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命名溯源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d198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迅先生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至1936年逝世,他没有间断过杂文的写作。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4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0本杂文集。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有许多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文体多样,简练隽永,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杂文集命名也颇具匠心,异彩纷呈,富有战斗性。
  《坟》共收1907年到1925年的作品23篇,其中以《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最为有名。有对光明的追求,有对黑暗的抨击,有对自己的解剖,深刻而锋利,要给反动派“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写在<坟>后》)。对反动派来说,这“一点”东西不但“可恶”,而且简直同“坟”一样可怕。对自己来说,既是战斗的纪念,又是“催我自新”的警策。所以鲁迅先生又说:“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坟>题记》)取名为《坟》,反映了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同旧事物诀别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热风》共收1918年到1924年的作品41篇,其内容主要是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和旧礼教、旧文化,主张思想解放,提倡新文化,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鲁迅先生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热风·题记》)其意是说,要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炎夏的热风,鼓舞起人们的战斗热情,驱散中国的“寒冽空气”。
  《华盖集》共收1925年的作品41篇,其内容是批判封建思想,揭露反动势力。“华盖”一词指帝王或贵官所用的伞盖或车盖,又为星名。王褒《九怀·思忠》注云:“华盖七星,其柢九星,合十六星,如盖状,在紫微宫中,临勾陈上,以荫帝座。”迷信说法认为人们有华盖星相犯,必遭灾祸。鲁迅《自嘲》诗中有“运交华盖欲何求”句,他当然是不相信迷信的,他是借来说明自己处境的困难,备受迫害。取名《华盖集》正是揭露了反动势力实行残酷统治的罪行,并表示了对这种残酷统治嘲讽式的抗议,其中又隐含着虽身处险恶环境,也要坚持斗争的意思。
  《而已集》共收1927年的作品29篇。作者在《题词》写道:
  这半年我又看到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遣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这是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抗议,也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些杂感就是战斗的武器,他要利用这个武器向反动派进行不停的战斗——如此而已。其中当然也有感叹,但更主要的是对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压迫革命文艺者的激愤和蔑视。
  《三闲集》共收1927年到1929年的作品34篇。其内容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有对自己的解剖,也有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当时有人批评鲁迅的《小说旧闻抄》,说:“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的是一种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借这三个“闲暇”,把书名定为《三闲集》,显得非常幽默。
  《二心集》共收1930年到1931年的作品37篇。这些作品对国民党的批评和对革命文学的论述更为深刻,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观点。这些作品遭到阶级敌人疯狂的攻击,作者也面临着更严重的迫害。当时有一篇《文坛贰臣传》,矛头对准鲁迅,鲁迅也公开承认自己是旧营垒中的“逆子贰臣”,同反动派不一条心,而是有“二心”的。于是“仿《三闲集》之例而变其意”(《二心集·序言》),把这部杂文集称为《二心集》,表明鲁迅对自己出身的没落阶级的背叛和决裂,也表明鲁迅站在“新兴的无产者”一边的坚定立场。
  《南腔北调集》共收1932年到1933年的作品51篇,其中以《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最为著名。这些作品内容有对文学革命提出宝贵建议和批评的,有控诉国民党屠杀革命作家暴行等不同方面。1932年1月上海的《出版消息》上,刊有署名美子的《作家素描(八)·鲁迅》一文,其中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鲁迅说:“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静着没事,有意无意翻出这两年所作的杂文稿子来,排了一下,看看已经足够印成一本,同时记起了那上面所说的‘素描’里的话,便名之曰《南腔北调》。”取此名显示了鲁迅先生调侃诙谐、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伪自由书》共收1933年1月至5月间的作品43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媚外反共。鲁迅先生于是把斗争的锋芒同时对准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当时《申报》有个副刊名为“自由谈”。其实在当时是不能“自由”去谈的。鲁迅在这个副刊上发表文章时,经常换用笔名以迷惑敌人。鲁迅在《前记》中说:“我知道‘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自由’更当不过是一句反话,我决不想在这上面去驰骋的。”显然,取名《伪自由书》,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所谓“自由”进行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无情揭露。
  《准风月谈》共收1933年9月至11月的作品46篇。这些杂文陆续在《申报》的副刊“自由谈”上发表。1933年5月,该副刊编者登出一则启事:“这年月,说话难,摇笔杆尤难。……编者谨掬一瓣心香,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庶作者编者,两蒙其休。”当时国民党压制言论自由,到处张罗文网,说话、写文章容易遭迫害,所以编者劝作者多谈风月,莫论国事。但鲁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战斗,他不断改换笔名,“障住了编辑先生和检查老爷的眼睛”。他说自己的文章“仍旧不能正如尊意”。“准”,同“准尉”的“准”。(“准将”之“准”,是“比照”的意思)取名为《准风月谈》,表现了鲁迅对当局压制言论的自由、实行文化专制的无情讽刺,也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战斗精神。
