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外阅读激趣方式习惯培养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3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指导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从总体上看,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活动效率低下。如何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从创新引导形式和注重方法指导两方面入手。
一、 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 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相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例如,在教学《稻草人》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叶圣陶的童话集,教学课文《赤壁之战》后,可以鼓励学生看名著《三国演义》,在名著中了解历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优点,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
2. 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教师可根据学段阅读要求,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书籍等,让学生都有所接触。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利用班级推荐书目、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图书,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 重视身教,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身教胜于言教。”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读书是教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布置学生读的书而教师没有读过,教师的检查也就只能停留在机械、浅显的层面,更多的是充当布置者与检查者的角色,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老师要做到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经历阅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阅读指导课、班级读书会等形式和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以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4. 树立榜样,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模仿”,我们可以利用“班级读书排行榜”,在班里树立爱读书的典型人物,给特别爱读书的学生开读书交流会。可以模仿“百家讲坛”的形式,让学生把读过的书,以故事的形式、读书感受的形式、梗概的形式讲给大家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5. 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的阅读热情得到了赞扬,当阅读的进步得到了肯定,阅读激情也会因此得到唤醒和鼓舞。所以,围绕课外阅读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报告会、好书互换、图书漂流、读书征文、读后感等活动,并以多种形式表彰在活动中表现优秀和有进步的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让学生乐读、爱读。
二、 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应受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2.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读书是把书本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加工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创造性劳动过程。课外阅读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不但要爱读、会读,还要读得有收获。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如在书中给重点词句、优美词句、有疑问的地方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从最初的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到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3. 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只会读书,不会思维,书也是无法读好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边看边疑,常问“为什么”,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能自己找到答案,扫清障碍。总之,养成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欧孔群)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3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指导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从总体上看,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活动效率低下。如何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从创新引导形式和注重方法指导两方面入手。
一、 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 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相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例如,在教学《稻草人》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叶圣陶的童话集,教学课文《赤壁之战》后,可以鼓励学生看名著《三国演义》,在名著中了解历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优点,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
2. 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教师可根据学段阅读要求,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书籍等,让学生都有所接触。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利用班级推荐书目、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图书,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 重视身教,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身教胜于言教。”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读书是教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布置学生读的书而教师没有读过,教师的检查也就只能停留在机械、浅显的层面,更多的是充当布置者与检查者的角色,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老师要做到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经历阅读中的喜怒哀乐,通过阅读指导课、班级读书会等形式和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以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4. 树立榜样,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模仿”,我们可以利用“班级读书排行榜”,在班里树立爱读书的典型人物,给特别爱读书的学生开读书交流会。可以模仿“百家讲坛”的形式,让学生把读过的书,以故事的形式、读书感受的形式、梗概的形式讲给大家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5. 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的阅读热情得到了赞扬,当阅读的进步得到了肯定,阅读激情也会因此得到唤醒和鼓舞。所以,围绕课外阅读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报告会、好书互换、图书漂流、读书征文、读后感等活动,并以多种形式表彰在活动中表现优秀和有进步的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让学生乐读、爱读。
二、 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应受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2.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读书是把书本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加工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创造性劳动过程。课外阅读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不但要爱读、会读,还要读得有收获。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如在书中给重点词句、优美词句、有疑问的地方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从最初的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到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3. 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只会读书,不会思维,书也是无法读好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思考,边看边疑,常问“为什么”,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能自己找到答案,扫清障碍。总之,养成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