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65-03
长期以来,语文始终被禁锢在政治和交际偏隅,屈从于社会功利,压抑着学科个性的健康发展。直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语文教学方才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势。但对照新课标要求,当前语文教学出现的急功近利、零敲碎打的纯技能倾向日趋恶劣。总的看来,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薄弱地区。苏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初中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师资“贫弱”、设备滞后、课务失衡、新课标认识肤浅、教学主导性不强、阅读与作文教学浮于表面、整体协作能力差等弊病。因此,要改变这种弱况,必须在学科认识、教师素质、互动机制、命题创新、科学指导、激发潜能、融入社会及人文思想等方面下硬功、使实招。
一、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积弊
近些年,苏北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重教程度令人咂舌,农家子女纷纷转往县、市就读,但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飞冲天。可是,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况看,苏北的文科教学很不尽人意,突出表现在“腰杆子工程”——初中语文教学上,而农村初中尤甚。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它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念,使得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是在传统的落实“基础知识”上强调得多,在实际运用及创新思维上,特别是与社会融入上,则显得捉襟见肘、缺失连连,给人以“蜻蜓点水”式的直感。乡镇中的部分学校老师昏昏然、学生沌沌然,在近年来的中考乃至高考中,明显地呈现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
(一)语文师资极其“贫弱”——“鸟窝里飞不出金凤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着程度不一的变化,作为农村初中教育这一块,也概莫能外。许多有水平、有见地的优秀语文教师纷纷改行换位,有关系的上县进市,有能耐的成了公务员,小有才气的充当了党政机关“写手”……让本就岌岌可危的语文天地显得更为“贫弱”、“多病”。特别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师资来源庞杂,有数量,没质量。表现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个矛盾(学校对合格语文教师的需要与师范院校对合格语文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愈加突出。也就是说,缺乏一根合适的杠杆来支撑起农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更确切一点说,就是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力不胜任,抓不住新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内在特点。事实上,鸟窝里一下子也飞不出众多的“金凤凰”!
(二)教学设备十分滞后——“穿新鞋,走老路”。在我国人均GDP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势下,“农村”这个字眼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仍是“贫穷”的代名词。其实,事业的兴起与经济的腾飞是贯通一体、相辅相成的。要想使苏北农村语文教学“起死回生”,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领导“一锤定音”得了的。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其设备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农村初中经费维艰,根本不可能建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图书室。至于网络系统,从范围上看,仍是稀缺资源,还未能普及到每一个教室、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家什”、“花瓶”!更甭提有现代化的语音室了。众多教师总是习惯因老规、循旧识,一支粉笔一本书。客观上造成师生思维僵化呆滞,见识奇少、狭窄,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缺乏时代的气息,成了不争的滞后学科。
(三)课务安排失之偏颇——“赶鸭子上架”。语文教学在教育界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诸多陋见,尤其是农村学校有些领导,总认为语文教学弹性大、跨度大,且觉得学生都是中国人,语文成绩料不会差到哪,故而在实际分课时,能让一个语文教师,说不定就是让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兼上两到三个班的语文课,这名教师本身或许无任何异议。可实际上是,教师疲于奔命,越教越急越模糊;学生无所适从,越学越苦越惘然。原因很简单,即教师的一切,统统与质量挂钩,不下大力气不行!但又不会教,当然是越教越急越模糊。至于学生,从此做无用功便成了“家常便菜”,当然是越学越苦越惘然了。真的是“辛辛苦苦折磨自己,认认真真摧残学生”。试想,这样下去,师生还有一丁点教与学的和谐之趣?当然,若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兼办教学,正是“扬长避短、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好兆头。
(四)课程认识过于肤浅——“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当前,苏北农村初中不少语文教师总是习惯于一课一课从头上到尾,似乎是“按部就班”。其实不然,他们对教材中每一册、每一个单元或本单元中的每一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心中无数,缺乏感知力,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竟不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有甚者,连新课标的影子压根儿就没见过,只是一个模子脱到底。教学中不是把教材当作“拐杖”给学生,不是授之以“渔”,却热衷于“毫不吝啬”、授之学生以“鱼”,让学生变成“接受器”、“机器人”。而好教师总是以教材为蓝本,让差生吃得了,中等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全面拓宽学生的思维分辨力。反之,则不然。笔者曾碰到过这样一位教师,任教初中语文也有十几年了,有位青年教师曾问他说明文该怎样教以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方式时,这位老教师竟只是零星的说出一丁点,这青年教师听后一脸的茫然。长此以往,学生脑中又能留下什么“子丑寅卯”来呢!
