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书“反书”新探

来源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书以“水书习俗”为现实存在形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水书“反书”源于“水书习俗”与主流习俗之“反”;“反书”别义是后起的;“水书习俗”中诸多“正”与“反”的观念,在他者叙事下,“反书”的认知得到加强和固化.
其他文献
《福州藏》是北宋时代先后刊刻于福州两所佛寺的《崇宁藏》与《毗卢藏》的统称.《福州藏》首开随函音义的形式,为宋元明清时代汉文大藏经卷末音义的源头.本文以《福州藏》五种佛典之音义为样本,探讨释音部分直音注音的音韵特征.其结论显示《福州藏》的大部分直音虽与《广韵》《集韵》一致,但浊音清化、轻唇合流、重韵归并、洪细音韵母简化、浊上变去等声韵调音韵演变的层面如实反映了中古音时代后期语音发展的趋向.
用典是墓志文献的一大特点,大量典故的运用使得墓志铭文更加典雅、凝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墓志文献的理解.破解典故对石刻文献的校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即以隋唐时期墓志为例,择取其中因未能正确破解典故而造成的误注、误录、缺录、失校、误断之例加以说明,希望对墓志文献的正确解读以及补充大型辞书未收词语、义项有所裨益.
“标举异文”是《经典释文》注释术语中的重要一类,前人研究较少.本文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将《经典释文·周易音义》与上博简、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中的《周易》内容进行对勘,统析纸上与地下之异文,综合义、音、形和文献原意等明辨各异文类型,通过对“标举异文”类各术语所标注异文类型的统计分析,反向考察各术语的性质与地位,更进一步指出《释文》基础研究中易被忽视的层次问题.
通览潘牧天博士的皇皇巨著《朱子语录文献语言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翔实有据、富有新意、考证扎实、颇多己见,充分显示了其驾驭所学文献学与语言学知识的功力.rn首先,著者的视野极为开阔.这不仅在其《说明》中所开列的“本书所据《朱子语类》主要版本”即有所显示,而且著者所写的《后记》尤其突出:“为了一睹《池录》的原貌,我们多次托人去台湾申请查看原件,但每次都未能成功.2014年年末我终于下决心去一探究竟.……上天眷顾,经过三天的等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知我申请已经批准!一叶叶翻开宋本
期刊
本文结合东巴文字形和文献,运用“语义场词族词”的三级比较法,对纳西语表“同胞、世代、胎盘、生育、粪便”等同源词的早期音义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发展演变做了详细说明.认为古文字字形结构所蕴含的理据,为同源词的系联、词义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0年12月5日至6日,第四届国际汉字汉语文化研讨会以腾讯会议和腾讯直播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学术召集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36位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论文.会议还秉持了历届传统,特设青年论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6位博士后和硕博士研究生在论坛上报告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成果.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300余位师生通过视频会议和直播收看了本次会议.
期刊
本文以《说文解字》“一曰”例中的言形部分为切入点,分析“一曰”与原解之间的关系,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一曰”的作用与定位.“一曰”言形部分包括记录字际关系12例,由于义的两歧对形体进行别解5例,对构形构意的别说22例.综合观之,“一曰”言形部分与许慎《说文》构形及训释系统的特点相适应,可以对难以嵌入《说文》训释系统的部分内容进行微调.“一曰”作为辅助手段,用于协调许慎所追求的词义训释系统与汉字构形系统的平衡.
秦赵高所撰《爰历》是秦“书同文”运动的法定识字教材,是汉语汉字史、秦汉史的重要研究对象,惜早已佚亡.《爰历》开篇内容今喜见于汉简《苍颉篇》,自出土以来,其开篇语内容一直未被正确认知.今通过对汉简有关材料的钩稽研究,认为《爰历》开篇四句应释读为:“爰历次貤,继续前图.辅勤颗咀,跋涉旅途.”第一、二句“爰历次貤,继续前图”句义为“经过重复不断地(讽诵、摹习),(现在)按照前书(《苍颉》七章)的法度继续(学习)”.该二句具有劝学性质,当为《爰历》的开篇劝学语.第三、四句“辅勤颗咀,跋涉旅途”是《爰历》正文开始部
罗常培保留在家里的文稿,主要是一些非出版发表目的 而形成的资料.可以分为三类:笔记类、讲义类、文稿书稿类.本文介绍这些文稿的概貌,就作者的个人意见阐明文稿的价值.作者认为,罗常培未刊稿记录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资料,有些学术资料很有历久弥新的创新性;文稿的很多地方记录或显示了罗常培的研究方法,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礼记·缁衣》“上人疑”章载“章好以示民俗”,俗,郭店简、上博简分别作“(惫)”“谷”,读作“欲”,合乎《缁衣》古义.考察先秦至汉初用字情况可知,战国时期“俗”“欲”皆可以“谷”为之.秦汉之际用字分化,风俗之义用“俗”,意愿、希望等义用“欲”,二字用法分明.秦汉时人以“民俗”理解“上人疑”章的“谷”或谷声字,基于当时的用字习惯,遂用“风俗”之义的本字“俗”,故传本作“俗”.此转变不能简单理解为文字讹误,或汉儒变更文本.这一做法或战国至汉初“化俗”“正风俗”观念影响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