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建筑风格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斱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斱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当今中国存在的建筑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三种建筑风格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建筑风格;新中式;欧陆;现代主义
  Abstract: the so-calle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content and appearance 斱 reflected by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ne layout, form structure, artistic techniques by 斱 such as surface processing and shown unique and perfect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oday's China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architectural style,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three types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style; New Chinese style; The continent; 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 B0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式传统建筑风格
  我国建筑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检举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古代建筑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层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古代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
  就中式传统住宅的建筑风格而言,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 域、气候差异很大,因此住宅的制式、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大部分都是内院式住宅,但各地区均有不同。以四合院为例,南北方有十分明显的差异:(1)院子:南方四合院由房屋围合成院,院子较小,称为天井;北方四合院院落宽绰舒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2)色彩:南方民居雕刻装饰繁多却极少彩绘,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3)性格特征:总的来说北方建筑大气浑厚,南方建筑雅致精巧。
  二、新中式建筑风格
  现在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加,对于本民族传统居住文化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生活需要现代化,而情感表达却需要中国化,反映中国建筑的人文价值,于是“新中式”兴起并正在流行。
  新中式建筑风格是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它的设计中又融入了西式生活流线的理念,因此更适合现代国人的居住习惯和心理需求,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用现代精神诠释后的文化回归与自醒。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隔与有机协调等等。
  新中式外在特点:有围合式的院落、庭院空间;有青砖、黛瓦或粉墙;有亭台楼阁、小桥 流水;有中式的屋檐、角檐、飞檐;坡屋顶;有镂空花窗;有朱红色的大门;有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意义上的中式典型符号;有中国传统民居特色,其中江苏、川西、云南、徽州等民居就沿用了当地的传统特色。
  三、欧陆建筑风格
  相对于中国“欧陆风格”,设计师们一直无法准确的把握一个起始点。若干年前,开发商们提出他们的设计要求时,“欧风”这个词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设计市场。在某些开发商眼中,“欧陆风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征,于是建筑师们无奈的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去创作,再加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于是西洋古典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挟“欧陆风格”之名卷土重来,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粉红色外墙,白色线条,通花栏杆,外飘窗台,绿色玻璃窗”,这种所谓欧陆风格的建筑类型,主要以粘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符号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较多的出现山花尖顶、饰花柱式、宝瓶或通花栏杆、石膏线脚饰窗等处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闷的暗粉色及灰色线脚相结合,另外,这一类建筑继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结合裙楼、标准层及顶层、女儿墙加以不同的装饰处理。
  “欧陆风格”的建筑,在这种风格建筑出现的伊始,让未曾走出国门的人们,感到些许的新鲜感。但在二十一世纪时期,如果在古城西安的大街上矗立一批带有上个世纪的欧洲古典风格建筑——但既不属于中国古典的,又不属于现代的,而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某些现代人的某些需要,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罢了。这着实不伦不类、不知所然。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今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几千年来的统一模式,单一的材料和技术体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同现代化空间模式的衔接举步维艰,对传统的尊重常常限于对建筑外形的模仿,而这种模仿又往往以牺牲现代技术和材料的优点为代价,从而失去了其美学的价值基础。我们的传统建筑正面临着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四、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有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结束语
  以上这些都是当今我国建筑设计中采用的建筑风格,从这些建筑风格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与建筑风格的转变。而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更应该深入看到的是只有追根溯源,知道根基在那里,了解发展的历程,与各建筑風格的特点,并懂得运用,才能有更高更远的涉足。同时,设计师门也当明白在寻找本源成为设计追求的同时,没有创造,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怀,再强烈准确的风格都是形式主义,一切设计都将是苍白。
  参考文献
  [1]蒋力.浅谈中国建筑艺术鉴赏[J].齐鲁艺苑,2002,10(2).
  [2]M.B.波索欣.建筑环境与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3]武星宽.建筑美学概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5]赵健彬.浅议建筑的中国风格[J].山西建筑,2004,6(11).
  [6]杨洁,黄金凤.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比较与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
  [7]沈福熙.人与建筑[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9.
  [8]高亦兰.梁思成学术思想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节电、寿命方面对LED路灯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已的理解和建议。  关键词:LED路灯;节电;明暗视觉;寿命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energy saving, this paper expatiates lifespan of the LED street light, and puts forward his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建筑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及在近年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短缺的现状下,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已成为当今和今后建筑设计的重点。节能环保型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标致性建筑。因此,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的必要性,然后归纳了绿色环保型建筑的特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工民建施工管理的質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施工管理;质量;安全;进度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civi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sc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也在快速上升,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任务既复杂又繁重。从施工前期质量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到竣工验收评审层层把关,才能建设出质量合格的工程项目,实现投资者的期望。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前期;过程;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期刊
摘要:场所精神的本质强调以人为本的空间使用,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十分不利于城市的整体的发展,也给人们的心灵感受的造成了部分负面影响。在当前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心时代,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生活质量,因此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场所精神;城市景观设计;情感关怀,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
期刊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对投资项目的管理。  关键词:投资项目;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projects.  Key words: investment project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加强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觉欣赏和吸收优美的音乐语言,加强音乐语言对作文的渗透作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的美感,深化作文的内涵。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语言;作文;指导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riting level of students, teachers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需要,有利于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合作学习要注意正确引导、培养自信、科学分组、学科整合,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突出学生主体,发挥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合作学习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the need of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way, help t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服务器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服务器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问题已变得日益突出,而服务器虚拟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虚拟化技术的优势,以及某企业采用虚拟化软件,进行服务器整合的探索。  关键词:服务器整合;虚拟化;探索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