(五)教师主宰地位没变——“可怜天下父母心”。教与学始终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也必须确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主宰”。可是,农村初中这“主体”与“主导”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喜欢唱“独角戏”,满足于做“知识播音员”,习惯于“我教,学生听”这种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常依赖于教师“奉送真理”,缺乏“发现真理”的勇气;教师老是不放心,总热衷于“竹筒倒豆子”。课堂上,看似活跃跃,实际上却是教者频频发问,学生必得要在教师的范围内去思考,既不知教师为何这样问,也不知下面将问些什么,并未真正掌握学习、求知的主动权,只是从被“填”的“鸭子”变成了被“牵”的“牛”而已。
(六)课堂教学琐屑繁冗——“瞎子吃肥肉,块块是好的”。在苏北农村初中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备课容量极大,总认为这也重要,那也不能撂,根本不加取舍,也不问学生是否接受得了!其效果又如何呢?可以说,肯定不行。倘若校领导找其说说教学失误的原因,你瞧这些教师会怎么说?——“我该教的都教到了,没有没讲到的,实在是学生不行!”怎么样,一句话:学生不行。就把自己的“罪名”给洗刷掉了,这种认识的错位正是其造成反常现象的致命弱点。他们只片面的认为教到了就行,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则不问,或者说根本不想去动脑筋、下功夫,根本不去“吃透”学生与教材的合一。俗说:伸出十个手指捉跳蚤,怎么捉得牢?负载量一大,内容的序列就难以安排,课堂上赶进度、满堂灌以及强记、硬背的现象便随之而来。
(七)阅读与作文教学飘浮——“依样画葫芦”。当前,苏北农村初中阅读与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中的致命弱点,尤其是学生写作能力较苏南更是相形见拙,既缺乏厚重的笔法,又缺乏时尚的内涵,常常游离于社会实践之外。究其原因:由于诸多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和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了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真空”。说得具体一点,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未受过正规中文专科学校的培训与学习,始终是以线型的、零星的知识点存于脑里,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者拿到一篇短文尚不能驾轻就熟去分析,学生最终也只能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至于说作文教学更是问题诸多了,教者说不清、道不明,学生只是东抄西摘,“依样画葫芦”。加之部分教师始终把作文教学当作附件,纯粹地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以求蒙混过关,陷入“上不了台面”的窘境。
(八)教师整体协作堪忧——“各人自扫门前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愈加拉大,县城教师的优越感较为明显,而农村学校教师的弱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严重。他们总认为,反正就这样了,即使教得好,也只能囿于农村学校这个狭隘的舞台,况且“无人力”、“无票子”,怎么也不可能到县城教学。在农村吗,还是来个说得过去就行了,料也弄不出个“花样”来。由于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农村初中诸多语文教师平素只是被动忙于教学中的各类事体,根本无暇或不想搞教研,把教研当作应付的差事,实质上是名存实亡。教师教学之间常常是“老死不相往来”,即便有个别教师教有“秘诀”,也因各打各的小算盘,互不交流,形成了实际上的单个式封闭教学,缺乏整体提高的浓烈氛围,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大面积推进。
二、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补漏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积弊,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漏之策呢?无疑地,应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补漏。具体要做到八个方面:
(一)强化学科认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加强对语文课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就其性质而言,“语文这门功课是基础科目,是学习别的功课的工具”。其任务就在于掌握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以之为工具,准确地去接受、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作为农村学校的一线领导也应有足够的紧跟时代的清醒认识,不能把初中语文学科仅当成毕业年级的重要学科之一,而来个“临阵擦枪”,至于在基础年级课务中,则思想松懈,总当作是可以“将就”的学科。应“善于汲取新课标中的精华”,真切地考虑到教学的长效性,从源头上把它足够的重视起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语文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走出误区,使语文教学之花开得更艳、更红。
(二)提升教师素质。“教书育人,必须有真才实学”。当前,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中青年较多,可谓是年富力强,但许多老师业务素质并不理想。除了“先天性”的欠缺外,教师职后的业务进修必须抓到位,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尽快制订分阶段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迅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得语文教学职后学习制度化,确保知识的不断更新、快速更新,并结合相关制度的建立,有效改变语文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初中所必须的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从而多角度地提高语文教师素质,使他们能够登台阶、上水平。当然,语文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主要还是要靠自我锻塑,自我加压,苦练内功,“只有坚持终生学习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三)完善互动机制。当前,城乡教育差距越发明显,除了经费上的巨大差距外,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素质上的差距,突出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上。事实上,诸多优秀教师或稀缺学科教师被囤积在县城学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优势教育资源的浪费,发挥不出最大的效能。而农村许多学校的教师配备却是参差不齐,出现严重的“后继无人”现状,常常是前面所讲的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为此,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去认真打造全县的师资,实现“一盘棋”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教师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城市教育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向农村学校的传播和辐射”,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农村学校中原有的综合素质较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这部分教师的潜能,使这些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奔头,真正地使城乡语文教学逐渐抹平界线,趋于一致。
