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y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无论学习什么学科,兴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它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会主动而愉快地接受教育。
  关键词: 体育课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加以探讨。
  一、改编教材,力求实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体育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就会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体验。我们可以改进教材,把教材中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让教材更具合理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1.教材的合理性。学生在体育课上总是希望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学习和锻炼,因此,必须加快体育教材体系改革的步伐,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新和丰富体育教材内容,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学生喜爱和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健身、休闲、娱乐等体育锻炼项目,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断激发和培养他们对上好体育课的激情和兴趣爱好。
  2.教材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没有对此项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争强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喜欢参加刺激性和对抗性的活动,而体育运动中的各种竞赛活动和方法都具有竞争向上、激烈对抗和体现团队精神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性练习,容易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程度,精力集中,兴奋性强,产生愉快的竞赛情绪。这种现象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例如: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比赛等。学生大多数希望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能力得到发挥,而体育竞赛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在竞赛的支配下,学生会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全力以赴地投入身体练习,从而保证运动兴趣的持久性。
  3.教材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当改编教材,安排一些诸如“灵敏性”、“反应性”、“耐力性”、“平衡性”等有趣味的练习和游戏,例如翻越障碍、听数抱团、越野跑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改变教学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通过改变个人教学风格,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外在风格的改变。外在风格,包括服装、精神面貌、肢体语言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例如:上课开始,教师穿着整齐的运动服装,精神焕发地来到学生的面前,不仅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进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学生就想参加体育活动,就爱参加体育活动,为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在风格的改变。内在风格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上,幽默、风趣的语言最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说话方式、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启发性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材内容很专业,学生难理解,教师应联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启发学生。例如:在中长跑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先讲清中长跑对人体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其次要讲解它对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2)表扬、激励的语言。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部分,适当安排一些动作规范的学生做示范动作,给学生创造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在分组练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缩短教与学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别人能行,自己当然也行,从而大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幽默、风趣的语言。体育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消除运动疲劳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学生教材中的“跳跃”项目,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抽象、很简单地讲解动作要领,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枯燥、难以理解;若形象地告诉他们“像动物一样一蹦一跳的”,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形成大概的动作意境,就会更容易掌握动作。
  综上所述,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2.
  [2]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5).
  [3]曲宗湖,杨文轩.中学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女生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呢?在既注重素质教育又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前提下,针对此问题作者特设计了“小群体教学”模式,经过较长时间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深受广大高中女生欢迎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群体教学”模式 高中女生 体育教学  “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与普通分组教学不一样的新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调动
摘 要: 力量素质是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快速力量是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重要途径,中长跑是速度、耐力、力量等的综合素质较量。本文试图探讨中长跑运动员为何要提高,怎样提高速度力量,并总结出一些积极建议。速度力量训练应与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训练相结合,主要训练期中以速度力训练为主的同时进行有氧代谢的负荷训练。  关键词: 青少年中长跑训练 速度力量训练 重要性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文化课教学成为教学的重点,而各校体育课束之高阁或敷衍了事的现象严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体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保证顺利学习,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中,国家公布的“普通人群体质和健康标准”在
摘 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体育运动的多样性造就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完整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本文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就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非智力因素 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助,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
摘 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脑及其遗传功能;二是精神方面的功能。中专学生有接受现代化教育、积极进取需求,教师要重视对中专学生的大脑开发,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中专学生 心理素质  1.研究目的  了解体育教学对中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分析法。  3.
摘 要: 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应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
摘 要: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不断提高,“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已成为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而且迫切,本文运用文献法,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扩大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体育活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 影响  1.引言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