  《花边文学》共收1934年的作品61篇。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骂杀与捧杀》尤具现实意义。这些文章一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论。鲁迅在谈到《花边文学》来历时,这样说过:“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那立意非常巧妙:一,因为这类短评,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使我的战友看得头痛;二,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旧时以银元为货币,俗称“花边”。——作者),已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其实并不足取。”据人考证,“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就是那位“青年战友”的一篇题为《论“花边文学”》的评论文章。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烈。写作这些杂文的时候,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种地方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的下半部而成“介”,再取“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象辞。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这八个字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与梁启超有关。1914年冬,粱启超应邀到清华园演讲,演讲的题目就叫《君子》。梁启超对《周易》中这两句关于“君子”的象辞加以阐发,邀励清华学子“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谁属”。此次演讲后,
期刊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入至少具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这七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性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笔者做了一些
期刊
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论者往往将人格塑造的重任更多地寄托在学校教育中,认为只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担负起此重任,不愁塑造不出完整的人格。但诚如普洛丁所言:“如果眼睛还没有变得合乎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如果心灵还没有变得美,它就看不见美。”可见,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只是造就完整人格的有效途径而已,要想彻底改变现代人格的畸形化状态,还必
期刊
新课改提倡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把每一位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个体: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是责权主体。作为教者,如何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上把心理角色调整过来——从我讲学生听,我示范学生模仿,我指令学生练习的模式中改变过来,必须要求教师心理有一个新
期刊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自从课改以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态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教师的角色意识迅速转变,平等参与、合作交流的新的教育平台搭建成功,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些现实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今,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走出三块“尴尬境地”。    一、测试题和教材内容相脱节    新课改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和实
期刊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式启动。经各类实验区的实验验证、总结推广,至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展开。按照教育部2001年《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2004年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应启用新课程。在此次课程改革中,国家组织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开展了
期刊
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激励学生。这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情趣,更主要的是要点燃学生的闪光点!这种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一种赏识和鼓励的艺术,它旨在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化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意志得以培养和提高。  要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
期刊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更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才能激活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关注学生的潜在经验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
期刊
佛爷指的是如来佛。为什么在有些影视里,常称慈禧为“老佛爷”呢?原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1888年,华北大地几个月不下雨,自称“佛门弟子”的慈禧,便率领朝廷文武官员装模作样地向如来佛求雨。事也凑巧,他们楚香祈祷了三天后,就下起雨来了。太监李莲英,一贯阿谀逢迎,他连忙到慈禧面前,说:“下雨啦!太后真是洪福齐天,连佛爷都听大后的话,太后和佛爷一样了,”慈禧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  自此以后,李莲
期刊
1895年5月5日,美国出版商布里特切尔在《桑济·奥尔德》上刊登了这样的漫画:长着两只招风耳的淘气鬼迈克·杜邦和小伙伴们在宅院里到处胡闹。漫画后来逐渐发展成丁笑话集。9个月后,小淘气穿上了一件鲜艳夺目曲、黄灿灿的衬衫,显得滑稽又可笑。就这样,“黄孩子”翻开了连环画历史的第一页。人们把1895年5月5日这一天定为连环画的“生日”。  1897年12月12日,又一位出版商希尔斯特在自己期刊的周末副刊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