(四)突出命题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就整体来看,较为薄弱,但就局部而言,部分乡镇也有“凤毛麟角”之色。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在县级教学教研方面有一定权威的教研室,应在兼顾全县语文教学的形势下,逐步渗透、同化。要从命题的导向进行着手,通盘考虑课内外的关系,切实以课内的感知去实际解决课外的问题,走出语文教学中纯技能化的不良倾向,做到方向明确。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引导教师如何挖掘教材,谋划应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形成全县语文教学上水平的整体效应,不断缩小差异,朝着良性的态势发展,使教材真正成为教学模本、范本、导向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实际语文能力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促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拓宽视野,迈出新的步伐。
(五)追求科学指导。所谓指导学生,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言,而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教材的处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教学上一直盛行的是“五大块教学法”,不论什么文体都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来教。这种教法只片面注重师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背景、内容及语言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与吸收。作为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掌握和正确运用词汇上下真功,不能只简单地要求学生去分析词、短语的组合方法;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富有文采,而不能引导学生在“比喻和比拟”、“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等纯理论上兜圈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变‘学好’为‘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有所醒、有所悟,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导乃至教改就将会徘徊在黑暗的死胡同里。实践中,一些功底厚实、教艺精湛的语文教师,由于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能力强,常为了目标的达成,喜欢来个“插科打诨”,深受学生欢迎。
(六)激发学生潜能。一堂语文课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并不完全是科学化思想的综合体现,其好坏评估,必然带有主观性的因素,不可能像外科医生解剖人体那样客观、准确,若一味采取冷静的分解方法,结果只会导致课型整体的破坏。其实,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总是伴随着他特有的经历、思想、情趣、意志等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大量的事实证明,“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寻模式、套模式、炒模式,应在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摆脱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那个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内在的智慧火花点燃起来,以产生“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可以说,学生的情感激活在很大层面上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让学生以最大的极限参与,学生的知识、情感、智能才会得到升华。
(七)融入社会课堂。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倘若仅靠几本教材就想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语文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更是洞察社会的结晶。在这一点上,尤其同我们的阅读与作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如果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则必然落伍于时代,为社会所抛弃。作为教师,既要积极引领学生去关注社会的千姿百态,清晰地看到社会峥嵘勃发、生机盎然的一面,奋笔挥就锦绣文章;又要善于帮助学生了解世俗的人情冷暖,敏锐地剖析社会“霓虹灯下有血泪”的一面。通过与社会大课堂的频繁接触与社会营养的滋润浸染,使学生逐渐由一名懵懂幼稚的自然人成长为具有社会特质的社会人,从而在阅读与作文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厚重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
(八)注重人文内质。所谓人文思想,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而与之相反的科学主义,则是一种以大自然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本质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扬理性。可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人文思想应是其本质属性,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成一种如痴如醉、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奇妙、学会语言本领。其实,汉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此外,还有考试方法、批改、辅导、作业设计及训练等诸方面都要深刻研究,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语文教学到底朝什么方位健康、有效、有序的发展,还有待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探索、开拓。不过,大家首先要明了的是,要变语文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语文本身,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其次,要坚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自身内变特点,兼学西方语言,学西方测试,要在“化”上下功夫。倘若照抄照搬,不但不利于汉语言的充分发展,甚至有悖民族文化内涵,最终会把广大的语文教师带入泥淖地带,进入考试怪圈,局囿其中,难以自拔。
