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力面都作了建议和要求,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入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理念使得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数学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服务。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真正目的,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新课改实施已有七八年了,针对这次新課程改革,我对我们镇的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无论是教师还足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广大数学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新面貌。最大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点,这是可喜的一面。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要生活化。”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好像与生活无关。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不在觉得学习是为了升学考试,知识脱离生活。现在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气息非常浓。
二、组织形式活动化
“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灌输这种单一方式了,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动”起来。
有的教师根据数学课的内容,适当安排到室外上课,有的课堂设计成模拟的生活场景,开展“超市购物”、“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都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
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动辄就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3、教学只重视认知领域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制定教学日标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就算有些教案涉及发展性目标,课堂上得不到落实,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学生评价也过于注重认知领域,且评价语言贫乏枯燥。教学评价时,教师的表扬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教师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忽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把错综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剧本”的形式加以具体描述,所形成的教案是“直线型”的和模式化的,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作充分准备和应急措施,—旦遇上便“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
5、不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
总之,做任何事情多会有困难,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只有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总结、学习、完善,才会不断进步。新课程的实施己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一定成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应不断地思考,大胆的实践,精心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才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新课改实施已有七八年了,针对这次新課程改革,我对我们镇的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无论是教师还足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在变、学习方式在变。广大数学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新面貌。最大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点,这是可喜的一面。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要生活化。”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好像与生活无关。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不在觉得学习是为了升学考试,知识脱离生活。现在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气息非常浓。
二、组织形式活动化
“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灌输这种单一方式了,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动”起来。
有的教师根据数学课的内容,适当安排到室外上课,有的课堂设计成模拟的生活场景,开展“超市购物”、“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都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
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动辄就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3、教学只重视认知领域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制定教学日标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就算有些教案涉及发展性目标,课堂上得不到落实,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学生评价也过于注重认知领域,且评价语言贫乏枯燥。教学评价时,教师的表扬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教师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忽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把错综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剧本”的形式加以具体描述,所形成的教案是“直线型”的和模式化的,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作充分准备和应急措施,—旦遇上便“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
5、不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
总之,做任何事情多会有困难,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只有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总结、学习、完善,才会不断进步。新课程的实施己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一定成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应不断地思考,大胆的实践,精心演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才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