布白的艺术,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一、布白艺术简释
布白即布设空白。布白是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指教师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设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二、布白激趣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空白的刺激物,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它。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的知识 “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追求的“压强”或“张力”,能动质疑,搜索探求,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以自身全部的心理能量参与学习活动。
三、布白激趣的策略
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安排课堂结构造出恰当的“空白”,那要如何巧妙的布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在导语中“布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转变。刚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往往停留在某些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还处于延续思维状态。教师怎样在教学伊始一下子就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呢?这就需要在短暂的导语上下苦功了。导语有多种形式,而“布白”式导语最能吊学生胃口,借助布白导课,从一堂课的开始便设置悬念,便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2、在讲授中“布白”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要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出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首先,讲解新的知识点前要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创造学生对于知识在心理上的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注意倾听、多加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但问题不宜过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否则不仅会影响课程进度,且易使学生思维混乱、分散注意力,降低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
其次,当讲到重点、难点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在引用浅显的例子或是创设与之相近的问题情境后,应该稍作停顿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够与已有经验相联结,进行对比、重新建构,让学生获得回味、体会、理解、消化知识的时间。否则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出现困难,引起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兴趣的丧失,使其注意力分散或是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无关之处。
再次,学生回答问题前后都要有适当的“空白”。在回答问题前留有一定的“空白”,主要是让学生有时间忆起已有或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经验,这符合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回答完后再稍留“空白”,引导其对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要求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再补充,这也可以同时激发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
最后,要充分利用板书,在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在课堂中比教师的话语更具有直观性,因此在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更能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思考。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求全”心理,在板书设计中适当的留有“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3、在结束语中“布白”
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那毕竟有限。尤其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但却不当场告知学生答案,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完满的状态,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并且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下课后讨论、自己思考及课后的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来获取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总之,在课堂结束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设置空白,把学生引入自主学习的方向上来。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要巧设“空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长文.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2]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2 .
[3]张国东.布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J].教学与管理,2002.7.
关键词:布白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81-01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增强人们自学和理解能力的主要动力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是走向竞争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并最终成才,取决于他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及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学能力强的人。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课堂是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更多的思考,刺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教师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学会在教学中使用布白的艺术,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一、布白艺术简释
布白即布设空白。布白是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指教师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设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二、布白激趣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空白的刺激物,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它们,使之成为完善结构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它。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的知识 “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追求的“压强”或“张力”,能动质疑,搜索探求,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以自身全部的心理能量参与学习活动。
三、布白激趣的策略
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安排课堂结构造出恰当的“空白”,那要如何巧妙的布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在导语中“布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会引起注意方向的转变。刚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往往停留在某些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还处于延续思维状态。教师怎样在教学伊始一下子就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呢?这就需要在短暂的导语上下苦功了。导语有多种形式,而“布白”式导语最能吊学生胃口,借助布白导课,从一堂课的开始便设置悬念,便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2、在讲授中“布白”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要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出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首先,讲解新的知识点前要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创造学生对于知识在心理上的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注意倾听、多加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但问题不宜过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否则不仅会影响课程进度,且易使学生思维混乱、分散注意力,降低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
其次,当讲到重点、难点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在引用浅显的例子或是创设与之相近的问题情境后,应该稍作停顿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够与已有经验相联结,进行对比、重新建构,让学生获得回味、体会、理解、消化知识的时间。否则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出现困难,引起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兴趣的丧失,使其注意力分散或是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无关之处。
再次,学生回答问题前后都要有适当的“空白”。在回答问题前留有一定的“空白”,主要是让学生有时间忆起已有或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经验,这符合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回答完后再稍留“空白”,引导其对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要求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再补充,这也可以同时激发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
最后,要充分利用板书,在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在课堂中比教师的话语更具有直观性,因此在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更能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思考。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求全”心理,在板书设计中适当的留有“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3、在结束语中“布白”
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那毕竟有限。尤其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但却不当场告知学生答案,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完满的状态,引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并且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下课后讨论、自己思考及课后的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来获取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总之,在课堂结束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设置空白,把学生引入自主学习的方向上来。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要巧设“空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长文.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2]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2 .
[3]张国东.布白——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J].教学与管理,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