长期以来,语文始终被禁锢在政治和交际偏隅,屈从于社会功利,压抑着学科个性的健康发展。直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语文教学方才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势。但对照新课标要求,当前语文教学出现的急功近利、零敲碎打的纯技能倾向日趋恶劣。总的看来,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薄弱地区。苏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初中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师资“贫弱”、设备滞后、课务失衡、新课标认识肤浅、教学主导性不强、阅读与作文教学浮于表面、整体协作能力差等弊病。因此,要改变这种弱况,必须在学科认识、教师素质、互动机制、命题创新、科学指导、激发潜能、融入社会及人文思想等方面下硬功、使实招。
一、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积弊
近些年,苏北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重教程度令人咂舌,农家子女纷纷转往县、市就读,但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飞冲天。可是,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况看,苏北的文科教学很不尽人意,突出表现在“腰杆子工程”——初中语文教学上,而农村初中尤甚。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它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理念,使得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是在传统的落实“基础知识”上强调得多,在实际运用及创新思维上,特别是与社会融入上,则显得捉襟见肘、缺失连连,给人以“蜻蜓点水”式的直感。乡镇中的部分学校老师昏昏然、学生沌沌然,在近年来的中考乃至高考中,明显地呈现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
(一)语文师资极其“贫弱”——“鸟窝里飞不出金凤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着程度不一的变化,作为农村初中教育这一块,也概莫能外。许多有水平、有见地的优秀语文教师纷纷改行换位,有关系的上县进市,有能耐的成了公务员,小有才气的充当了党政机关“写手”……让本就岌岌可危的语文天地显得更为“贫弱”、“多病”。特别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师资来源庞杂,有数量,没质量。表现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个矛盾(学校对合格语文教师的需要与师范院校对合格语文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愈加突出。也就是说,缺乏一根合适的杠杆来支撑起农村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更确切一点说,就是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力不胜任,抓不住新课程中语文学科的内在特点。事实上,鸟窝里一下子也飞不出众多的“金凤凰”!
(二)教学设备十分滞后——“穿新鞋,走老路”。在我国人均GDP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势下,“农村”这个字眼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仍是“贫穷”的代名词。其实,事业的兴起与经济的腾飞是贯通一体、相辅相成的。要想使苏北农村语文教学“起死回生”,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领导“一锤定音”得了的。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其设备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农村初中经费维艰,根本不可能建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图书室。至于网络系统,从范围上看,仍是稀缺资源,还未能普及到每一个教室、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家什”、“花瓶”!更甭提有现代化的语音室了。众多教师总是习惯因老规、循旧识,一支粉笔一本书。客观上造成师生思维僵化呆滞,见识奇少、狭窄,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缺乏时代的气息,成了不争的滞后学科。
(三)课务安排失之偏颇——“赶鸭子上架”。语文教学在教育界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诸多陋见,尤其是农村学校有些领导,总认为语文教学弹性大、跨度大,且觉得学生都是中国人,语文成绩料不会差到哪,故而在实际分课时,能让一个语文教师,说不定就是让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兼上两到三个班的语文课,这名教师本身或许无任何异议。可实际上是,教师疲于奔命,越教越急越模糊;学生无所适从,越学越苦越惘然。原因很简单,即教师的一切,统统与质量挂钩,不下大力气不行!但又不会教,当然是越教越急越模糊。至于学生,从此做无用功便成了“家常便菜”,当然是越学越苦越惘然了。真的是“辛辛苦苦折磨自己,认认真真摧残学生”。试想,这样下去,师生还有一丁点教与学的和谐之趣?当然,若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兼办教学,正是“扬长避短、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好兆头。
(四)课程认识过于肤浅——“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当前,苏北农村初中不少语文教师总是习惯于一课一课从头上到尾,似乎是“按部就班”。其实不然,他们对教材中每一册、每一个单元或本单元中的每一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心中无数,缺乏感知力,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竟不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有甚者,连新课标的影子压根儿就没见过,只是一个模子脱到底。教学中不是把教材当作“拐杖”给学生,不是授之以“渔”,却热衷于“毫不吝啬”、授之学生以“鱼”,让学生变成“接受器”、“机器人”。而好教师总是以教材为蓝本,让差生吃得了,中等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全面拓宽学生的思维分辨力。反之,则不然。笔者曾碰到过这样一位教师,任教初中语文也有十几年了,有位青年教师曾问他说明文该怎样教以及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方式时,这位老教师竟只是零星的说出一丁点,这青年教师听后一脸的茫然。长此以往,学生脑中又能留下什么“子丑寅卯”来呢!
(五)教师主宰地位没变——“可怜天下父母心”。教与学始终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也必须确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主宰”。可是,农村初中这“主体”与“主导”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喜欢唱“独角戏”,满足于做“知识播音员”,习惯于“我教,学生听”这种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常依赖于教师“奉送真理”,缺乏“发现真理”的勇气;教师老是不放心,总热衷于“竹筒倒豆子”。课堂上,看似活跃跃,实际上却是教者频频发问,学生必得要在教师的范围内去思考,既不知教师为何这样问,也不知下面将问些什么,并未真正掌握学习、求知的主动权,只是从被“填”的“鸭子”变成了被“牵”的“牛”而已。
(六)课堂教学琐屑繁冗——“瞎子吃肥肉,块块是好的”。在苏北农村初中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备课容量极大,总认为这也重要,那也不能撂,根本不加取舍,也不问学生是否接受得了!其效果又如何呢?可以说,肯定不行。倘若校领导找其说说教学失误的原因,你瞧这些教师会怎么说?——“我该教的都教到了,没有没讲到的,实在是学生不行!”怎么样,一句话:学生不行。就把自己的“罪名”给洗刷掉了,这种认识的错位正是其造成反常现象的致命弱点。他们只片面的认为教到了就行,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则不问,或者说根本不想去动脑筋、下功夫,根本不去“吃透”学生与教材的合一。俗说:伸出十个手指捉跳蚤,怎么捉得牢?负载量一大,内容的序列就难以安排,课堂上赶进度、满堂灌以及强记、硬背的现象便随之而来。
(七)阅读与作文教学飘浮——“依样画葫芦”。当前,苏北农村初中阅读与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中的致命弱点,尤其是学生写作能力较苏南更是相形见拙,既缺乏厚重的笔法,又缺乏时尚的内涵,常常游离于社会实践之外。究其原因:由于诸多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和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了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真空”。说得具体一点,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未受过正规中文专科学校的培训与学习,始终是以线型的、零星的知识点存于脑里,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者拿到一篇短文尚不能驾轻就熟去分析,学生最终也只能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至于说作文教学更是问题诸多了,教者说不清、道不明,学生只是东抄西摘,“依样画葫芦”。加之部分教师始终把作文教学当作附件,纯粹地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以求蒙混过关,陷入“上不了台面”的窘境。
(八)教师整体协作堪忧——“各人自扫门前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愈加拉大,县城教师的优越感较为明显,而农村学校教师的弱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严重。他们总认为,反正就这样了,即使教得好,也只能囿于农村学校这个狭隘的舞台,况且“无人力”、“无票子”,怎么也不可能到县城教学。在农村吗,还是来个说得过去就行了,料也弄不出个“花样”来。由于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农村初中诸多语文教师平素只是被动忙于教学中的各类事体,根本无暇或不想搞教研,把教研当作应付的差事,实质上是名存实亡。教师教学之间常常是“老死不相往来”,即便有个别教师教有“秘诀”,也因各打各的小算盘,互不交流,形成了实际上的单个式封闭教学,缺乏整体提高的浓烈氛围,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大面积推进。
二、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补漏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积弊,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漏之策呢?无疑地,应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补漏。具体要做到八个方面:
(一)强化学科认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加强对语文课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就其性质而言,“语文这门功课是基础科目,是学习别的功课的工具”。其任务就在于掌握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能力,以之为工具,准确地去接受、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作为农村学校的一线领导也应有足够的紧跟时代的清醒认识,不能把初中语文学科仅当成毕业年级的重要学科之一,而来个“临阵擦枪”,至于在基础年级课务中,则思想松懈,总当作是可以“将就”的学科。应“善于汲取新课标中的精华”,真切地考虑到教学的长效性,从源头上把它足够的重视起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语文教学工作落到实处,走出误区,使语文教学之花开得更艳、更红。
(二)提升教师素质。“教书育人,必须有真才实学”。当前,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中青年较多,可谓是年富力强,但许多老师业务素质并不理想。除了“先天性”的欠缺外,教师职后的业务进修必须抓到位,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尽快制订分阶段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办法,迅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得语文教学职后学习制度化,确保知识的不断更新、快速更新,并结合相关制度的建立,有效改变语文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初中所必须的教学设备和教辅材料,从而多角度地提高语文教师素质,使他们能够登台阶、上水平。当然,语文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主要还是要靠自我锻塑,自我加压,苦练内功,“只有坚持终生学习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三)完善互动机制。当前,城乡教育差距越发明显,除了经费上的巨大差距外,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素质上的差距,突出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上。事实上,诸多优秀教师或稀缺学科教师被囤积在县城学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优势教育资源的浪费,发挥不出最大的效能。而农村许多学校的教师配备却是参差不齐,出现严重的“后继无人”现状,常常是前面所讲的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为此,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去认真打造全县的师资,实现“一盘棋”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教师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城市教育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向农村学校的传播和辐射”,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农村学校中原有的综合素质较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这部分教师的潜能,使这些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奔头,真正地使城乡语文教学逐渐抹平界线,趋于一致。
(四)突出命题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苏北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就整体来看,较为薄弱,但就局部而言,部分乡镇也有“凤毛麟角”之色。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在县级教学教研方面有一定权威的教研室,应在兼顾全县语文教学的形势下,逐步渗透、同化。要从命题的导向进行着手,通盘考虑课内外的关系,切实以课内的感知去实际解决课外的问题,走出语文教学中纯技能化的不良倾向,做到方向明确。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引导教师如何挖掘教材,谋划应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形成全县语文教学上水平的整体效应,不断缩小差异,朝着良性的态势发展,使教材真正成为教学模本、范本、导向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实际语文能力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促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拓宽视野,迈出新的步伐。
(五)追求科学指导。所谓指导学生,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言,而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就是对于教材的处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教学上一直盛行的是“五大块教学法”,不论什么文体都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来教。这种教法只片面注重师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背景、内容及语言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与吸收。作为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掌握和正确运用词汇上下真功,不能只简单地要求学生去分析词、短语的组合方法;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富有文采,而不能引导学生在“比喻和比拟”、“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等纯理论上兜圈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变‘学好’为‘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有所醒、有所悟,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导乃至教改就将会徘徊在黑暗的死胡同里。实践中,一些功底厚实、教艺精湛的语文教师,由于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能力强,常为了目标的达成,喜欢来个“插科打诨”,深受学生欢迎。
(六)激发学生潜能。一堂语文课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并不完全是科学化思想的综合体现,其好坏评估,必然带有主观性的因素,不可能像外科医生解剖人体那样客观、准确,若一味采取冷静的分解方法,结果只会导致课型整体的破坏。其实,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总是伴随着他特有的经历、思想、情趣、意志等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大量的事实证明,“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寻模式、套模式、炒模式,应在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摆脱束缚学生自由发展的那个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内在的智慧火花点燃起来,以产生“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可以说,学生的情感激活在很大层面上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让学生以最大的极限参与,学生的知识、情感、智能才会得到升华。
(七)融入社会课堂。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倘若仅靠几本教材就想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语文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积累,更是洞察社会的结晶。在这一点上,尤其同我们的阅读与作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如果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则必然落伍于时代,为社会所抛弃。作为教师,既要积极引领学生去关注社会的千姿百态,清晰地看到社会峥嵘勃发、生机盎然的一面,奋笔挥就锦绣文章;又要善于帮助学生了解世俗的人情冷暖,敏锐地剖析社会“霓虹灯下有血泪”的一面。通过与社会大课堂的频繁接触与社会营养的滋润浸染,使学生逐渐由一名懵懂幼稚的自然人成长为具有社会特质的社会人,从而在阅读与作文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厚重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
(八)注重人文内质。所谓人文思想,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而与之相反的科学主义,则是一种以大自然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本质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扬理性。可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人文思想应是其本质属性,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造成一种如痴如醉、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奇妙、学会语言本领。其实,汉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此外,还有考试方法、批改、辅导、作业设计及训练等诸方面都要深刻研究,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语文教学到底朝什么方位健康、有效、有序的发展,还有待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探索、开拓。不过,大家首先要明了的是,要变语文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语文本身,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其次,要坚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自身内变特点,兼学西方语言,学西方测试,要在“化”上下功夫。倘若照抄照搬,不但不利于汉语言的充分发展,甚至有悖民族文化内涵,最终会把广大的语文教师带入泥淖地带,进入考试怪圈,局囿其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